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事迹可以给我们带来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事迹材料可以提醒人们要保持谦虚和谨慎,避免过度自信和轻敌态度,下面是文笔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航天员的事迹5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1
11月28日,备受关注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名单公布。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组成,费俊龙担任指令长。
这一次,邓清明终于不再是“备份”,践行“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奋斗”誓言25年,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圆梦时刻。
航天员集体亮相时,李清华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身穿航天员制服的哥哥邓清明。他上一次当面见到哥哥,还是在4年前。由于工作特殊,家里人都极少主动与邓清明联系,怕打扰他训练。
2013年,邓清明体检时曾查出身体里有一个非常细小的结石。对普通人来说,这种小结石通常不用管,但航天员不行。为了能够继续追寻航天梦,邓清明毅然选择手术。没想到第一次手术时结石没能完全取出,医生只能在他的肾脏里埋了一根管子。手术后一个多月,邓清明一直带着管子,也尿血了一个多月,直到第二次手术,结石才被成功取出。
李清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哥哥得结石的事情,他是数年后才从新闻中得知。“很心疼哥哥,原来他为了航天事业,背后默默付出了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努力,我也由衷敬佩他,为哥哥感到自豪!”李清华说。
小雪节气过后的晚风已带有明显的寒意。在东陂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群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却十分热烈。时间渐渐来到23时08分。“10、9、8、7、6、5、4、3、2、1,点火!”随着指令的发出,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点火发射刺破夜空,邓清明的家乡也燃放起烟花庆祝。
同一时刻,还有另一群人也在熬夜观看发射直播,他们是和邓清明一样,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的老学员们。
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是我国飞行员的摇篮,其前身为空军第八航空学校。1992年,空军院校正式启用新番号,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的名字退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历史。老一辈学员,更习惯称呼该校为“八航校”。
八航校地处新疆哈密茫茫戈壁,训练条件十分艰苦。创办初期,学员们喝的是不适合人饮用的高咸水,空勤灶只有难咽的冻鸡蛋吃,有些职工家属住的是自己盖的垒土房。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唯有凭着一股不怕吃苦的精神才能坚持下去。
年近七旬的王四好老人,曾经是八航校的学员,后来又担任教员。王四好说,由于邓清明曾几次落选,老学员们对他也非常关注。“要被选为航天员进入太空,除了过硬的飞行技能,更需要超于常人的毅力!”他表示,虽然现在八航校已不复存在,但八航校的战斗精神一直都在延续。八航校不仅是邓清明逐梦太空的起点,也是我国首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我国首任航母舰长李晓岩等诸多英雄人物的母校。
“我相信,只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薪火相传,我国的航天事业就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王四好说。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2
5月30日9时3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36岁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
升空过程中航天员们难掩激动之情:“感觉良好!”“很舒服!”“非常平稳!”“相当漂亮!”“太壮观了!”桂海潮还说:“坐火箭太爽了!”
桂海潮出生于云南保山施甸县姚关镇姚关社区。昨天一大早,村里的乡亲们就赶到桂海潮姨妈杨美平家的小院中,等待观看直播。村民们都在谈论这个曾经黑瘦的男孩成为了代表祖国出征的航天员,言语间充满了自豪。小院里围坐着30多名村民,他们手举国旗,期待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昨天从电视里得知这个消息,作为亲人我们非常激动。”桂海潮的表弟刘辉说。一直只知道桂海潮在大学任教,家人也只知道桂海潮最近要外出一段时间执行任务,没想到是代表国家出征太空。全村人都非常激动,村委会更是凌晨6时多就开始布置场地,方便村民集中观看。当发射成功后,村民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一片欢呼。
桂海潮曾经的母校——施甸县一中和三中也组织了学生集中观看直播,尤其是进入发射倒计时环节,学生们难掩激动之情,纷纷欢呼鼓掌。他曾经的高中班主任杨兆东老师感慨:“在教育并不算发达的小县城,桂海潮出征太空,对于国家而言意义非凡,对于小县城的学子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在北航校园,同学们一起在屏幕前共同关注火箭发射,并为桂老师加油:“祝我导圆满完成任务!”“出征顺利!圆满凯旋!”
桂海潮从小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在这套书里,他学到了很多航天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感人事迹后,桂海潮崇拜不已。
心怀理想,学习便有了动力。高考时,桂海潮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桂海潮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刊物发表近20篇sci学术论文,成绩斐然。当桂海潮带着丰硕的学术成果学成归来,国内多个名校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最终,桂海潮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的一天,桂海潮所在的学院召开大会。会上,院长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即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听到这一消息,桂海潮心潮澎湃。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2024年6月,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能和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他感到非常幸运。
这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将是目前开展在轨实(试)验项目最多的载人飞行任务。
“你准备好了吗?”
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的提问,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
成为航天员后, 桂海潮经常会做一个梦,梦见自己驾驶飞船穿越在各个小行星之间,穿越黑洞……如今,他的梦想之舟、探索之旅已正式开启。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3
致敬桂海潮:潮头登高再击桨
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的公布,36岁的桂海潮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很难想象,一名头戴眼镜文质彬彬科研人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向着星空叩问,成为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在他身上,有着对梦想的执着、对事业的坚守、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支撑着他潮头登高再击桨,逐梦奋进正当时。广大党员干部要向桂海潮学习,为梦想笃行不怠,为伟大事业奋勇向前,把目标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星辰大海”,把梦想写在广袤土地的“苍穹寰宇”,把奋斗镌刻在干事创业的“漫天星辰”,让“航天精神”也在广袤土地上熠熠生辉。
眼前的云雾迷蒙,挡不住眺望的“目光如炬”,把目标指向星辰大海。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一飞冲天,学校的广播播放着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桂海潮的心里埋下了遨游星空的种子,十五年之后,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尽管桂海潮已经成为一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的学术研究让眼睛“云雾迷蒙”戴上厚重的眼镜,桂海潮还是第一时间就报名参选。是对未知领域的无限好奇,是敢于跳出“舒适圈”的果敢,是勇于自我挑战的奋勇,支撑着他向着星空逐梦前行。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的路上,亦有自己的“星辰大海”,务必要向桂海潮看齐,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现实考验,聚焦主责主业,勇于跳出“舒适圈”,做“破圈”干部,锚定新目标,迎接新挑战,斩获新收获,努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顶梁柱。
前路的委重投艰,喝不退追梦的“大步流星”,把梦想写在苍穹寰宇。两千三百年前,诗人屈原在浩瀚星空下发出《天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两千三百年后,桂海潮怀着对星空的无限向往说道:“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为了实现“飞天”梦想,相较于一般航天员,桂海潮需要接受更多的训练内容,更强的训练强度,更紧迫的训练进度,从6g的过载到8g的过载,注定是一段艰辛的跋涉,但这一切没有喝退桂海潮“追梦”的步伐,他依旧“大步流星”的追赶着。迈向新时代,使命更加艰巨,路途更为蜿蜒,广大党员干部要向桂海潮学习,以坚韧不拔的奋斗姿态,舍我其谁的实干担当,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坚定信念和实际行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初心和梦想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苍穹寰宇。
未知的浩瀚星河,吓不住圆梦的“一腔热血”,把奋斗镌刻漫天星辰。对于桂海潮来说,星空既神秘又遥远,既深邃而又博大,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把科研成果镌刻每一颗星辰之上是他独有的浪漫。飞向太空之前,记者提问道:“你准备好了吗?”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星空之下,广大党员干部“你准备好了吗?”新的征途机遇与挑战并存、群众的期盼与诉求交织、风险和收获重叠,你是否拥有强健的体魄,去承继革命先辈的旗帜?是否拥有坚不可摧的自信,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笃行不怠?是否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去迎接时代浪潮的风起云涌,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向前冲吧,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把奋斗的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4
拥抱空间站时代,自信的脚步最有力。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中国载人航天的一路走来,证明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追逐梦想的自信正被锤炼地更加坚不可摧。这份自信,既体现在中国载人航天从容按照自己的节奏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稳步推进航天“三步走”规划,使得中国空间站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也反映在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到神舟十二号的发射,都提前宣布发射时间并精准到分。“我们会完成好每一次出舱任务,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们脸上自信的微笑,无疑是最好的注脚。
实现飞天梦想,执着的坚守最珍贵。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飞行,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再到太空生活3个月之久,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是一次次开拓创新、飞天逐梦的跬步成千里。三次飞天、开跑空间站建设“第一棒”的聂海胜,20多年来仍坚持训练、时刻准备飞天;汤洪波等待11年,终于一飞冲天。对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艰苦的训练,而在于初心不变、激情不改。如同刘伯明所说的,他从2008年到等待再次飞向太空的13年,也是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执着岁月。
探索浩瀚宇宙,担当的情怀最深厚。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在近地轨道建造和运营空间站,能够极大推动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更考究一个国家的实力担当。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牵引下,中国空间站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5
5月29日,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名单对外正式公布,36岁的桂海潮首次亮相,立刻引发热议:航天员也可以戴眼镜了?
事实上,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何谓载荷?航天器上装载的、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被称为有效载荷。载荷专家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关于航天员戴眼镜的问题,杨利伟此前就介绍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航天员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也不同。视力方面,高度近视不符合标准,低度近视是可以的。
而低度近视的桂海潮,是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一名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来自云南保山的北航学霸
1986年11月,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施甸姚关镇一个普通家庭。
施甸古名勐底,傣语意为“美丽的坝子”,原名石甸,后更名施甸。这里自古以来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和要冲,位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是“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施甸全县95.5%的面积、74.5%的耕地、70%的人口均分布于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从施甸县城出发,沿着施孟公路一路前行,大概走过20公里的蜿蜒山路就到姚关镇。
桂海潮分别在当地的姚关中心小学、姚关中学(当地人也称为“施甸三中”)读书, 属于那种拿奖拿到手软的学生。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当时,17岁的桂海潮是一名刚刚升入高二的学生,从校园广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2年后,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学生时代,桂海潮是一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
本科期间,桂海潮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优异的表现保送读研并提前攻读博士,2014年在北航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在他的同学和同门、宇航学院教师王悦眼中,桂海潮很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并且做事有股韧劲,“找准目标就一股劲儿扎进去”,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间,桂海潮在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9月,他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北航宇航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
教学科研情况方面,桂海潮承担《深空探测导论》、《非线性控制理论》等本研课程教学任务。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3名。
面对国家重大需求,桂海潮瞄准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继续深耕,取得多项国际顶尖的学术成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成果对工程应用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从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到老师,近20年的专业学习和科研积累为桂海潮的“飞天”夯实了学术基础。
从追梦人到圆梦人
2018年,当桂海潮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时年31岁的他当即报了名。“我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于是我毫不犹豫报了名。”
航天员的选拔过程极其严苛,对身心综合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经过重重筛选,桂海潮从大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又经受了8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终于为“上天”做好了万全准备。
在周围人眼中,桂海潮性格开朗,乐观豁达。2020年7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24年6月,桂海潮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对于即将到来的5个月太空之旅,桂海潮表示,自己身体上、心理上、思想上都准备好了,而且非常期待。
2024航天员的事迹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