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事迹的镜头,我们能够看清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改进方向,他人的事迹可以让我们明白成功的背后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辛苦和付出,以下是文笔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李保国先进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李保国先进事迹篇1
10月25日下午1:00钟学校组织观看了《李保国》,我深深的被李保国的事迹所感动,一个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省管专家、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看上去却像是一个略显沧桑,上了年纪的农民,"把我变成农民,农民才能变成我"是他说的最多的话。三十年扎根山野,倾情奉献。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秃岭丢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用责任和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变成现实。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演绎着不平凡的一生。
李保国30 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经他培育的富岗苹果卖到百元一个的"天价",绿岭薄皮核桃享誉全国。李保国把自己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也印在了河北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然而李保国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表示:"虽然过去做了不少工作,也富裕了不少乡村,但太行山连片特困区还有很多农民没有脱贫,我想尽快把技术大面积推广出去,改变河北山区面貌,让山区真正实现山绿、民富、村美,让山区人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生命价值依然在发光发亮。他是党的儿子,是人民的儿子,是太行山的儿子。他是一颗种子,在巍巍太行扎根生长;他是一把火炬,点亮了山区扶贫的希望之光;他是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发前行。
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我也是一名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
李保国先进事迹篇2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坚持三十年扎进太行山,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的爱戴,呈现出时代楷模李保国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
对党赤胆忠心,是他扎根太行的不竭力量。大家知道,李保国不怕吃苦,更是将吃苦当成科研的乐趣。这些不仅体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更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让太行披上绿装,是他交给党的优秀答卷,35年如一日,他就是用坚定理想信念,顾全大局的政治意识,处处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更好地担当起时代赋予他的使命,他的行为处处彰显了党培养出来的优秀科研工作者的时代形象。
对人民群众的大爱,让他立志要为农民增收致富去不停干。他为什么选择去太行山?又做了哪些为人称道的事?这里不外乎一个爱字,就是对人民深深地爱。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5年间,他坚持扎根生活贫困、生态脆弱的山区,他用生命搞科研、搞扶贫、搞产业,他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作为农民出身的李保国,从小生活在农村。他觉得太行山区的农民生活条件很苦。正是这份对农民深沉的爱,他才无怨无悔地把自己所学的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凤兴夜寐,呕心沥血。不仅以太行山为家,更将整个人生都交给了改变太行山面貌的行动中。
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是李保国35年如一日的责任铸就。太行山的生活艰苦可想而知,但是,再苦他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干下去,不会回头。他不仅拉来了妻子和他一起努力,也将孩子和家安在了山沟沟里,为了忙科研,孩子差点被蝎子咬伤。可是,这些困难都没有改变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人民的爱,因此他明白,能用所学的知识让农民们增收,这也是最高兴的事,最大的事。如今,从沙河到阜平,从承德到秦皇岛……河北多个地方都推广使用了他研制的“双聚”造林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河北众多山区的百姓才得以实现脱贫致富。
李保国同志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目标、有理想,为了事业义无反顾的拼命精神,都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财富,我们只有以他为榜样,那么,我们才能立足岗位,用我们的努力和奉献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一座座彰显时代精神的丰碑
李保国先进事迹篇3
李保国,男,46岁,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李保国深知,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林业部、河北省的一系列奖项,如他主持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原林业部“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获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试点的前南峪村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并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创出了国内著名的“富岗”苹果品牌,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大量的实践,使学生看到了学农也会大有作为;在与基层群众的接触中,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可喜变化,巩固了专业思想,坚定了“学农爱农”的决心和信心。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自己调整教学内容的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先后主讲了《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等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省级二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二项。他的进取精神激励着学生。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李保国讲:“我自己就是农民出身,农民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他自己出钱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他主动和学习后进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努力上进,完成学业。别人不愿意上的课他去上,别人不愿意管的班他去管,别人认为是“刺儿头”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而且和他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些毕业十几年的学生,有了困难他仍然一如既往给予帮助。
他曾荣获“全国振华扶贫奖”,“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先后6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区开发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还荣获河北省“特等劳模”,保定市“劳动模范”,“保定市教育系统红旗手”,“保定市生产建设红旗手”,和“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
李保国先进事迹篇4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生命价值依然在发光发亮。他是党的儿子,是人民的儿子,是太行山的儿子。他是一颗种子,在巍巍太行扎根生长;他是一把火炬,点亮了山区扶贫 的希望之光;他是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发前行。
学习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让山岭都绿起来、让乡亲都富起来的为民情怀。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在思想上认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大胆探索、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的创新 意识。全省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对照'八破八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地走创新、创业、创造之路,努力打开各项工作新局面。
学习他苦干实干的务实作风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巍巍太行山上、镌刻在山区人民心中的务实作风。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崇尚实干,力戒空谈,苦干、实干、巧干,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为打好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翻身仗做出积极贡献。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命精神。全省广大党员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拼命精神创造一流业绩。
学习他淡泊名利的人格风范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坦荡无私的人格风范。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淡泊名利,廉洁自律,带头遵守各项规定和纪律,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共同优化河北政治生态环境。
各级党组织要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为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持续兴起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热潮,让千千万万个李保国式的党员干部不断涌现出来,形成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磅礴力量。
李保国先进事迹篇5
4月12日,李保国遗体在保定火化。4月11日,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内丘县分别设立分会场,为李保国召开追悼会。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在岗底村追悼会上哽咽着为李保国致悼词:
“我们不能忘记,李老师心系岗底村民,把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岗底人。我们的粮囤里、腰包里,都渗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不能忘记,您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了专家,岗底200多名果农成了您。您给了村民‘金刚钻’,使岗底人技术服务800里太行,吃上了科技饭。
“不能忘记,您是大学的教授,在岗底人眼里您是老师,又像邻居,吃百家饭、进百家园,20年和村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您已变成了岗底的一个劳力。
“不能忘记,您一生惦记的是岗底人,唯独没有您自己。您走的前5天还在谋划以岗底为核心的50平方公里太行生态大花园、苹果袋、苹果深加工项目。您天天超负荷工作,多少人看到您已体力不支,劝您注意休息,您总是说脱不开,还拼命把额外的责任扛在肩上。”
李保国突发心脏病离世,岗底村的代表第一时间在他的灵前放上5个最大最红的“富岗”苹果。他们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这是李教授带领他们按照128道工序种出来的一级果。
在临城县的绿岭山庄,年届76岁的王大娘在4月12日凌晨早早起床,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掰开薄皮核桃,取出其中的“分心木”,用火在门前核桃树下点燃。老人说:“李老师教会俺们全村人种核桃,让俺们富了,我这白发人送黑发人,舍不得呀。老辈人说分心木可以安神,让李老师好好安息吧。他对得起俺们太行老区的农民,俺们没有照顾好他。”
如村代表、王大娘一般,太行山区的农民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缅怀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太行财神李保国”。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作为河北农业大学“太行精神”坚定的执行者,留校任教的李保国蹲点太行山,扎根太行山,一干就是30年。
30年来,他扎根太行山区,所有的论文都是出自太行的一手材料,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他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30年来,他主要以太行山区的10多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据点,累计培训农民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种植面积1080万亩。他独创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他指导“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11个县(市),带动7万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在今天的太行山区,提起“李保国”3个字,万千果农人人点赞。李保国的电话被农民们写在墙上、记在心里,技术不懂随时说,家长里短啥都讲,甚至有的农民家里娶媳妇都要让李教授给“掌掌眼”。
记者在20年间曾几十次采访李保国。从他20xx年在临城荒山上开山破土、掏石换土垫鸡粪,到他把这里的薄皮核桃卖到每公斤128元;从他动员赞皇县鲍家滩的农民给樱桃疏花疏果,到他指导这里的农民把樱桃园改成采摘园,亩收入过万元;也曾陪同他到内丘的岗底村,拍过他教导农民进行苹果树下管理的照片,也看到他让农民砍掉苹果树上的背生枝和农民吵起来的场面。20xx年,《中国绿色时报》曾以半个版的篇幅以《财神教授走遍太行》为题对李保国的事迹进行重点报道。
李保国的认真、肯干、实干,在太行山区处处有名,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级党委、政府官员认可他,得到实惠的农民认可他,学到真本事的学生认可他。就如同河北农业大学校长、李保国的'同学王志刚所言:“单是山区土质治理,保国同志和他的团队就整整研究了十几年。他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李保国长得像农民、穿着像农民,以农民为友、做事考虑的是农民利益,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不但不从企业、农户处拿钱,不占一点股份,而且很多时候,下乡往返的路费、请专家前来培训的费用,他都是自掏腰包。
在听到李保国去世的消息时,太行山区的许多农民都痛哭失声。在他们心中,李保国早已是他们的亲人。
李保国的夫人郭素萍说,“老李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荣誉,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得到了太行山区人民亲人般的关怀,他虽然失去了生命,我希望他的笑留在太行山上。”
李保国先进事迹5篇相关文章:
★ 局先进事迹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