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通用6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清晰的框架,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教案时,连贯性能够帮助维持教学节奏,以下是文笔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通用6篇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

2.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3.在对比练习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果园丰收,小朋友们在果园帮助收南瓜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连加。

出示表格及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

预设:28 + 34 + 22 =

提出问题:这是三个数连加的问题,要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连加计算应该注意什么呢?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1 ”。

预设:连加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

设计意图:利用尝试练习、合作交流、比较算法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体会灵活、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出示微课,对连加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梳理,主要演示的是连加的计算过程及其先关注意事项。

2.连减。

出示问题:共用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好和计算过程。

预设:84-40-26 =

预设:84-40 = 44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

提出问题,在计算连减算式时,你发现了什么?(可提示学生找运算顺序。)

预设:连减和连加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预设: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84-(40 + 26)

提出问题:这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40 + 26 = 66 , 84-66 = 18

设计意图:通过连加的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知识迁移,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出示微课,对连减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梳理,主要演示的'是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先关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

46 + 25 + 17 = 75-28-19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2.看谁算的对。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3.算出红星小学参加3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计算连加、连减,在计算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计算。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减。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学会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角的观察和探究,初步建立角的概念,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并能用直角尺测定和判断直角。

3、通过动手制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角与直角。

2、动手制作直角。

教学过程:

引入:

1、师:今天我们的课堂里来了4位生活中的好朋友,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上有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你看,他们藏在这里。ppt

2、师:这些图形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朝上,有的朝下,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都是尖尖的,直直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之为角(板书)

3、老师在黑板上也来画三个图形,看看它们是不是角?(板书)

新授

1、认识角

①师:这个尖尖的点,直直的线在角中有特殊的名称。自学课本65页,告诉大家,角的'各部分名称。看一看哪个小朋友学得又快又好。(顶点、边)

②汇报

师:你的自学能力真强,像这样由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有一个记号,画上角的符号。(圆弧)

师:看另外两个角,说一说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所以我们说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板书)

2、辨别角

师:你看一群图形来了,要我们帮忙把其中的角找出来,并说明理由。ppt (练习一)

师:我们找到了4个角,想不想我们自己也画一个角?闭上眼睛想一想:怎样画角?角有一个顶点两个直边。

拿出练习纸,把你脑海里的角画出来和你的同桌分享,画在练习纸反面。

3、特殊角

师:其实啊,在角这个大家族里面有一类特殊的角,你看,像这样方方正正的角我们叫做直角(板书),他有属于自己的直角符号。

师:伸出手我们一起来画一画这个直角符号。横竖

4、探究直角

师:小博士听说我们的小朋友学得很棒,所以就想来考考大家了。你听,问题一、你能在学具、桌面上找到直角吗?

师:用手来比一比,我找到的直角在这里……

师:老师也找了一下,你看

拿出我们的三角尺,捏住直角,和我一起转动三角尺,现在直角在哪里,捏住他……

师:小博士又来了,听,问题二,黑板上的直角、数学书上的直角、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比较?

先验证黑板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播放ppt)

师小结: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用这个好方法让我们动手验证一下数学书上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看来直角是个乖宝宝,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师:回顾一下,刚才测定直角的过程。(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问:他是直角吗?(播放ppt)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黑板上画的角中有没有直角,你们说我来做。(是直角的画上直角符号)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啊?(练习纸)

汇报,媒体演示

师:量一量一开始自己画的那个角是不是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练习纸上就有4个直角,那如果是这样的一张纸,它还有没有直角了?(没有)

师:你听,问题三,如果什么工具也没有就一张纸,如何折出一个直角?同桌合作讨论

请学生讲,老师媒体播放

师:将我们折的直角打开,数一数一个有几个直角,并用直角符号标出来。

小结

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今天你的收获吧。(课堂知识梳理)

留下疑问

动手操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从三个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画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组合物体的形状。

2、发展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初步学会欣赏数学美。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1、计算组合物体的组成个数。

2、能画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组合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根据组合物体的三个角度的平面图计算组合物体的组成个数。

教学准备:

若干个小正方体状的积木块。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吗?

学生自主发言。

一座山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令人心旷神怡。同样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建筑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下图中大家看到的三张水立方的照片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的。

二、思维探索(建立知识模型)

师:构成这些组合图形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大家会怎样数呢?

生:可以从前往后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数。

师:嗯,大家的方法都很好,我们看这三个组合图形都是两层结构,那我们可以分层来数。

生:第一个图形上层有1个,下层有4个,所以总共有1+4=5个。

师:第二个图形有几个小正方体呢?

生:上层有3个,下层有5个,总共有3+5=8个。

生:哦,我知道了,第三个图形上层有1个,下层有5个,总共有1+5=6个。

教学准备:老师先用积木块搭好结构,便于学生观察。

师:首先,我们从正面看,你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了上面有一个正方形,下面有三个正方形。

师:能把你看到的图形画出来吗?

学生自主画图,老师指导。

师:现在,我们换个方位,从左面看,你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左边有一个正方形,右边有两个正方形。

师:请大家把你看到的图形画出来。

师:从上面看,会看到怎样的图形呢?

生:第一行有三个正方形,第二行有一个正方形。

师:同学们可以动手画出你看到的图形。

例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画下来。

教学准备:老师先用积木块搭好结构,便于学生观察。

教学安排:分三组学生分别完成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组合图形,然后分别画出所看到的图形,最后组与组之间交换评判。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手上有10个积木块。

教学安排:同学们可以先试着对照从三个角度所看到的平面图,动手摆积木块,然后来验证从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图形是否符合题目。

师: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我们可以猜测上层至少有1个,下层至少有4个。

生: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我们可以知道后排至少有1个,前排有4个。

师: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我们可以确定后排有2层,也就是2个小正方体,前排只有一层。

生: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这个组合图形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手上有10个积木块。

教学安排:同学们可以先试着对照从三个角度所看到的平面图,动手摆积木块,然后来验证从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图形是否符合题目。

师:先跟大家介绍下,主视图就是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左视图是从左面看到的图形,俯视图是从上面看到的图形。

师:从主视图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几何体有三层,左边至少有3个,右边至少有1个。

生:从左视图中,可以知道这个几何体分两排,后排至少有3个,前排至少有1个。

师:在俯视图中,我们可以确定这个几何体前排只有1个,后排有4个。

生: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这个组合图形由5个小正方体组成。

三、课堂总结从正面看→主视图;

从左面看→左视图;

从上面看→俯视图。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出6的乘法口诀。

(二)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2、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三、教具和学具。

1、教具:例11的实物图,6根小棒。

2、学具:6根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复习2~5的乘法口诀。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全体同学一起背一遍,相邻两个同学互相背一遍。

2、卡片口算,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2×3= 1×4= 2×1= 5×2= 4×4= 5×5= 3×5= 4×3=

3、卡片口算,直接记得数。

2×5= 2×2= 5×1= 3×4= 1×5= 5×3= 2×4= 5×4=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下面应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学习新课。

1、准备练习。

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让学生口算,6个6个地加,把每次加的结果,教师填在空格里,一直加到36。

提问:12是几个6相加得来的?(2个6相加是12)

3个6相加是多少?(18) 5个6呢?(30) 6个6呢?(36)

2、出示例11。

教师出示蝉图(图上共画6只蝉,第一次先露出1只,其它的蝉先用纸盖起来)。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1只蝉)

(2)仔细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1只蝉有6条腿)

(3)1个6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的下面板书:6×1=6)

(4)6×1=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六是六)

(5)谁能结合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一六得六)

教师在6×1=6的算式旁边,板书:一六得六。

教师移动遮盖纸,又露出1只蝉,一共露出了2只蝉。

提问:

(1)2只蝉共有多少条腿?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2=12)

(2) 6×2=12这个算式什么意思,谁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在6×2=12算式旁边板书: 二六十二)

6的乘法口诀前两句咱们已经编出来了,后面几句,同学们试着自己编好吗?

教师陆续露出3只、4只、……、6只蝉,每增加1只,让学生试着把书上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订正后,教师把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乘法口诀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提问:

(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6句)

(2)怎样看出是6的乘法口诀?(每句口诀第二个字是六)

(3)每句口诀第一个字表示什么?(几个6)

(4)6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后一句与前一句有什么关系?(后一句比前一句多6)

(5)如果你忘掉了其中的一句口诀,如四六( ),你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先想前一句三六十八,18+6=24,四六二十四,或者先想后一句,五六三十,30-6=24,四六二十四,

4、熟记口诀。

(1)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

(2)指名背,两人互相背。 (3)师生对口令。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课本第37页做一做的第1题。

(2)教师用小棒在磁性黑板上摆了一个六边形,学生动手也摆1个。

(3)提问:

①你摆的六边形用了几根小棒?(6根)

②摆1个六边形用6根小棒,如果不摆图了,你能知道摆2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吗?摆3个,摆5个,摆6个呢?

(4)学生口答:教师逐一板书:6×1=6,6×2=12,6×3=18,6×5=30,6×6=36。

(5)你为什么能很快说出它的得数?(用6的乘法口诀得出来的)

(6)教师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7)教师任意指一道题,由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2.发展性练习

(1)先算出每道题的得数,再说一说每组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6×3+6= 6×4+6= 6×5+6=

6×4= 6×5= 6×6=

从上面练习,你得到什么启发?(不知道6×6=?我可以用6×5+6得出)

6×2 2×6用哪句口诀?

(2)读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五六三十 四六二十四

3、综合性练习。

直接写出得数。

6×4= 1×6= 4×6= 3×5= 2×6= 3×6= 6×3= 4×3=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并应用5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观察,列举生活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点:探究并掌握5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感知形成过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孩子们,每天上课之前我们都进行口算练习,看到你们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敢和老师进行一下pk。

2、师生比赛

口算:

3+3+3+3+3= 9+9+9+9= 7+7+7+7+7= 8+8+8=

6+6+6+6+6= 6+7+8= 7+8+9= 5+5+5+5=

3、趋势引出课题: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学生们满脸困惑)那是因为我有一个法宝——乘法口诀。乘法口诀是我国的一大发明,中国小朋友比外国小朋友乘法算得快得多,就是因为中国小朋友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今天我们就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问:看,这是我们20xx年在北京召开运动会时的吉祥物,福娃,可爱吧?现在咱们就和福娃一起来学习新知识。

(一)初步感知:

1.教师:一套福娃是几个?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教师板书)

教师:两套福娃有多少个?用算式怎么表示?(教师板书)

2×5=10 5×2=10 (教师板书)

教师:三套有多少个福娃呢?四套呢?五套呢?你能自己算一算吗?(出示福娃图片及算式,生试算)

2.汇报交流

教师:谁来读一读你的答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深入理解

1.观察,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而他们的结果都是10,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二五一十 (板书:二五一十)

2.那么1×5=5 5×1=5 口诀怎样编?(板书:一五得五)

3. 教师:那3×5=15 5×3=15的口诀你会编了吗?(板书:三五十五)

教师:利用这句口诀可以算出哪些乘法算式?

看看我们刚才编写的口??

4.教师: 请你打开数学书52页,快看看福娃下面的每一行点子图,都有多少个?你是怎么数的?再看看右边让我们填什么?

我们刚刚总结了一部分5的乘法口诀,请你把点子图右边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5.汇报交流:

教师:咱们一起来把五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教师板书: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四五二十这句乘法口诀可以帮我们算出哪些乘法算式?

你怎么算出五五二十五呢?(“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的推导过程)

6.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 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这些口诀来计算。

(三)识记口诀。

提出问题,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五句口诀,一边读一边想,这里面藏了什么小秘密,怎样才能很快地把它们记在心里呢?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生1:口诀的第一个字是一二三四五,从小到大,第二个字都是五。

小结:这样很有顺序性,我们记口诀就容易多了。

生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五。

师:所以这些都是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生3:每一句口诀的得数都增加5。

仔细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小结:

口诀中“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只有五五二十五就可以写出一个算式。

5的乘法口诀一句比一句多5。

乘法算式中都有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不同,积就不同;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增加1,积就增加5。

(四)熟记口诀。

师:同学们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下面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把这五句口诀记住,行吗?(行)

(学生自由背,同桌互背)

4、教师:你们用了什么好办法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口诀?

利用规律记:5、10、15、20、25;

如果忘记了四五( ),怎么办?

可以用三五十五加上一个五,15+5就是20;或者用五五二十五减去一个五25-5=20。

三、深化记忆,强化5的乘法口??

(一)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四五( )

二五( )

(二)计算并说出口??

5×3= 5×5=

2×5= 4×5=

(三)看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二五一十 五五二十五

(四)小游戏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记住5的乘法口诀了吗?

课堂作业

第53页练习十第1题、第5题。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通用6篇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通用5篇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案最新6篇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案6篇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推荐6篇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质6篇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6篇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优质6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6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6篇

品德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通用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7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