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见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前准备解决方案,教案不仅是备课工具,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体现,下面是文笔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小板凳的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板凳的教案篇1
教材分析
绕口令《扁担和板凳》这一的核心理念就是重视幼儿心理,关注幼几情绪、情感方面的健康发展。《扁担和板凳》是一首传统而经典的绕口令,它有意识的使用了一些近似音如扁担、板凳,读起来不但绕口,而且诙谐、幽默、有趣,既能满足大班幼几学习语言的特点,又能激起幼儿不断挑战的动力。活动中我通过游戏“你说我做”“合作展示””同伴pk”等活动形式,引导幼儿从喜欢绕口令,到尝试说绕口令,再到熟练表演绕口令,环节步步深入,目标层层递进,来不断地激发和满足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愿意说、大胆说的愿望。
活动目标
1。学说绕口令,练习发清“板凳”、“扁担”、“绑在”等词语。
2。能两两一组自主学习,能清楚连贯、快速完整的朗诵绕口令。
3。乐意参与朗诵绕口令的活动,体验说绕口令的乐趣。
活动重点:初步学说绕口令,练习发清“板凳”、“扁担”、“绑在”等词语。
活动难点:能快速、清楚完整的朗诵绕口令。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过学习绕口令或接触过绕口令的经验,
2、实物扁担和板凳:扁担和板凳的小图片放在椅子下面;课件:小椅子两把为一组,共18人;rap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扁担和板凳,了解其用处,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提问:这是什么?扁担有什么用处?
小结:扁担是用来挑货物的。
2。提问:这是什么?板凳可以干什么?
小结:板凳除了可以坐着,还可以站着,可以一物多用,但是踩上去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二、利用游戏和课件,幼儿自主学习绕口令《扁担和板凳》。
1。游戏《你说我做》趣味练习
玩法:先请两人上前示范,再请全体幼儿两两一组边游戏边练习,最后请两组幼儿上前展示(越说越快,增加兴趣)
2。幼儿两人一对自主学习,学说绕口令的前半部分。
(1)提问:扁担和板凳在长度和宽度上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没有板芜宽,板凳没有扁担长。
(2)两人互相练习,你说上句,我说下句,然后交换。
(3)鼓励幼儿上前自我展示。
3。观看课件,利用图片突破难点,学说绕口令的后半部分。
(1)提问:扁担和板凳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结: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2)幼儿练习后,鼓励大家上前自我展示绕口令的后半部分。
4。欣赏教师的示范朗诵,了解绕口令的特点。
提问:绕口令有什么特点?说绕口令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绕口令是把一些绕口的词放在一块快速的一口气说完,很有意思很有趣,怎样才能说得不错不断,又快又清楚呢?请大家带若这个问题来说说绕口令《扁担和板凳》,一边练习一边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三、激发幼儿兴趣,合作练习大胆展示,以小见大感悟道理。
1。集体练习2——3遍,提醒幼儿把每个字词都说清楚。
2。分组比赛——激发男、女小朋友比赛的愿望和热情。
3。个别练小站:要加强练习。任何事情,只要认真去做,不放弃,功夫到了,就一定会成功。
活动延律
1。鼓励小朋友再找一些能口令,进行绕口令比赛,或在表演区进行绕口令展示,看看谁说的不错不期。又快又清楚。
2。语言区投放统口令的录音和录像、激发幼儿学习绕口令的兴趣。
附教材:绕口令《雇担和板凳》
板凳宽,扁担长,
扁担没有板凳宽,
板凳没有扁担长,
扁担要绑在板凳。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课后反思:整个活动的.设计流程包含了六个小环节:借助实物了解用处——我说你做趣味练教学设计的层次感。这个活动在教学法方法、策略以及老师的回应方式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挖据和探索的地方。比如说:在活动评价中,我采取了师生共同评价的方式,如何引导幼儿进行合理评价这是我需要探索的方面。再如:融入了rap这种节奏,到底合适不合适,选取的这个rap素材恰当不恰当,与本班幼儿的音乐基础对接不对接,这些都需要我们再去进一步尝试。总之,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贴近幼儿、适合幼儿,是幼儿真正需要和喜欢的才是最好的!
小板凳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朗诵绕口令的活动,体验说绕口令的乐趣。
2、学说绕口令,练习发清“板凳”、“扁担”、“绑在”等词语。
3、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绕口令内容。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分析:
重点:初步学说绕口令。
难点:能快速、清楚的朗诵绕口令。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幼儿自制的板凳和扁担,板凳和扁担的小图片放进椅套内,课件,小椅子两把为一组,响板。
知识准备:知道板凳宽了坐的人就多。
活动流程:
热身游戏数蛋数灯——借助玩具了解用处——我说你做趣味练习、两人一对自主学习、利用动画突破难点——激发兴趣反复练习、以小见大感悟道理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点数鸡蛋和台灯。(一个蛋、两个蛋……,一盏灯、两盏灯……)
2、展示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的板凳和扁担,了解用处。
问:这是谁做的?用什么材料做的?(肯定幼儿真会动脑筋、手也巧。)
问:板凳有什么用处?(可以一物多用,踩时注意安全。)什么样的板凳坐的人多呢?(宽的板凳)
问:扁担有什么用处?(那么小就知道帮着家里干活了,真懂事啊!)
二、展??
1、游戏《我说你做》。
玩法:先请两人上前示范,再请全体幼儿两两一组边游戏边练习,最后请两人上前展示(越说越快,增加兴趣)
2、幼儿动手操作,比较板凳和扁担。
(1)问:两个小朋友比一比,板凳和扁担在长度上有什么不一样?(学说:板凳宽,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
(2)两人互相练习,你说上句,我说下句,然后交换。
(3)鼓励幼儿上前自我展示。
3、观看课件,发现扁担和板凳之间的故事。
(1)问: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学说: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2)集体练习后,鼓励幼儿上前自我展示。
4、欣赏教师的示范朗诵,了解什么叫绕口令。
师:刚才我们说的这段叫绕口令,绕口令是把一些绕口的词放在一起快速的一口气说完,很有意思很有趣。但是怎样才能说得不错不断,又快又清楚呢?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去试着说说板凳宽的这个绕口令,一边练习一边就能找到答案了。
5、激发幼儿兴趣,合作练习大胆展示。
(1)伴随rap节奏进行练习,增加说的乐趣。逐渐加快速度增加难度挑战,激发男、女小朋友比赛的愿望和热情。
(2)问:怎样才能说得不错不断,又快又清楚?小结:下功夫、不放弃,功到自然成。任何事情,只要认真去做,肯定能成功。
三、结束
全体幼儿上前给客人老师展示。
附:绕口令《扁担和板凳》
板凳宽,扁担长,
扁担没有板凳宽,
板凳没有扁担长。
扁担要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活动反思:
绕口令在我们班级之前上过一次,小朋友都尤为的'感兴趣,课后也经常找老师比赛,一起比比看谁说的速度快又清楚。针对小朋友的兴趣以及年龄段的特点,我选择了《板凳和扁担》这节课,此首绕口令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只有两个词比较拗口,而且也比较简单,念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性,幼儿的兴趣很大。
在此次的活动中,我发现小朋友都表现的很认真,整个活动下来基本上能够把绕口令朗诵下来,这为最后的比赛环节奠定了基础。活动中我给小朋友们出示的板凳和扁担,生动形象,这样就比我为小朋友们准备的一边是汉字,一边是图示就更加易懂。而且朗诵的时候不用两边看。活动中也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就是请小朋友们说说你觉得哪句比较难念的,然后找出来一起练习巩固。这一环节避免了重复的对已掌握的的词句的朗诵。
当然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我觉得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的实物教具扁担和板凳,小朋友一看到虽然很感兴趣,但是在这个活动中的作用不是很大。其实不用到也能开展。还有在让幼儿比一比扁担和板凳谁宽、谁长的环节中,幼儿并不是很会比较,都需要老师的引导。
这节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了,幼儿学会了绕口令《板凳和扁担》,个别幼儿在字、词发音上还有点提高。在课后延伸活动中让幼儿加快速度的来学念绕口令,他们也颇有兴趣。
小板凳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说绕口令,练习发清“板凳”“扁担”“绑”等易混淆的字词音。
2、知道绕口令是一种语言游戏,乐意参与朗诵绕口令的活动,并能说得正确、清楚、快速。
3、体验绕口令的乐趣。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快板一副、扁担和板凳、《扁担和板凳》的绕口令视频。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扁担和板凳,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什么呢?(扁担和板凳)扁担和板凳有什么不同呢?请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扁担又细又长,板凳又宽又短。
二、教师朗诵绕口令《扁担和板凳》,使幼儿了解绕口令的特点。
1、教师在快板的伴奏下朗诵绕口令。
教师:扁担和板凳之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绕口令: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2、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分析绕口令的规律和特点。
教师:教师刚刚朗诵是一首什么?它和你们以前学过的儿歌有什么不一样。它比较拗口,这样的儿歌,我们把它叫做绕口令。
教师小结:绕口令也叫拗口令,是一种语言游戏,它是把发音比较相近的字组合在一起,念绕口令的时候要求我们快速,准确,而且吐字要清楚。
三、学念绕口令《扁担和板凳》。
1、(放幻灯片图片第3—8页)教师出示幻灯片图片,结合图片逐句学习绕口令。
2、再次出示图片3—8页,请幼儿尝试自己朗诵绕口令《扁担和板凳》。
放幻灯片第9页,教师带领幼儿跟读绕口令,根据需要着重指导幼儿发清“板凳”“扁担”“绑”“长”“宽”等字音。
四、播放视频《扁担和板凳》,巩固学习《扁担和板凳》。
教师播放视频《扁担和板凳》,使幼儿巩固对《扁担和板凳》内容的掌握,并且感受绕口令的节奏。尝试自己有节奏的朗诵。
五、绕口令朗诵比赛
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幼儿说绕口令的热情,逐渐加快说的速度,加大练习力度。教师用快板打节奏,从慢拍到快拍。
六、幼儿尝试创编绕口令。
1、教师再次总结绕口令的特点,绕口令《扁担和板凳》中的规律和特点。
2、教师出示图片,幼儿找出图片中的对应。如:筷子和碗、桌子和椅子等。幼儿自由选择两张自己喜欢的图片,分组尝试创编绕口令。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回家将绕口令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阅读区:阅读幼儿学习资源5第18—19页,学习朗读绕口令《扁担和板凳》《狗和猴》。
活动反思:
绕口令在我们班级之前上过一次,小朋友都尤为的感兴趣,课后也经常找老师比赛,一起比比看谁说的速度快又清楚。针对小朋友的兴趣以及年龄段的特点,我选择了《板凳和扁担》这节课,此首绕口令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只有两个词比较拗口,而且也比较简单,念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性,幼儿的兴趣很大。
在此次的活动中,我发现小朋友都表现的很认真,整个活动下来基本上能够把绕口令朗诵下来,这为最后的比赛环节奠定了基础。活动中我给小朋友们出示的板凳和扁担,生动形象,这样就比我为小朋友们准备的`一边是汉字,一边是图示就更加易懂。而且朗诵的时候不用两边看。活动中也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就是请小朋友们说说你觉得哪句比较难念的,然后找出来一起练习巩固。这一环节避免了重复的对已掌握的的词句的朗诵。
当然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我觉得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的实物教具扁担和板凳,小朋友一看到虽然很感兴趣,但是在这个活动中的作用不是很大。其实不用到也能开展。还有在让幼儿比一比扁担和板凳谁宽、谁长的环节中,幼儿并不是很会比较,都需要老师的引导。
这节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了,幼儿学会了绕口令《板凳和扁担》,个别幼儿在字、词发音上还有点提高。在课后延伸活动中让幼儿加快速度的来学念绕口令,他们也颇有兴趣。
小板凳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因、交、作、布、两、左、右、它”8个字,会认“板、劳、第、世、界、更、能”8个字。认识新部首“点横头”、“巾字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使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课文
(介绍爱因斯坦)
二、初读课文
三、多种形式认读田字格、双横线生字
四、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设疑: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做三只小板凳呢?
五、学会写“作、两、交、它”四个字,学会新偏旁(点横头)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激趣导入
1、复习生字词( 田字格、双横线)
2、自由读全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读中体会。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
学习第一句话;
1、、出示第一自然段中重要的词语
2、引导学生读好词语
3、通过读好词,引导学生读好句子
4、相机理解“作品”
学习第二句话;
1、指名读第2句话。
2、他指谁?
3、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板凳?(相机引导学生读出爱因斯坦作品交得很晚、小板凳样子很丑)
4、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读中感悟。
1、师范读第2自然段
2、问题提出:老师对爱因斯坦的小板凳满意吗?
学习老师的话;
1、出示老师说的话,引导学生读出老师的很不满意。
过渡:听到老师很不满意的评价,爱因斯坦又是怎么做的,怎样说的呢?
2、读一读,找出爱因斯坦动作和语言,做上记号。
3、同桌互相说一说划线的句子。
4、师出示描写爱因斯坦的动作和语言的句子。齐读。
相机理解:不慌不忙
5、引导学生看插图
边读课文,边看插图:爱因斯坦最后交的是第几只小板凳?这三只小板凳哪个更好?为什么?
6、学生交流比较。
7、讨论:爱因斯坦为什么做了三只小板凳?(相机理解“强一些”)
8、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9、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学写四个字(因、右、左、布)
1、观察这四个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2、师范写“布”(认识新偏旁“巾字底”)
3、生练写
板书设计:
第一次
三只小板凳第二次强一些
第三次
坚持、认真......
小板凳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绕口令的主要内容,学习朗诵绕口令。
2、能准确发音,不间断地快速朗诵绕口令。
3、体验绕口令的趣味性。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经验:接触过绕口令。
物质:课件;图文结合的图片;相声绕口令视频一段。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相声绕口令》。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段视频,看看他们在表演什么。
1、看了视频,里面的叔叔在表演什么?有什么特点?
2、他们表演的是绕口令,那什么是绕口令呢?(说得快的,字音相近的)
3、小结:说的快,字或词的音很像,把这些字词放在一起而且说得很快就是绕口令。
二、引出绕口令名称。
师:你们会说绕口令吗?谁来说一说?
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一个绕口令,我们一起来看看。
1、播放图标“上”
提问:这是什么意思?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和上相反的是什么?(播放图标“下”)
2、播放图标“高楼”
提问:这是什么?
3、播放图标“上楼下楼”
提问:把几个图标放在一起应该怎么念?
4、小结:我们今天学的绕口令就叫《上楼下楼》。
三、理解并学习绕口令。
1、播放课件“一个人”、“许多人”
提问:这是什么?(这是人)这么多人在一起我们可以叫他们什么?(许多人)
2、播放课件“许多人上楼”
提问:这么多人在干什么?(学说:许多人上楼)
3、“许多人下楼”同上。
4、播放课件“楼上的人下楼”
提问:这一句有点难,谁能看懂并说一说。(集体学说:楼上的人下楼)
5、播放课件“楼下的人上楼”
提问:这一句应该怎么说呢?这一句和前面一句是相反。
6、播放课件“有的上楼不下楼”
师:这一句也有点难度,谁想来说一说?(集体根据图标学说:有的上楼不下楼)
7、“有的下楼不上楼”方法同上。
8、看图标学习“上上下下,下下上上”。
9、播放“晕”的头像
师:它怎么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个读晕。
10、播放最后一句图标
师:最后一句比较难,是“唉,简直忙晕了头。”为什么会忙晕了头啊?
四、完整朗诵。
1、出示完整图片。
师:我们一起完整地把绕口令来念一遍,老师的.手做指挥棒。
2、分组练习。
师:请小朋友三个人一组,拿一张图文结合图一起念一念。
3、请个别组上来表演。
4、提要求朗诵:
(1)老师教你们一个本领,如果要念得更好,就要保持一致的速度,再一起来念一遍。
(2)要念好绕口令一遍是不够的,一定要多练习,老师来念一遍你们听听。
(3)老师要带一群小朋友去参加达人秀,你们想去吗?想去就要多练习。
五、互动活动。
1、和客人老师比一比。
2、客人老师先念,再幼儿念。
绕口令《上楼下楼》
有一幢高楼,
很多人上楼,
很多人下楼。
楼上的人下楼,
楼下的人上楼。
有的上楼不下楼,
有的下楼不上楼,
有的下楼又上楼,
有的上楼又下楼,
上上下下,又上又下,
简直忙昏了头!
活动反思:
活动设计符合大班年龄幼儿,活动的选材新颖,来源于生活,以图结合汉字的形式以及分角色接应朗读,看着图普就能很顺口的读出来。让幼儿很快理解了什么是绕口令,也了解了绕口令的意义,让其了解绕口令的特点,感知绕口令的节奏和韵律。幼儿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多用这样的形式来开展活动。
小板凳的教案篇6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学校幼儿园的玩教具很少,游戏活动的开展就需要我们上课的教师多动脑筋,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组织更多的游戏活动。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普通用具都富有潜在的功能。板凳游戏可以锻炼幼儿勇敢的品质、培养善于与人合作、交往的习惯,启迪幼儿利用生活用具自创游戏的创新思维。
活动目标
1、通过板凳游戏进一步培养幼儿活泼开朗、自信大方的个性。
2、通过板凳游戏进一步锻炼、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
3、通过板凳游戏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幼儿大胆勇敢的品质。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启迪,和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锻炼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把椅凳。
2、长2米,宽1.5米的较厚体育运动软垫2个。
3、室内较为宽阔的铺好塑料垫的场地。
4、进行曲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幼儿右手抱椅凳听《进行曲》的音乐入室。入室后排好队坐好。
2、组织幼儿复习童谣板凳谣。
板凳板凳歪歪,上面坐着乖乖;乖乖出来踢球,上面坐着小猴;小猴出来赛跑,上面坐着熊猫;熊猫出来拔河,上面坐着白鹅;白鹅参加啦啦队,大家来开运动会。
(可以启发幼儿边念童谣,便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二、基本环节
1、引导幼儿利用板凳创造性的游戏。
小朋友们可以在板凳上做操,趴在凳子上伸开胳膊就是大老鹰了,让小凳子当他们的小舞台,绕着小凳子转圈玩,从小凳子的这边跳到那边去,手从小凳子的下边慢慢过就像火车钻山洞,把小凳子放到头上练习平衡,拉着小凳子在地上走,象开车一样……
(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启迪)
2、组织幼儿玩集体的'板凳游戏。
(1)穿过森林。幼儿排成一队,在间隔1米的树林(椅凳做树)里沿“s”形路线穿梭。
(培养幼儿活泼开朗、自信大方的个性)
(2)过段桥。幼儿排成一队,一个跟着一个在间隔20公分的断桥(小椅凳做桥面)上走过。
(可以锻炼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和大胆勇敢的品质)
(3)乌龟爬。幼儿在连接起来的凳面上爬过。让幼儿体会怎样才能爬的又快又稳。
(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4) 小伞兵。(幼儿练习从椅凳上跳下来)
(培养幼儿活泼开朗、自信大方、大胆勇敢的品质)
三、结束环节:
师:今天我们玩了板凳游戏,大家都累了,我们一起把小板凳送回家,然后去洗手、喝水,然后休息一下。
四、延伸环节:
板凳是每一个家庭都有的,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玩这个游戏;另外,小朋友们可以开动脑筋,利用生活用具自创游戏。
教学反思
优点:
1、从幼儿熟悉的童谣开始,引入活动,大部分幼儿对游戏活动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自然轻松。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频率很高。
2、基本部分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和板凳一起游戏,孩子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创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3、幼儿通过创造性的游戏以及集体的板凳游戏,较好的锻炼了协调、平衡、跳跃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合作、适度等待、坚强勇敢等品质。同时,从高处往下跳游戏情境也给幼儿创造了体验“刺激”、挑战自我的好机会。
不足:
1、集体游戏“穿过森林”“过断桥”以及“乌龟爬”时幼儿均应分成两队或三队。原安排幼儿站一队,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孩子充分的探索和体验。
2、教师观察、分析、特别是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应该加强。
3、注意处理好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融合性和平衡性。遇到有难度的活动时,可以引导和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是否尝试,而教师也应该积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在鼓励幼儿尝试、体验的同时还应努力尊重每一位幼儿在能力与心理机制等方面的差异。
小板凳的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