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详细的教案能帮助教师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更加生动,教师们常常在教案中加入互动环节以提高课堂参与度,文笔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上数学教案及反思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二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1
一、情景引入
1、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
2、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内容。
2、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3、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
4、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
5、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6、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 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巩固应用
1、说说小数点搬家会怎样?
2、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全课总结
1、 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2、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二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2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 75 36 206 65 3051 779 99999
111 49 165 5988 655 131 2222 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二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同分母分数加减。
2、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3/4里有个1/4 2/5里有个1/5 4/8里有个1/8 5/9里有个1/9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理清思路,注意检查,特别是遇上1减几分之几是更应仔细。
二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4
活动目标
尝试根据图形标记表示的差异数目,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根据勾画的图形特征,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仔细检查作业,养成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彩色几何图形和差异标记(图一)、图表(图2)
幼儿用书及作业工具
活动过程
1、 集体活动:
(1)学习按差异标记画图形。
出示图1,引导幼儿观察图形和差异波浪线,说说:黑板上有什么?波浪线表示什么意思?第一个是什么图形?他后面有几条波浪线?表是什么意思?启发幼儿上来按标记在空格画图形,并说说:画的 什么图形?为什么画这个图形?鼓励幼儿完整说出图形名称。
教师和全体幼儿检查画的图形是否正确。
(2)按勾画的图形特征画图形。
出示图表2,幼儿观察表说说:图上有什么?启发幼儿根据每一排上勾画的标记说说:这个图形有哪些特征?分别请个别幼儿上来在左边的空格里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完整地说出图形名称,集体进行检验评价是否正确。
2、操作活动
按差异标记画图形。
启发幼儿观察图形和差异标记的数量,在空格里画出一定的图形。
观察各种立方体,说出它们的.名称,并在标记的后面记录它们的数量。
3、活动评价
教师展示个别幼儿的操作材料,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活动,其他幼儿对照检查操作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整个活动过程都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教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孩子如今生活中很常见,同时也比较感醒悟的抽奖活动,并将“分析图形特征”这一活动巧妙结合,将枯燥的分析图形特征游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逐步掌握了分析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
活动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按照抽奖的等次逐个由分析单一特征到三项特征。虽然难度在逐渐增加,却丝毫没有减弱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
俗话说“没有遗憾的活动就是最大的遗憾。”在整个活动中,虽处处体现着教师的智慧与用心,但是整个活动教师对每个环节的把握应该更加明确,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简练,明了。
二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德育目标:教育同伴之间不能争吵、打闹,要懂得相互谦让。
2、知识目标:培养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引导幼儿说故事内容,大胆地学说对话,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词:独木桥。
3、能力目标:激发幼儿表演故事的兴趣,大胆地学说对话,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活动课件,故事录音,小黑羊、小白羊头饰各一个,长凳一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课件,激发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小朋友,是什么小动物在叫什么呀?它们在干什么?今天,我们要学习故事《小羊过桥》。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听故事录音,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听后,回答两个问题:
(1)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
(2)两只小羊过桥了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简单的问题,我会请能力差的幼儿回答,培养他们学故事的兴趣。
2、展示课件,让幼儿了解方位。
3、展示小白羊和小黑羊走到桥中间过不去的课件,让幼儿理解独木桥的窄,只能走一个人。学习词:独木桥。
4、展示对话课件,让幼儿大胆地学说对话,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这时,我会请口语表达力较强的两名幼儿大胆地学说对话,其他幼儿小声地学说。
5、展示两只羊掉到河里去的课件,让幼儿懂得:争吵、打闹的不良后果,懂得同伴之间相互谦让的道理。
(三)结束部分
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组织幼儿分组讨论:
小朋友,你们想对两只小羊说些什么话呢?鼓励幼儿大胆地说给同伴听。我巡回指导,听听小朋友的讨论结果。教师小结:小朋友,以后你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争吵、打闹,同伴之间要相互谦让。
活动反思:
对于中班的小朋友们来说,谦让这个词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熟悉。在小班进行班级常规训练的时候,教育小朋友们好玩的玩具要互相分享,喝水排水时互相让一让等等。谦让的概念自孩子们入园以来,就一直融入在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体现在平时的行为中。本次活动就是要让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巩固对谦让的理解,去体会同伴之间友爱的情感。这就给了我难题,如何在孩子们已有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并能出彩呢?在年级组老教师的帮助下,我们采用在实践中感受谦让的方式来展现本次的活动。我用操场上现有的平衡木作为独木桥,不给孩子们任何的要求,随便孩子们怎么玩,不限制他们的任何行动。孩子们的表现是出乎意料的,他们会排队,一个跟一个显得非常有秩序,这也体现了那我们平时的教育成果。在我没有做出要求,没有把哪一头作为起点的这个情况下,我所期待的情况也就出现了,孩子们在桥上碰头了。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孩子们自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有想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这就达到了我所预设的效果。总结了孩子们在玩的过程遇到的问题,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那么在孩子们已经有这个过桥的经验基础上,再来观看这个视屏,效果就要比一开始就观看来的好得多。孩子们会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给出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展开对黑羊,白羊行为的大讨论,展开对两只羊一起掉下河的原因探查,进而小朋友们自己想办法,怎么样才能让两只羊平安的度过独木桥安全的到达对岸呢?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让小朋友们以说的形式展现方法而是以实际行动展示你的方法,这样就给了孩子们一个更直观的体验,也现场校验了这个方法的可行性,在这一环节我认为是实践出真知,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是要通过孩子们不断的探索、失败和尝试,才会得出的结果,在这一方面我太心急了,赶了教学的进度,却忽略了最为关键的部分。没有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展示他们办法的可行性。导致在后面的集体行动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时在活动设计的时候缺乏对活动纪律性了考虑,导致在集体参与的过程中场面显得有些混乱。但孩子们在体验本次活动的要旨上还是到位的,并以在幼儿园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让一让呢?这个问题对幼儿进行延伸活动。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地方就是要让孩子领会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要领,虽然在过程中出了点小问题,还需改进,但是我相信通过此次的活动下来我学习到的东西非常多,为今后的教学活动累积了经验。
二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大小与数量的关系。
2、学习用数字、图形记录结果。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为小兔做饼干
——出示兔子玩具及饼干,小兔从点心店买来一盒好吃的饼干,它们是什么样的呢?(有大有小)
——小兔吃了还想吃,想请我们帮忙再做一些饼干。
——引导幼儿用模具在泥块上压印饼干,看看每块油泥能做几块饼干,并用写数字或画图形(圆点、短线等)的方法记录。
——在操作中,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做饼干时采用的方法,并引导幼儿探索怎样压印才能多做一些饼干。
——从幼儿所做饼干数量的不同,引导幼儿发现在同样大小的“面皮”上压印的饼干大小与数量的关系:饼干大,数量少;饼干小,数量多。
二、谁做的饼干多
——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做出的饼干数量,比一比谁做的`饼干多,为什么。
——找出饼干做得最多的幼儿,请他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模具,怎么做的?为什么能做那么多。
——幼儿再次尝试做饼干,将前后2次的操作结果做一比较,发现在同样大小的面积上压印的饼干大小与数量的关系,初步获得如何有效合理地在有限的面皮上印制饼干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反思
操作是幼儿学习,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活动材料都是幼儿喜欢摆弄的橡皮泥和大小不等的瓶盖。教师让幼儿在操作中逐步感知;用等量的橡皮泥做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选择模具大小,排列的疏密,橡皮泥底板的厚薄(面积)的关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浅显化,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活动中教师注重既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操作,始终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又及时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心智的发展
二上数学教案及反思优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