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教案5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富有实践性的教案可以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优秀的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文笔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语文教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5篇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篇1

原文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教案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我知道同学们在积累古诗时有很多好方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古代儿童生活的快乐,你们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句诗、一个场景,配上图,用画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尝试着把这些古诗唱一唱。当然你们还可以试着演一演。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反思

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积累成语,理解词语含义,并学会用这些成语说话。

2、培养学生欣赏漫画的兴趣,感受幽默的魅力。

3、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成语的含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漫画吗?你能说一说你看过的漫画吗?(学生介绍)

那么你们知道三毛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幽默《雨后春笋》

二、欣赏漫画,理解图意。

1、请同学们默默地把这几幅漫画看一看。

2、老师看见有的同学发出了会心的笑,那说明你看懂了这几幅漫画的意思,体会到了其中的幽默。

三、逐幅讲解,相机识字。

1、齐读课题,出示生字“笋”是下舌音,你们知道什么是“笋”,老师分析:笋sǔn形声字,是竹子的嫩芽,可以食用,笋生长迅速,故从旬声,注意第八笔要出头。

2、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看第一幅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组内交流,这幅漫画的目的是“悠然自得”师领读,指名读、齐读,出示“悠”字认读组词,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那么“悠然自得”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3、出示生字“欲”。

①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②“谷”+“欠”就念欲

③组词;

④这个字在第二幅图,同学们看一看,读“随心所欲”,你能说出意思吗?能否说一句话。

4、再观察第三幅图,学习生字“津”组词,看看三毛在干什么?那么“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能否说一句话。

5、三毛正津津有味的看着书却睡着了,他睡的很香,很畅快地进入了梦乡,这就叫“醋然入梦”领读词语指名读。

6、同学们观察五、六幅图,一场大雨把三毛浇醒了,看到了自己的帽子长高了,三毛怎样了,同学们齐读“大吃一惊”也就是非常吃惊,谁能用“大吃一惊”说句话。

6、三毛看着帽子心里在想什么?

(心里不明白,找不到答案)这叫“疑惑不解”指名读、齐读,说一句话。

学习生字“解”;

①字理识字:用刀把角分割下来就念“解”。

②组词。

四、理解幽默;

1、观察:三毛的帽子和那根竹笋一起长高了,三毛摘不到自己的帽子了。

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2、再观察:前三幅图中没有下雨,后三幅图中下了一场雨,竹笋就是因为这场雨长高的。

3、思考:课题:“雨后春笋”的意思,原来就是下雨后,竹笋生长的非常快,三毛仅睡了一觉,帽子就摘不到了,谁能具体地说说“雨后春笋”的意思。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现在比喻新鲜事物的大量出现。、

4、看了这组漫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五、总结;

同学们漫画能带给我们快乐,能让我们在欢笑中学到知识,能让我们更喜欢学习。张乐平关于三毛的作品还有《三毛的诞生》《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等,希望同学们收集一下,好好品味。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小松鼠的环保行为,并练习复述这篇童话。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有珍惜树木,爱护树木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教学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松鼠的资料。

2.生字卡片、课件、挂图。

3.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小松鼠),师:同学们,你们看谁到我们班级来做客了?你们喜欢和小松鼠做朋友吗?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你知道哪些有关小松鼠的知识?

2.学生自由介绍。例如:小松鼠尾巴弯弯的,可以当降落伞;小松鼠喜欢吃松果……

3.你们知道吗?小松鼠还是造林的能手呢。他们冬天把松果储藏在地下,春天来了,小松果长出小松树,渐渐的成为松树林。那么小松鼠为什么要种小松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松鼠和松果》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课前和学生愉快的交流,不仅使孩子们了解了小松鼠的有关知识,而且,为孩子们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出希望。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长句子,圈出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复习学过的识字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有那些?(编儿歌、加偏旁、换偏旁、猜字谜、打招呼等)。用以前所学的识字方法或更有创意的识字法来识记生字。

3.小组交流自学所得,教师随机指导。结合本课实际自主识字的常用方法有:

编儿歌识字:如小聪明,耳朵灵。会听课,总专心。(聪)还有意、忽、总的巧记:意有心,忽有心。在心底,总有心。

做动作识字:眨:让学生做眨眼睛的动作,体会“眨”跟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识字:活泼、忽然、主意

小组合作识字:如、以。不要求统一方法,要激发学生的自主识字愿望。

4.“提醒专家”提示大家注意生字中的字音、字形的难点。强调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发音难点和形近字的区分。同学间互相提醒,达到互助学习。

5.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巩固读音。

6.逐段指名读或齐读来再读课文,边读边校正读音,并在读后交流: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喜欢文中的小松鼠吗?为什么呢?读文时你遇到不懂的句子了吗?请你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并结合识字的教学,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读准字音,巩固识字。)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指名读文:这篇课文应找几位小朋友来读,为什么?(请六名同学来逐自然段读课文)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呢?

2.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看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走来了,他去干什么呢?(让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引发对小松鼠的兴趣。)

3.课文中哪一段是写这幅画的?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小松鼠多高兴啊,怎样才会把小松鼠的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呢?

4.教师范读第二段。学生自由练读,小组成员之间可采用互读、齐读或者组长指名读等方式练读。

5.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小松鼠正在大饱口福,可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小朋友们读读2、3自然段,划出小松鼠想的句子,再交流松鼠、松果和松树的关系。

6.可是如果没有了松树,森林,松鼠们会吃什么,到哪里住呢?想到这些,小松鼠的心情会怎样?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担心,焦急、害怕的心情来读这样的几句话。

7.学生自由读、同桌配合读、师生评价读。

8.小松鼠的愿望实现了吗?请你大声读读第5自然段。

9.一棵棵小松树迎着蒙蒙细雨挺拔的生长着,那么将来,将来这里会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描绘未来的松树林美景。

(多种方法练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学习,合作学习。)

四、读一读,演一演

聪明活泼的小松鼠,茂盛葱郁的松树林,森林妈妈有了小松鼠这样的爱家小卫士,未来的家园一定会更美好。

1.再读课文,找最要好的伙伴,准备表演。

2.表演课本剧。(可配适当的画面和音乐背景)演后评议。

(建立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演一演,评一评,体现了学生个性化,也避免了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讲解。)

五、巩固识字

1.比一比谁的果子摘得多?(让学生自主识字,鼓励个性化识记方法。)

2.给生字找朋友。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形,记字音,鼓励个性化识字和创新。)

六、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意、总”两个字中“心字底”的写法。

2.范写“以”、“主”、“总”。

3.学生评老师,引导学生评价老师范写的字。

4.生练写,生生互评,评选“写字王”。

(写字教学也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评价和激励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打下良好的写字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篇4

原文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的大海上航行。大海呀,水连天,天连水,望也望不到边。

一群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的燕子,在大海的上空不停地飞呀,飞呀……它们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般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起飞了;有的燕子倒在甲板上再也飞不起来了。

水手们向远飞的燕子挥手告别,又把死去的燕子轻轻放到蓝色的大海里。

我在船票上画上一只燕子。我知道燕子是益鸟,更知道小小的燕子并不软弱。南来北往,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小燕子总是坚强地飞着,飞着……

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懂得要爱护益鸟燕子。

2、学会本课生字11个,理解“寒冷、昼夜、疲倦、崇敬”等词义。

3、运用前两课学到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读懂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按提示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

6、能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理解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

2、学会本课生字11个,理解“寒冷、昼夜、疲倦、崇敬”等词义。

3、运用前两课学到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读懂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

教学准备:地图、地球仪、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每当春天,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到北方;到了秋天,燕子

又要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同学们你知道吗,燕子从北方飞到南方去,会飞过哪些地方?今天,我们来学习《燕子过海》一课,看看小燕子是怎样飞越大海的。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看地图或地球仪,知道燕子过海要飞过哪些地方。

3、请学生简单地说说课文什么地方令人感动。

4、再听录音,说说课文的哪句话写得特别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研究课文的开头。

1、许多同学说课文的开头写得好,我们来读一读,具体说说好在哪里。(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的写法)

2、自问自答的.写法在本单元的哪一课学过?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这是我小学的老师》)

3、练习朗读,把大海无边无际、很辽阔的感觉读出来。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轻声自读这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词语“不分昼夜”。

讨论:燕子干吗要“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3、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这一段,边听边想像:你脑

海里有没有出现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觉得课文的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

①风平浪静:没有风浪。

②“蓝色”一词写出了颜色。

③“寒冷”、“温暖”是一组反义词,用在句子中很具体。

4、读读写写这些好词语。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第3自然段。

1、自读这一段,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燕子实在是太疲倦了。

2、理解重点句:

“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①出示句子,齐读;

②比较读,说说加点字作用;

a、“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b、“燕子一定是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飞下来,停在甲板上休息。”

播放录音

出示句子

③交流:

(“太”写出疲倦程度深;“落”说明已经飞不动了;“伏”是说燕子已经疲倦到连站都站不动了,只能伏在甲板上休息。

④让学生做“伏”的动作

⑤对比读,体会

3、那为什么燕子只休息“一会儿”就又“展翅起飞”了呢?

4、理解“崇敬”的意思:

讨论:水手们为什么“崇敬”小燕子?

你是怎样学懂这句话的?

5、再读读这一段,看看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如:停止了呼吸的燕子,已经没有知觉了,水手们为什么要“轻轻放”)

六、小结,朗读。

1、小结:

每当春天,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到北方;到了秋天,燕子又要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一路上,它们要历尽千辛万苦,飞过辽阔无边的大海。在过海时,有的勇敢的展翅飞翔,有的却永远不能飞起来了,它们回到南方真不容易!这些小燕子为了回到南方不怕辛苦,不畏艰难,真值得我们赞美和学习!

2、感情朗读。

七、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4遍。

2、作业本1、2。

3、感情朗读课文3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懂得要爱护益鸟燕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提示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

4、能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对祈使句和设问句的作用理解

教学难点:仿写句子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感情朗读课文1、2、3自然段。

2、说说课文插图的内容。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读这一段,思考:这些话是谁对谁说的?

2、为什么作者让我们不要伤害燕子?

3、读下面的话,与课文最后一段比较读,体会:

“因为燕子在到达目的地以前飞过大海十分辛苦、艰难,所以我们不要去伤害它们。”

“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们吧!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文中第一句是祈使句,带有命令的口气,要求我们爱护燕子;第二句是感叹句,带有对燕子不怕辛苦、不畏艰难的赞美。)

4、感情朗读。

5、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你还想对有可能伤害燕子的人说些什么?

6、读读背背这几句话。

7、朗读全文,选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三、仿写

1、仿写第一段的设问句。

2、用“有的……有的……”写句子。

3、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

四、课堂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的第3、4题。

2、听写第4自然段(作业本第6题)。

教学反思

?燕子过海》描写了一群为了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的燕子,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不分昼夜地飞行而不惜献出生命的感人情景,赞美了它们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英勇顽强精神。从课文中要让学生感悟到燕子们在困难面前勇敢、坚强的品质。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2方面进行教学:

一、读中悟情

朗读是本文的一个重点。一上来我就抓住了“大海啊,水连天,天连水,望也望不到边。”一句。通过范读、指名学生读、男女生赛读、齐读、再次引读。让学生感悟到大海的一望无际、无边无际,为下文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做了铺垫。

再有,“它们一定是太疲倦了,看到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般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我让学生抓住“太”、“就像雨点一样”、“落”、“伏”等词语,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然后组织学生朗读下文,体会燕子面对这样的困难,它们不气馁,顽强、执着地朝着目标不停地飞的精神,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内心有所感触——燕子是非常艰辛的,我们要爱护它。

二、体验悟情

一开始,我让学生用手来比划大海和燕子的大小,通过对比来增加学生理解的深度,体会小小的燕子要飞越无边无际的大海的艰难。在后面学习“它们一定是太疲倦了,看到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般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这句话时,让学生做伏的动作,孩子们把自己当作伏在甲板上休息的小燕子,想象小燕子当时的感受,通过换位体验,深深感受到燕子的辛苦。由于是亲身经历、体验,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燕子的辛苦、艰难。这时又适时地引入一些课外资料。此时学生再次受到情感的抨击,进一步感受到燕子过海的艰辛以及不畏艰辛的顽强精神。此时,学生再读这句话时,那种感情就自然地流露出来,学生读得情真意切。

本课的教学还有许多细节处需要改进,比如在“燕”的的教学上,可以更生动形象,各个地方的过渡语应该衔接得再自然一些。我会继续努力,让自己在教学的海洋中飞行得更远。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a组:周子祥、陈玟皓、郭语轩

1.学会单韵母a,能读准字母的音和它的四声。

2.能找到儿歌中的韵母a和含有a的音节。

b组:陈科旭

1.学会单韵母a,能读准字母的音和它的四声。

2.能在指导下找到儿歌中的韵母a和含有a的音节。

c组:黄新怡

能跟着老师读拼音:a,找出相应的词卡或图片,用手指出来。

教学重点

学会单韵母a,能读准字母的音和它的四声;认识四线格,正确书写字母a。

教学难点

认识四线格,正确书写字母a。

教具准备

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每天到学校读书识字学本领,怎样学会读书识字呢?首先要学会汉语拼音,学好了汉语拼音就能读准字音,识很多字,读很多书,学很多本领。这节课我们先学习一个单韵母。比比看,谁学得最快最好。

二、观察图画,学习读音

1.看图,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给医生看牙齿)

2.看牙齿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张着嘴我们来发一发啊的声音

4.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拼音宝宝叫a,跟老师读。

5.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如领读、齐读、分组读等,帮助学生读准音。

6.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a字宝宝像什么?

7.a字宝宝可好了,她有四个好朋友,今天也来到我们教室,你们想认识她们吗?出示a的四声

8.她是四个好朋友没人都戴着一顶帽子,你们上来用手在他们的帽子上划一划。

9.他们也有自己的名字,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

10.在一组图片中让学生找一找a和a的四声,帮助学生巩固发音。

三、学习儿歌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教师范读。让学生找找这首儿歌中哪里含有我们所学的拼音字母“a”。

3.教师教读儿歌,学生们自己读、齐读。

四、欣赏拼音字母歌

学生看图回答

张开嘴(学生做张嘴状,发啊的声音)

学生反复练读,体会a的发音

学生观察想象,说说a的样子。

学生观察,他们与a有什么不同。

学生用手势笔画四声。

板 书 设 计

a

ā á ǎ à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北京教案推荐7篇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案7篇

一年级小学语文下册教案6篇

小学语文识字的教案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案7篇

一年级小学语文下册教案优质8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猫教案最新6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猫教案6篇

小学语文形近字教案8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猫教案参考6篇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