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7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提前写好教案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渐进式掌握与应用,设计多样化的教案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式,文笔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7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 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 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 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 地制作一张100 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紧扣人物的细节描写,品读感悟语言文字,感受彭德怀元帅爱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神情、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一、课前:

出示:“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这句诗是毛泽东用来赞美彭德怀的,读读看,你能读出什么呢?

(“威武”读出来;“善战”读出来)

△老师这里也有两个词,谁来读?出示:英勇善战、刚毅勇猛

△把这两个词溶进这句诗,男生一起来读。

师:是的,彭德怀英勇善战、刚毅勇猛,是个勇士。他仅仅是个勇士吗?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他。齐读课题。

一、 新授

(一)

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坐骑,长征途中,大黑骡子有过怎样的功劳呢?彭德怀又是怎样来对待它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1、大黑骡子有过怎样的功劳呢?学生答,同时出示句子。

△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功劳大的?

△这是一头怎样的大黑骡子?(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无怨无悔……)

把你的感觉放到文字中,读出来。指读。

评价:在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大黑骡子驮着小山似的粮食和器材,一步一步艰难行走的身影。谁再来读?是大黑骡子用瘦弱的身躯扛起了沉重的担子,一起来读

2、 彭德怀是怎样来对待他的呢?

出示:“有时彭德怀抚摸……”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疼爱) 板书:爱骡子

把“疼爱”读出来

△你是从哪些字眼中体会到“疼爱”的?

(1) 抚摸

学生谈

一般情况谁对谁会抚摸,而这里是?多深的情呀!

(2) 念叨

学生谈

彭德怀一边抚摸一边念叨着说,谁来读(2个)多么疼惜它呀!

(3) 悄悄地 分出

在什么情况下把粮食分给大黑骡子吃?在彭德怀的眼中,它还仅仅是头骡子吗?是什么?(亲人、朋友、知己、战友、老伙计……)

谁来读?

师:通过这些细微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甚至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表情,我们读到了一份深沉而含蓄的爱,真是“字词有深意,言行总关情。”这些言行就是细节,我们要学会品味细节。(着重说)

(二)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里呢?浏览3---18节,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品位品位。

(1)“……深情……平静………”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一个词语上来,从“深情”你体会到了什么?(不舍得)

△如果你是彭德怀,请你平静地来说这句话,(2个)

你的内心真的平静吗?是怎样的?为什么?

是呀!这可是与他朝夕相初,对他忠心耿耿的大黑骡子呀!把文字背后的心情读出来。(齐读)

深情的眼神里写满的是不舍,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的是痛苦。他爱骡子。

(2)“…..背……”(师:轻轻地背过脸去,这个动作是一个细节)

△联系上下文,这是什么时候?

练说:怎么忍心……怎么忍心…….怎么忍心…….

所以(读句子)

(三)彭德怀那么爱大黑骡子,可为什么还要杀他呢?板书:杀骡子

1.师:同学们,据资料记载,红军长征从江西出发时有8万多人,可到达陕北根据地的只有7千多人,其中有1万多人就倒在这茫茫草地上,彭德怀深知哪怕是一点点食物,那都是生的希望,所以他决定…..

2.出示:“…….平静…….”

△再来读读这句话,他的平静仅仅是为了隐藏对大黑骡子的爱吗?还隐藏了什么?

(为了告诉战士自己的决心,为了不让战士心软)

△ 从这个决定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更爱战士

(四)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是无限深情,那文中是怎样描写他对战士的态度的呢?

不耐烦 怒吼 发火

出示这三句话,一人读一句

△那怎么说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呢?联系上下文,默读。有声的朗读叫欣赏,无声的朗读叫思考,请用心读书。

交流

1、“不耐烦”

△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不耐烦?

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

出示:[老饲养员]“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

[警卫员]“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老饲养员]“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

[彭德怀]“你们能走,我也能走……”

[大家]“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

个别读前三句话

△小战士,都没有粮食了,你为什么舍不得杀大黑骡子?

△老饲养员都没有粮食了,你为什么还不杀大黑骡子?

△面对大家的再三请求,彭德怀说话了,谁来读?(2个)

△你听出了什么?(坚定的决心)什么决心?

△彭德怀,请把你的决心告诉大家(齐读)

可大家仍在请求,齐读

所以彭德怀不耐烦了,(2个)

△不耐烦的背后是什么?(坚定的决心,对战士的爱)男生一起读

2、“怒吼”

(1)命令虽然下了,出示:“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十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

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引读

(2)师:多么漫长而寂静的二十分钟呀,方副官长舍不得杀大黑骡子,彭德怀又何尝忍心,这可是他亲如兄弟的大黑骡子呀,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他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

可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仿佛又看到了战士们…….

让我们走进茫茫草地,去感受战士们所面临的艰难困苦

播放《过草地》

解说:茫茫草地,荒芜人烟,被人们称为“死亡之地”,因饥饿而倒下的战士尸体随处可见,你看,又一个战士,他饿得实在是难以忍受了,嚼起了难以下咽的杂草,喝起了肮脏不堪的泥水,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有多少战士挣扎在死亡边缘

又有多少年轻的生命悄然离去

(3)想起这些,他还能再等下去吗?他怒吼了(2个)

△ 从吼声中你听出了什么?(很急,再不开枪,战士们将倒得更多。他爱战士)

让我们和彭德怀一起着急,一起怒吼,齐读。

(4)(音乐)师:枪声响了,大黑骡子缓缓倒下,老饲养员拨开人群,扑了上去,搂着大黑骡子失声痛哭起来,狂风怒吼,野草叹息,战士们个个泪流满面,彭德怀缓缓地……(3个)(多动人的细节呀!)此时此刻,有多少知心的话想对大黑骡子说??

出示:远远地,我们仿佛听到大黑骡子在对彭德怀说……

又仿佛听到大黑骡子在对彭德怀说…….

选择其中一个写下来,可结合前文来写

交流

(你抓住了…..这一细节来写,写出了兄弟般的深情)

(你能把着兄弟般的深情读出来吗?)(你能把这份歉意读得更到位些吗?)

△ 万般歉意和敬意都化作了一个动作(齐读)

3、 发火

引读

△为什么要对发火?

△“发火”这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细细品味,这个动作里面,却包含着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内疚、对战士的爱,太多复杂的情感。你想用怎样的朗读表达呢?练读

个别读,还有不一样的吗?评价

总结:

表面上彭德怀对战士是不耐烦、怒吼、甚至是发火,但我们关注细节,深入到彭德怀的内心,我们体会到的却是他(对战士的爱),彭德怀在你心中还仅仅是个英勇善战、刚毅勇猛的勇士吗?他还是个怎样的军团长。

老师这里也有两个词语“情深意重,同甘共苦”,谁来读?(连成一句话)

三、总结

引读“漫漫长征路…….”

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险阻,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彭德怀这样的首长,时时刻刻激励着战士们,战士们虽然……..但是能…….

让这催人奋进的旋律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齐读.

四、作业:

长征途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找出来读一读。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熟记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培养理解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探究的条理性,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3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竞赛导入

1、请说出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5 158 200 87 65 164 4122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3、你能说出几个3的倍数吗?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你能迅速判断出来吗?

4、比一比。请学生任意报数,学生用计算器算,老师用口算,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看谁的数度快!

5、设疑导入: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就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大家也一定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揭示课题)

二、猜想探索,归纳验证

1、大胆猜想: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1)交流猜想。(有的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同学举出反例加以否定)

(2)整理认识。只观察个位上的数不能确定它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探索:出示第10页表格。

(1)圈一圈。上表中哪些是3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

(2)议一议。观察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3)全班交流。横着看圈起的前10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呢?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问题启发:

大家再仔细看一看,3的倍数在表中排列有什么规律?

从上往下看,每条斜线上的数有什么规律?(个位数字依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加1)

个位数字减1,十位数字加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相等)

每条斜线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各位上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

3、归纳概括:现在你能自己的话概括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验证结论

大家真了不起!自主探索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但如果是三位数或更大的数,你们的发现还成立吗?请大家写几个更大的数试试看。

(1)尝试验证。(生写数,然后判断、交流、得出结论。)

(2)集体交流。

教师说一个数。如342,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一个更大的数。4870599,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5、巩固提高。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子弟兵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准备:

(1)vcd光盘

(2)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大江保卫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读课题。

3.过学习,大江保卫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气壮山河 惊心动魄 过渡:你的概括能力真强!我们先随记者去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亲身体验当时的情景。

(二)第2节

1.节中有一句很特殊的话概括了本节的内容,请找出来。

2.句话讲是什么内容? 师引导:点与面的关系

3.本节中找出能体现这副对联内容的句子 生找、画、读 全班交流 点拨:狂风、暴雨、巨浪只能阻挡战士们前进的步伐,为什么这里却说为他们呐喊、助威、加油呢? 师总结:同学们感受的深刻,读得也投入,正如对联所说 齐读 师:官兵们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护大堤奋不顾身的大无谓精神无不让人钦佩。我们有必要再来完整的读一读这一节,加深感受。

4.读第二节。

(三)学习第3、4两节。

过渡: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分开一部分同学演黄晓文接受采访,一部分当记者进行采访 演黄晓文的同学自由读课文,当记者的拟订采访提纲(以三题为宜) 分别活动 指名表演:一个记者,一个黄晓文。 师总结,过渡:大堤终于保住了,战士们又投入了救护受灾群众的战斗中去。

(四)习第5节。

1.做批注

2.全班交流

3.抓住省略号交流搜集的有关抗洪抢险的人和事 4.齐读全节 是啊!(师范背)“哪里有洪水,哪里……,……看到了大救星。”同学们想不想把这感人至深的语句永远铭记在脑海中呢? 练背——指名背——齐背。 过渡: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人民的心声,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

(五)观看vcd

让我们听一听人民的心声,看一看人民子弟兵英勇抗洪的生动场景。

四、教学结束:

作业: 《给抗洪战士》的一封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在口语表达中正确运用。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潜心读书,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从而理解“爱如茉莉”。

4.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感悟爱的真谛。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潜心读书,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

教学难点:

1. 关注语言文字中的细节,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2. 感悟、理解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的爱。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爱的文章,大家一起读读课题。

2. 大家翻开书,轻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准,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 随文识字读生字词。

4. 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感悟好词,体会茉莉的特点。

1. 题目说爱如茉莉,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茉莉,找找看。

2. 用文中词语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茉莉,概括茉莉花的特点。

点拨:在运用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在高年级的得识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字形和字音,还要更快更好的积累和运用好这些字词,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三、潜心读文,感受“如茉莉般的爱”。

1.了解作者对“爱如茉莉”的初步认识和态度。

起初,母亲说,爱如茉莉,作者赞同吗?(处理咽——用心品读字词,你就会从字里行间发现汉字丰富的表达效果。副板书:品味字词)

(设计意图:与教材的编者对话,用好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品味字词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关注语言文字的细节描写也是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2、潜心读书,用心感受“如茉莉般的爱”。

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认同爱如茉莉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描写的几个场面,用心去感受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看你能够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在让你心动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下感受。

3、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教师相机引导,并指导学生朗读文章。

(1)“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奔bèn有目的。你能想象一下爸爸直奔医院的样子吗?(训练想象读)

(2)第九自然段。紧握、微笑、探(处理细节,重点在于朗读和写作方法引导)

当作者推开病房的门,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啊? (处理细节:紧握、微笑)

除了对人的描写,这段还写到了环境。读读这句话,有什么感受?(点拨:情景交融。)

小结:关注这些生活中的细节,你就能从平淡无奇中感受到真爱!(副板书:关注细节)像作者这样通过环境烘托和对人物细节的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怔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怔住了?(相机板书:感人至深)

全段朗读训练:齐读——范读——齐读

(3)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b“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c: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蒙眬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处理生活中的细节)

小结:“生活有真爱,细节显真情”爸爸妈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姿势甚至每一个眼神不都象茉莉一样散发着爱的芬芳吗?(每个环节注意回扣板书中的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和感人至深。)

(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有效的读书学习的方法,进行自主的阅读活动。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感受,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4、了解作者对“爱如茉莉”的最终认识和态度,体会文章结尾连用两个“爱如茉莉”的效果。

此时此刻,小作者还认为母亲说“爱如茉莉”好笑吗?恩,她赞同了母亲的看法,从哪儿看出来的?此处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爱如茉莉”?朗读2遍。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透过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父母朴实真挚的感情。)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中“如茉莉般的爱”。

1.观看课件,拨动心弦。

是啊,爱如茉莉。其实,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爱,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关注细节的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组图片。(课件)

2. 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的生活中可曾有过这样的爱的画面?你可以静静地思考,也可以跟同桌小声地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从关注文本的细节上升到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不仅是一种写作方法的传授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引导,与自己心灵对话。)

交流“爱是 ”,你能像老师这样说上几句吗?

3. 此时,如果再让你给“爱如茉莉”这句话加上一个标点,你会加上一个什么符号?

(设计意图:看似简单的加标点符号的练习,从作者到自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五、 深情引读,回扣文本。

1.深情引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2.结束语: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感受这如茉莉般的爱,去发现爱的真谛,下课。

(设计意图:回归文本,抓住语文课的“根本”)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分数除法(三)”。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够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能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出示课外活动情况图问:从图中,你们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引入并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逐一解答提出的问题。

3.重点引导: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4.引导观察,找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指导完成p29的试一试的1,2题。

2.你能根据方程

x×1/5=30

编一道应用题吗?

3.请你想一个问题情景,遍一道分数应用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预习

整理前面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三)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参加活动总人数×2/9=跳绳的人数

解:设操场有x人参加活动。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7篇相关文章:

五上人教版数学教案参考5篇

小学五年级解方程教案6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5篇

湘教版小学音乐教案7篇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6篇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五年级小学生作文优质7篇

五年级小学生作文7篇

小学五年级英语工作计划7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