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语文教案最新7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和组织,教案的编写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文笔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上语文教案最新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二上语文教案最新7篇

二上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rarr;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rarr;体味诗人的情感rarr;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见文后注释1。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艺术特色归纳:

??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艺术特色: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六.本诗的风格:

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二上语文教案篇2

创意说明: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这篇叙事散文同样回忆了怎样的童年趣事。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刻主题,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配乐朗读,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分段朗读,课文赏析。

1、朗读文章的第1、2两小节,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明确本文的线索:“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阅读文章第3~14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几件事情?

(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2)文章第8小节写“我”童年时代的淘气,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爬高摘柳叶儿作铺垫)

(3)说说文章第10小节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诗情画意)

(4)“我”把太阳看成一个鲜红鲜红的大樱桃,这样的联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我”非常饥饿)

(5)“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吃柳叶儿是“我”童年的乐趣;“我”吃得很多;“我”非常饥饿、瘦削)

3、阅读课文第15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一节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2)这一节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再次抒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三、仿照课文第10小节,写一段话,描写家乡清晨的美景。

二上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

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兴趣

方法一:生齐背陈毅的《梅岭三章》,师简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中的“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从《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寻求解答。

方法二: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西的时候可能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诵读课文重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积累文中生字,听清句读。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主要词语。

如使 由是 是故 蹴 与 加 穷乏 得我 本心 已 苟得 兼 甚 患

①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③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 的)

④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⑤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比)

3.分组读课文,弄通相关语句的大意,积累主要文句。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四、整体感知

①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五、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学生齐背课文。

七、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① 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 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 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 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杀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指什么?

明确: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确:“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

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对偶。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辨力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1.有人并不赞同“行道之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做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为胯下夫、司马迁宫刑处幽居等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资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五、总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3、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党,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8、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二上语文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合适的方法,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

2.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通过交流平台,学会借助表格、示意图等复述故事。

4.通过偏旁归类来识记生字。

5.通过词句段运用,想象拟声词体现的情景;体会反义词构成的故事题目的趣味性;学会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

6.读背古诗《大林寺桃花》。

【学习重点】

1.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2.学会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

【学前准备】

1.课前选一个有趣的故事,记住故事内容。(学生)

2.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

一、激趣导入。

大家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吗?我们今天要举行“趣味故事会”,大家都来讲讲有趣的故事吧!

二、故事会前准备。

1.选一个有趣的故事,多读几遍,记住故事内容。

2.先试着讲一讲故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

三、趣味故事会。

1.各小组内同学试讲,每人讲一个。要把故事内容讲清楚,讲得有趣,听的同学要认真。

2.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

4.全班评议:谁的故事最吸引人?哪些情节最生动、有趣?评出“故事大王”。

第二课时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你们喜欢什么动物?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动物的特点)我们今天就要以动物为主角来编童话故事。但这次编的童话故事中的动物和我们平时了解的动物的特征可不一样,它们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者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那么,它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呢?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呢?

二、回顾总结,拓展思维。

1.回顾所学童话,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

2.指名说,出示童话的主要特点。

三、明确要求,指导创编。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的插图,看看图中的动物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动物有什么不一样。

2.小组内选择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共同编故事,注意说清楚这些动物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

3.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4.选择几个小组代表说故事,教师相机点拨学生设置的动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

5.全班交流、评价。

6.教师小结:创编童话故事应注意什么。

四、指导写作。

1.选择一种动物作为主角编故事,并写一写。

2.写的时候要把抓住这种动物现有的主要特征,写出其失去这种特征或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后的经历,写出趣味性。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第三课时

(习作评议)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了趣味性。上节课,我们选择一种动物编写了有趣的童话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篇佳作吧!

二、出示习作范文。

比树高的蚂蚁

树底下有一个蚂蚁洞,里面住着一群小蚂蚁。

有一天下大雨,小蚂蚁们忙着往高处搬家。可是雨下得太大了,有几只小蚂蚁被雨水冲走了。

有只叫刚刚的小蚂蚁看着小伙伴被冲走,心里难过极了。他想:我要是变得和树一样高就好了,这样,就不会被水冲走了。

这个愿望被森林爷爷知道了,森林爷爷帮小蚂蚁实现了这个愿望。

现在,小蚂蚁刚刚就成了比树还高的大蚂蚁了。可是,刚刚再也进不了自己的家门了,他只好自己再找一个地方去住。

走啊走啊,他总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因为他比树还要高,是没办法到树底下安家的。

天黑了,刚刚又累又饿,既找不到休息的地方,也找不到吃的。以前,一粒米就能让他吃饱。可现在,他比树还高,一百粒、一千粒米都吃不饱。可是,到哪儿去找这么多食物呢?

刚刚后悔了,他说:“我们蚂蚁生下来就应该是那么小的,那样的个子才适合我们生存,为什么我要想着变得比树还高呢?”

于是,它又求森林爷爷把它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点评:习作写出了小蚂蚁想变大的原因、变大后的无奈及后悔的心理,语言流畅。最后小蚂蚁的话含义深刻,引人深思。

三、老师指导学生评议。

1.故事是否生动有趣?

2.故事情节是否紧凑?脉络是否清晰?

3.故事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1.课件出示评改要求。

习作评改要求: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2.组内同学根据评改要求互相修改习作。

五、完善习作,誊写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2.学生自主交流习作修改体会。

3.誊写习作。

第四课时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课文,你认为哪篇文章最有趣?你能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听吗?

2.学生自由分成小组,复述自己认为有趣的故事。

3.指名学生复述,师生评议。

4.教师指导:复述不是要一字不差地背诵课文,而是要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叙述出来,并适当加上表情和动作。采用什么方法复述才不会把重要情节遗漏呢?

5.学生自由交流自己刚才是用什么方法复述的。

6.师小结: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就不会遗漏。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第一组词语:

咳嗽呕吐唠叨嘀咕

(1)师带读,学生自由读一读。

(2)指名读,师相机贴生字卡片。

(3)观察一下生字,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指名回答,师总结:这一组词语都是“口”,表达的意思大都与嘴有关。

(5)交流举例“口”旁的字还有哪些。

2.出示第二组词语:

谚语谣言告诫辩论

师生共同总结:这些字都是“讠”旁,“讠”旁的字大多与说话有关。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体会两个句子中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再试着写一写这样的句子。

1.课件出示课本第114页的句子。

2.自由读一读句子。

3.说一说加点部分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4.同桌交流,试着写一写这样的句子,再在全班交流。

(二)你觉得下面故事的题目有趣吗?说几个这样的题目,和同学交流。

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故事题目。

2.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题目有趣在哪里。

3.师生共同总结:慢和急、胖和瘦、大和小、大方和小气形成鲜明的对比,吸引着我们去探寻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奇特的故事。

4.你能说几个这样的题目吗?小组内说一说,全班交流。

(三)照样子,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

1.出示课本第115页的例句。

(1)读一读,比较两个句子。

(2)学生交流转述别人的话时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3)师生共同总结:转述别人的话时,冒号要改为逗号,双引号要去掉,人称也要改变,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

2.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

(1)生练习,师巡视辅导。

(2)全班交流、评议,强调注意的地方:标点符号的变化、人称的变化。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课本第115页插图,指名说一说图上有什么。

2.出示古诗《大林寺桃花》,师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

3.出示古诗中难读的字:菲、恨、觅。认读生字。

4.生逐句读古诗,直到读通顺、读熟为止。

5.师逐句讲解《大林寺桃花》。

6.生再读古诗,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

7.比赛背诵,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二上语文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目标

积累格言警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成诵。阅读短文《给,永远比那愉快》,抓住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看相片,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教学重点难点

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

教学构想

逐题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那愉快》插图、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读背背自己的格言警句,自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

1 导入。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哪些格言警句?谁愿意说一说?这些格言警句你为什么记得牢?2 教师示范背诵一些格言警句。

二、引导学生读、背格言警句。

1 读准字音。

2 注意不读破句。

3 练习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三、阅读短文。

1 反复阅读,了解主要内容。

(1)初读短文,了解大意。

(2)逐个自然段阅读,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把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抓住短文的主要内容。

2 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什么?

(2)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高尔基认为要怎样生活才会愉快?

(3)反复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思考:“给”字后面为什么加上逗号?“永远”强调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感受。

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积累运用八

读读背背——格言警句

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联系课文内容,分销足坛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插图,大家还记得这三篇课文的主人公各有什么美德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分别在三幅图上写上“诚信”“诚实”“善良”“奉献”。清同学们根据“积累运用八”中“口语交际”的要求,就这一话题,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二、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交流内容。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联系《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等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培养美德,可以列举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人的故事,说说他们身上有什么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要求:(1)讲的同学先想好内容和顺序,要做到语句通顺、连贯。(2)听的同学要抓住说话人所表达的主要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小组可展开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交流情况。

三、各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在小组的基础上,师生评议:哪个小组说的内容最感人,哪个小组表达的最清楚。

四、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写一个有美德的人。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从小培养美德

二上语文教案篇6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二上语文教案篇7

第一课时

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

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语段)。

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第二课时

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则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2、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

教学过程:

一、 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

风雨飘摇,苍茫……

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 ←仪封人:崇敬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 ←长沮:嘲讽

桀溺:不屑

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 ←接舆:婉劝

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 ←丈人:不满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 ←晨门:不解

(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

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选讲5、7则)

1、 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3、 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 将适陈,过匡,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

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

7、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史记孔子世家》

四、归纳整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挖掘素材的不同侧重点:

文天祥、史可法、布鲁诺、西西弗斯

五、思考:

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补充:xxxx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

六、课堂小结:

两千多年前,孔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

今天,xxxx长江大学学生……

七、课后探究:

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并结合课文 谈谈你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二上语文教案最新7篇相关文章:

美术二上工作计划6篇

美术二上工作计划优质5篇

美术二上工作计划精选8篇

二上家长会讲话稿推荐6篇

教案小班教案最新7篇

法制课教案教案最新7篇

分数乘法的教案最新7篇

中班《防溺水》教案最新7篇

排舞蹈教案最新7篇

脸小班教案最新7篇

二上语文教案最新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