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包含教学目标、流程和评价方式的文本就是教案,能为教学提供清晰指引,​,教案的质量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也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文笔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7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1、2自然段。

3.感悟草原的“景色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的思想感情。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地图,简介内蒙。师:这里是土壤肥沃,牧草茂盛,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的内蒙古大草原,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景美,蒙族牧民更美……

2.欣赏音画,走近草原。播放多媒体音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导入新课,齐读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着我国现代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内蒙古,走进——(生齐读)草原,作一次草原之旅。

点评

从“地图”到“音画”再到“课文”,逐步缩短“草原”和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并为整篇课文的阅读营造出“美”的氛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优美的草原风光画面,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在脑海中想象草原美景提供了“相似经历”的支撑。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迂回、玻璃、襟飘带舞、彩虹、马蹄、羞涩

2.自由交流预习中理解的新词。

重点交流: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说说每段大意。

读中正音,读后交流每节的大意,点出五幅画面:草原景色——远道欢迎——相见握手——盛情款待——斜阳话别。

4.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

我们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欢迎。

板书:景、人。

点评

初读课文环节,首先重基础,一是,关注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读准字音,了解词义;二是,关注课文的朗读情况,做到书不读通,不开讲。其次重整体,一是,把每一个自然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读懂大意,形成画面;二是,把全文看作一个更大的整体,将五幅画面叠加,读懂全文大意,最后浓缩为两个字——“景”、“人”,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留下伏笔。

三、感悟“景色美”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草原的景色。

师:谁愿意为我们做导游,带着我们走进草原,来欣赏草原的景色?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里?

3.师生互动对话。

(1)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品味“那么……那么……”。

(2)地: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平地绿,小丘绿,羊群白。

品味“羊群——白色的大花”、“草原——无边的绿毯”、“小丘——中国画”、“翠色欲流——流入云际”。

板书:景色美。

4.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用“——”画出此时作者的感受,并与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体会。

5.师生互动对话。

(1)为什么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

(2)从“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骏马、大牛在回味着什么?除了骏马、大牛在回味,还有谁在回味呢?(作者、读者,包括课堂中的你我他)

板书:愉快惊叹。

6.配乐朗读,闭目想象。

师:让我们在优美的草原牧歌中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7.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背诵提示,点明写法:(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8.小结过渡: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置身在美似画卷的草原之中,陶醉在天空的清鲜明朗、大地的一碧千里之中,怎能不愉快惊叹呢?接下来,还有更加迷人的画卷在等着我们欣赏呢。谁来往下读。

9.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想象草原的景色。

10.自读自悟,圈点批注:从这一部分中,你读出了草原的景色还有哪些特点?

11.师生互动对话。

(1)辽阔: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2)静寂: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师:草原的辽阔与静寂,愈显出草原景色的美不胜收。

1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点评

“景色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上述教学设计,凸显阅读对话教学理念。首先,围绕文本解读核心,精心预设对话话题——“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个话题解读的容量大,涵盖了课文第1、2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话题解读的个性化,可以兼顾到不同学生的解读空间。其次,让学生充分经历阅读对话教学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潜心会文、自主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圈点批注。第二层次是师生交流、互动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品词析句。第三层次是熟读成诵、内化积淀,引导学生沉淀话题,积累语言。再次,在阅读对话教学过程中,时时关照学生自我的体验。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文本之中,反复地揣摩,仔细地推敲,认真地品味,不断地咀嚼,走进文本言语的深处,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去倾听文本的声音,去感受文本的色彩,去体验文本的意境,去触摸作者以及自己的情愫。

四、作业

1.听写生字词。

2.摘抄第1、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背诵课文的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感悟草原的“人情美”,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齐背第1自然段,“回味”草原的美丽景色。

二、感悟“人情美”

1.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来感受草原的人情。

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在书上圈点批注)

2.师生互动对话。

先读自己所画的语句,再说自己读出的印象。

(1)远道欢迎:男女老少、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飞过来、几十里外、欢呼着、飞驰着、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飞过小丘。(欢迎的人多,场面盛大,热情好客)

(2)相见握手: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心情激动,场面热烈,热情好客)

(3)盛情款待:奶茶奶豆腐羊肉,举杯敬酒唱歌,礼貌亲热微笑,干部老翁姑娘。(非常尊敬,气氛热烈,热情好客)

(4)斜阳话别:饭后,套马、摔跤、舞蹈、骑马;夕阳西下,不忍分别。(气氛融洽,情意深厚,热情好客)

3.师:蒙古族人民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热情好客”!

指名四人朗读2~5自然段,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特点。

4.面对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我们可以透过2~5自然段中的文字,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板书:人情美、兴奋动情。

点评

“人情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又一重点。上述教学设计,在阅读对话教学中,注重凸显两个方面的价值引领。

一是,凸显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在“人情美”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紧紧扣住一个话题——“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核心话题,它使课文2~5自然段中纷繁芜杂的阅读对话点得以删繁就简,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自主交流的时空。在这个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下,阅读对话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简约,但却又是内涵丰富的。

二是,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在学生对2~5自然段中的“人”作了多元解读后,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教学中,要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核心价值凸显出来,并通过朗读让“热情好客”在学生的脑海中定格。

三、感悟“蒙汉情深”

1.引读:同学们,草原上景色美,让作者愉快惊叹;草原上人更美,让作者兴奋动情。太阳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是呀!——(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请联系全文理解这两句诗。

3.师生互动对话。

板书:蒙汉情深、依依惜别。

(1)“蒙汉情深”是什么意思?“蒙汉情深”体现在哪里?

(2)“天涯碧草”是什么意思?“天涯碧草”体现在哪里?

(3)展开想象,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4)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蒙汉情深,民族团结)

(5)课文以诗结尾,你觉得怎么样?(总结全文,升华)

4.指导诵读。

点评

抓住课文结尾这两句诗总结全文、升华的特点,把“诗句”附着在“文本”中作感性解读。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让“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文本得以归结升华。最后,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形式上,来领悟作者以诗结尾的“妙笔”。)

四、品味“文字美”

1.选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比喻句、拟人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写景、叙事、抒情;优美诗句……

2.出示文中几处矛盾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点评

?草原》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切自然,是一篇文美、景美、情美的典范作品。老舍先生不愧被誉为“语言大师”,文中比喻、拟人信手拈来,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老舍先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在看似矛盾的语言背后,可以让读者读出丰富的内蕴。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这么多清新自然、贴切传神、内蕴丰富的语言文字,需要引导学生作“反刍”式的品味。在文本解读过程之中,注重文字品味,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在文本解读结束之后,作“反刍”式的文字品味,丰富积淀学生的语感。

五、 总结全文

读着老舍先生的《草原》,我们仿佛也作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草原之旅。草原的景色美,使人愉快惊叹;草原的人情美,使人兴奋动情;蒙汉情意深厚,使人依依惜别。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2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联系课文,搜集资料,了解内蒙古民族风情。

板书设计:

景色美(愉快惊叹)

草原人情美(兴奋动情)

蒙汉情深(依依惜别)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和书写“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通过“金钥匙”的提示,进一步体会通过描写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方法。

3.积累格言警句。

4.读通、读熟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明白它告诉我们的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5.合理想象,以“我学会了七十二变”为题续编故事。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语海拾贝以及自主阅读部分

2.围绕“假如我学会七十二变”展开丰富想象

教具准备

1.词语卡片

2.《论语》相关资料3.孙悟空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开火车读词语超市中词语,读完后集体正音。

2.教师强调容易读错的字,并强化读。

3.看第二部分的要求会写的词语,说一说记住这些字形的方法。

4.听写第二部分词语。

二、金钥匙

1.读“读钥匙”的内容,说一说告诉我们什么写作方法?

2.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代出通过描写传神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句段。

3.试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4.展示对话,学生评价。

三、格言警句

1.出示三个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学生自读。

2.说说三个句子的大概意思。

3.小结三个句子一般用在哪个方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学生谈谈自己对《论语》的了解。

四、自主阅读

1.学生自读古文寓言《叶公好龙》,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对照下面的字词注释和大意,了解文章的意思。

3.《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叶公这样的人吗?

5.在学习上、特长培训方面,你有没有类似的情形呢?你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

6.写出你读过的寓言故事的题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围绕“假如我学会了七十二变”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可能遇到的人和事,编故事,说给同学听。

教具准备:孙悟空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美好的心灵世界里一定装满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当你看到孙悟空变幻无穷的非凡本领时,也许会想,假如我会七十二变该多好;当你学习感到疲倦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片自由自在的云该多好;当你看到病魔夺去一个人的生命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名神医该多好……让你的愿望今天就能实现,当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将你的愿望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幻想,在自己的作文中成为现实,是完全可能的。

同学们,你们是否愿意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写下来呢?

二、引导领悟写法

为了帮助学生领悟假设类想象作文的写法,教师课前先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假设类想象文章,并在浏览的基础上做好摘录笔记,然后组织课堂讨论,提示其规律。

1.课堂讨论,激活记忆

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搜集、阅读了有关假想类想象作文,想一想:在你读过的这类文章中,哪些人或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呢?假想类想象作文与一般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2.归纳小结,揭示写法

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要写好假想类想象作文,必须把握哪几点呢?在组织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并提示以下写法:

(1)根据自己的愿望,推测有理有据,情节要生动有趣。

(2)想象要大胆、合理,推测有理有据,情节要生动有趣。

(3)所写的理想中的人或物,都应当有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要让他们像人那样说话、做事。

三、启发点拨,指导选材

1.启发谈话,开拓选材思路

同学们,写假想类想象作文,写什么都可以。如果你对流逝的时光、对古老的历史有一种“揭开谜底”的欲望,你可以把时光想象成可以倒流;如果你学习感到困倦了,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一条鱼,一只老鹰……如果你看到一位身患癌症的病人在死亡线上挣扎,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盒药丸,一位名医……每个人的兴趣受好不同,生活经历不一样,因此,每一个人想象的内容应该是程式各样、丰富多彩的。

2.独立选材,分组互议

出示题目《假如我会七十二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印象将题目审清,然后引导学生分四小组讨论,说自己选择这个材料的理由。

四、扶放结合,培养能力

为了减缓训练的坡度,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采取“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写→独立构思表达”这一由扶到放到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假设类想象作文。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材料独立构思表达。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练习写毛笔字

教具准备:毛笔、墨水、纸

教学过程:

一、出示要写的字,掌握结构

1.学生读一读

2.指名说说这三个字的结构

3.指名反馈,教师强调

二、指导写好毛笔字

1.教师示范写,学生观察

2.指名说说书写要点

三、集体评议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明确自己想要描写的是哪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了解其突出的特点。

3.使学生学会收集、归类资料,并能够从中挑选出最典型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它又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有没有同学参观过中国的某个世界文化遗产呢?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吗?

长城、颐和园(北京)、天坛(北京)、故宫(北京)、敦煌莫高窟(甘肃)、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九寨沟(四川)、泰山(山东)、黄山(安徽)……

二、启发思路。

怎样写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类的作文?

截至2019年7月,中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这些遗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怎样把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家?可参考下面的介绍。

例如: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平方米,周围有10多米高的城墙和50多米宽的护城河。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1.确定要写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哪一处。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如搜集历史资料,了解基本现状。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板书:查阅资料)

2.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板书:整理资料)

(1)引导学生先说出要描写的是哪一处文化遗产。

(2)这处遗产有什么突出特点?比如,外观、结构等。(此处可引用,或运用修辞手法。)

(3)历史上有何变化?(如修缮、毁灭等)

(4)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个相关故事。(注意:故事最好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的特点或由来等。)

3.撰写成文。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引用要注明资料来源。注意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板书:撰写成文)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想想其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相关故事。

学生整理思路,列提纲。

2.教师以长城为例,从功能、建造、故事等角度展开介绍。

3.结构安排:如果选择两个故事来表现文化遗产的特点,可以写得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介绍清楚中国的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资料准确无误,能体现其特点,有相关历史故事,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写出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章,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

六、延伸。

将你的作文与同桌的交换,互评,看看你的介绍是否清楚通顺,再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查阅资料

整理资料

撰写成文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习作,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生学会自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多问为什么,多研究探讨。

3.我发现学生对于国家的历史、文物等方面接触较少,对于古诗词的积累也很少,以后要重视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了解西部的过去与今天,历史与发展。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语言的优美,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6~8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由阅读导语和1~4课,课后资料袋以及p168补充阅读材料《拉萨古城》

1、认识生字,自己勾画喜欢的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关于西部的话题。

3、聊一聊:

通过四篇课文,你对祖国的西部有了哪些了解?地貌,气候,风俗,历史,发展……

二、提问

关于西部,你还有哪些话题愿意和大家交流?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内容?

在笔记本上进行罗列:

草原风景

蒙古族的生活

丝绸之路

匈奴族的迁徙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部落

新疆建设兵团(解放军进疆)

青藏铁路

拉萨

藏教寺庙……

三、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图片,重要的在笔记本上做简要记录,同学之间做交流

四、处理精读课文

1、《草原》:

⑴明确:

课文从两部分内容入手,草原的`景色迷人;草原人热情好客。

⑵体会:

静态的景物描写;动态的迎客场面。

2、《白杨》:

⑴生存环境──茫茫戈壁,渺无人烟

⑵明确:

白杨的形象外型──高大挺秀,笔直

个性──坚强、不动摇、适应力强

⑶明确:

写白杨是为了突出像白杨一样坚强勇敢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结合阅读链接内容(艾青《帐篷》)明确借物喻人的写法。

3、学生解决课后练习,教师做适当指点。

4、背诵描写草原和白杨的有关段落。

五、处理略读课文

1、《丝绸之路》:

借助标志性词句进行分段训练。明确作者以回想的笔触描写了发生在公元前115年的东西方交流的一个场面。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蹊”、“恰”等词的意思

3、背诵这首诗

4、利用学校园艺景点资源引导学生创作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具安排: 录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启发谈话: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背一首,指名学生背诵。本课我们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师板出课题,学生挤读。

2、释题;题目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不行的话,请看诗后注释⑴,指名学生说说诗题意思。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自读古诗3分钟左右,然后指名说说读懂了什么?

2、精读第一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什么?“蹊”是何意?哪些写出了黄回娘家花的多?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精读第二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黄四娘家的花很多了,这些花怎么样,你如何知道的?

⑶想家:如果蝴蝶黄莺会说话,它们看见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会说些什么?

⑷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品味、赏析;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或哪词?说……为什么?

5、感情朗读古诗

(三)迁移、应用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写出了春天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景象,写得妙极了,同学们,看看窗外的植物园,想想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将本诗换何字变成你的吗?

学生的诗:

⑴植物园独步寻花

植物园内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⑵学校独步寻花

杨园小学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花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⑶尚湖独步寻花

尚湖公园花满蹊

………………………

四、作业

抄写古诗

板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花多

留连戏蝶时时舞 花美

自在娇莺恰恰啼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积累读书方法。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俺们学习了几篇写俺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俺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俺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同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俺们呢?

2.同学发言。

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方,《祖父的园子》里,把“俺”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俺们觉得写的就是俺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俺们,感染了俺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方《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俺”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示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俺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同学发言。

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出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假如是自身将会怎么做?把自身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把自身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研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俺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俺将不时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同学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俺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身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同学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筷、恰”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会写“冈、饥”等15个字,会写“一饮而尽、性命”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注意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4.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武松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好汉歌》,导出名著《水浒传》)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来走进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一部——《水浒传》,看看今天,我们在景阳冈上,会遇到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指导学生识字。

(1)学生自由练习读生字,练习完毕,随机指名检查练习成果,指导正音。

(2)注意:

多音字“泊”读bó时,多是动词,停泊;读pō时,指水域,如湖泊,所以,梁山泊中的“泊”应该读“pō”。

3.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喝了酒之后趁着酒兴上了冈,遇见老虎并与之搏斗,最后杀死老虎并挨下冈来。)

(2)根据故事情节,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如何划分?第一部分:喝酒(1~4自然段);第二部分:上冈(5~7自然段);第三部分:打虎(8~12自然段);第四部分:下冈(13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1~4自然段,说说课文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武松去店里喝酒,酒后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过冈。)

1.大家在读这部分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筛、客官、如何、但凡、吊睛白额大虫)大家遇到这些不懂的词时,会用什么方法理解呢?其实,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比如说,筛了一碗酒其实就是说倒了一碗酒。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词语了。

2.我们从这部分的内容了解到,武松赶了几天的路,到了阳谷县的时候,时间已经是(晌午),这时他感到(肚中饥渴),这时,他望见了一家酒店,酒店门前挂着一面旗,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读。

3.武松到了店里坐下,招呼了店家点了牛肉,又叫了酒,不过,酒只上了三碗,就不再上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武松没钱了吗?(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店家说这酒喝三碗就会醉,过不了前面的山冈)原来,三碗不过冈是这个意思呀!那么武松信不信呢?(不信)于是,他前后喝了(十八碗),多么豪爽又倔强的性格呀!

四、小结。

喝完了酒,武松想要过冈,店家阻止了,因为——(冈上有老虎)。然而武松还是不信,所以,趁着酒兴,他便上冈了。上冈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下节课为大家揭晓!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武松在门前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的酒店,喝了十八碗酒,感受到了他豪爽倔强的性格特点。我们把这部分的内容,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来,那就是——喝酒。那么,接下来,他上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二、抓住细节,探究赏析。

1.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二部分,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武松上冈之后,看见官府榜文,才相信有虎,但仍继续上冈。)

思考:为什么他在相信有虎之后,依然敢只身上冈?(喝了酒胆子大、他本来就不是胆小鬼、好面子)那么,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为——上冈。

2.很快,武松酒力发作,这时,他想休息一下。这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呢?我们一起来默读文章第三部分。

(1)武松刚躺下,乱树后就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一吓,武松就清醒了。那大虫如何攻击他?武松又如何应对?出示“说时迟,那时快……又闪在一边。”

①找出大虫一开始抓人时的动词。(扑、掀、剪)

②武松的应对。(三闪)

第一回合对阵,结果怎么样?(大虫劲儿泄了一半)为什么呢?(因为武松消耗了它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武松用“三闪”沉着应战,体现了他的以退为进,有勇有谋。

(2)大虫肯定不甘心,所以它又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剪不着……只拿着一半在手里。”这一回合,武松战绩如何?(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3)这时大虫又展开了第三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咆哮着……搭在武松面前。”

①武松没了武器,他用什么应对大虫?(赤手空拳)如何应对?出示:“武松把半截哨棒……只剩下口里喘气。”

②从武松打虎的动作和经过中,你体会到什么?(武松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

(4)在第三回合中,武松绝境反击,但是这时大虫还没彻底死去,于是,他又找来了折断的哨棒,把大虫打死。经过这番激战,武松已经手脚酥软了。

(5)这一部分,可以用“打虎”作为小标题。自己练习讲述这部分的情节给同桌听,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动作,使故事情节更生动传神。

3.打死老虎之后,武松体力耗尽,而且,天色也已经黑了,所以,他只能把老虎的尸体放着不管,自己先(一步步挨下冈来)——下冈。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又有人说,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赞成前者:武松性格豪放,打虎时有勇有谋,从容应对。赞成后者:武松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自以为是,好面子,太鲁莽,武器折断时情况十分惊险;在打死老虎之后,自己也没什么体力了。)

四、小结。

无论如何,武松打虎这一壮举,已经塑造了他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而这一切也归功于作者施耐庵,正是他塑造了这样生动传神的形象,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才能读到这精彩刺激的故事。

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精读课文,除了需要学生掌握故事情节,更要体会人物形象,所以重点讲解打虎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英雄形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7篇相关文章:

二年级语文下册园地三教案5篇

2023年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燕子教案6篇

二年级语文下册园地二教案5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案8篇

冀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狼教案优秀8篇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6篇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猫教案8篇

四年级下册s版的语文教案5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7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