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参考5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实用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的准备可以让教师提前思考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文笔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参考5篇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难点: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

(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如果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呢?

(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2.教师出示:

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因为长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我们可不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呢?

(板书课题:画长方形)

二、自主探究

1.讨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2.动手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互相垂直的1厘米线段。

(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

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

5.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相互交流画正方形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练习十”第1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修路最近?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可以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

3.教材“练习十”第12题。

以已知的线段为边,画出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画?

(1)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

4.教材“练习十”第13、14、15题。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由代表汇报。

(3)教师归纳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2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p.145页口算(四)。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3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和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线。引入新课时通过呈现北京的小兰和乌鲁木齐的古丽的'活动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8时古丽才起床,而小兰已经开始上课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完全进入情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表、评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

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8时的时候北京的小兰在教室里认真地上课,而乌鲁木齐的古丽才刚刚起床,正在穿衣服呢。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两地的日出时间有差别,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要晚大约2时。

2、揭示课题:同学们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地方上课时间表的有关问题。(板书课题:时间表)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中两个小朋友作息时间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教材72页第一幅主题图和下面的两个时间表,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交流所得,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天上午都有四节课。

生2:我发现了从上午第一节课到午休结束,新疆民族小学每节课的.上课与下课的时刻都比北京启明小学推迟2时。

生3: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节课都是40分,午休时间都是1时25分。

生4:上午11时35分小兰开始午休,古丽却刚刚做完眼保健操。

2、根据时间表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哪个时刻?(出示教材72页三个钟面)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个别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需要分别在两个时间表上找到上午第二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

②分析这段时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特征。

③利用排除法把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特征的钟面去掉,保留下来的钟面就是所求。

(4)汇报答案。

第一幅图是小兰所看到的钟面;

第三幅图是古丽所看到的钟面。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时间表。

(1)出示小兰和古丽的对话内容。

小兰:下午从13:00开始上两节课,第五节课后是1时的大课间,然后上第六节课。

古丽:我们下午从15:00开始先上两节课,然后是1时的课外活动。

(2)组织学生认真读对话内容,理解意思后独立补充时间表。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 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的呢?什么是平均分?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 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 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 (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 (人)

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习十四第1题。

(3)( )6 = 5 ( )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四第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没有余数 有余数

62=3(人) 72=3(人)1(个)

陈娅《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

84=2 (人) 94=2(人)1(个)

124=3 (人) 104=2(人)2(个)

114=2(人)3(个)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6篇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6篇

七上数学人教版教案通用8篇

人教小学美术教案7篇

五上数学位置教案7篇

人教版黄山奇石教案8篇

五上数学位置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六上英语教案7篇

一年级美术人教版上册教案6篇

人教版六年级桥教案6篇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参考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