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读后感7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是可以让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写读后感的时候,需要选择自己最深感受的内容表述出来,文笔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余光中散文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7篇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1

读余光中学生的散文,可没有像读余秋雨的《行者无疆》那么痴迷,那么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的,开始时甚至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记得刚读时,我是一篇文章得连续读上两遍才有点感觉。或许是自己的言语攻底薄弱吧,才至于读的那么累,那么辛劳。或许是他的文中好词接连,我得多读一遍才能有所消化。就拿我女儿挂盐水的时候吧,我为了磨蹭时间,就带上了它,却被女儿戏虐为装门面。她两瓶盐水挂完了,我呢,才只看了一篇而已。

现在,在寒假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再次捧起了它,却读得如痴如醉,感觉甚好,这个中的缘由,我怎样也道不出个所以然来。就这样,接连着看了十多篇,还觉得意犹未尽。只是读到后来的小品文时,顿觉素然无味,也就搁置了。我想,读书,既然是乘兴而来,又何必败兴而归呢?兴许,在当前的某一个时间段,我会喜爱这类文章的。那也就所有随缘了!

余学生的散文,我觉得首推那些相似游记的抒情散文,出于参加各种国际笔会的需求,他环游的好多国家,脚印遍至英国、西德、西班牙等国家,随着他的文章,领略了异国家乡的风土人情。我读后感慨颇多的是,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已经驾驭着汽车畅游各地。对我来说,那是个陌生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贫困阶段,即便像今天咱们本人也拥有了家庭轿车,我也觉得那是小时候根本不感奢望的事,更何况是在那个年代呢?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余学生的《骄傲与自信——我的国文启蒙》对我启发颇多。像他高一那年教他的戴老夫子,教周郭颐的《爱莲说》时,文秘网,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他认为,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效用。像他的父亲在他进中学后教他读的那些古文,如《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与韩荆州书》……恰巧是我刚在《古文观止》中读到的,因此看到这些标题倍感亲切。他不断认为,不读旧小说难谓中国的读书人。我,也正在走这一条阅读之路,但愿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与大师之间的距离能多少近一些。到那时,再读学生的作品,兴许会觉得更亲切些。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2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初读《听听那冷雨》,不禁大惊:散文可以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诗一样的充满腾跃联想的言语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征。作者在文中大量动用了迭字句。

文章开始,就对雨作纵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接着他腾跃联想,写道:······即便在梦里,也似乎把雨伞撑着······这句奠定了整篇一种“忧伤”的基调。马上,他大胆想象: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不断这样下着雨。此时,我窒息般地感觉到余光中心坎那种深深的乡愁以及爱国情怀。本文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杰出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逢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堪称情丝和雨丝交错。余光中用诗样的言语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新诗神韵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

喜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而喜欢古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古代诗人汗颜。言语是思维的载体,言语没有音乐味,何能成为作家?异样,思维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将思维完美融入言语,正如他所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维和文字相遇,美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我读书,常爱划句,但是读《听听那冷雨》,居然摘不下一句,由于每一句话都这么美。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层层,犬牙交错而成。

这也答应以协助咱们对中国文字和古代文学的体现力添加一点决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畛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评论毫无过奖,也深刻公道。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3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散文处女作即《左手的缪思》,初版于1963年,而我手边正摊开的,却是1980年4月台湾时报出版公司新版重印本。此书在大陆难以寻觅,即便各大图书馆,亦不大好找。我1993年寒假去深圳,访该市图书馆,专门找到港台原版的书架,可怜兮兮的就那么几本书,很让人痛惜――一座城市,若没有让人艳羡的

深厚的文明积淀,仅是楼房盖得高且漂亮,亦很难让人感动。沙叶新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过境香港,跑了好几家新书摊,才淘得此书;而我握有的版本,似乎早已有珍本资历矣!港台名家的一切重要原版书,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出版者,在大陆,大概均可作如是观。

余光中认为,他的正业是写诗:“这只右手始终燃香,向诗的缪思。可是仅饮汨罗江水是不能果腹的。渐渐地,右手休息一下,让左手写点散文。”这一写就是八年,而此书仅是“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一小部分。

与“美丽的痒”(吻)一样,“左手的缪思”(大陆译作“缪斯”),的确是余光中独创的词语。这个书名的来历,早已成为台湾文学史中的一个典故:“当时用《左手的缪思》为书名,朋友们都觉得相当新颖,也有读者表示不解。其实我用‘左手’这意象,只是表示副产,并寓自谦之意。成语有‘旁门左道’之说,台语有‘副手’(右)‘倒手’(左)之分,在英文里,‘左手的’(left—handed)更有‘顺当’与‘笨拙’之意。”――仅了解其书名之来历,似乎已窥见作者的功力和惊人之笔。

实则,若论余氏之“妙手”,诚如香港作家黄维梁所云,余光中应该有四只手:右手写诗,左手攻散文,第三第四只手专事批评和翻译。《左手的缪思》结集出版时,余氏早已硕果累累:出版了四本诗集,三本译诗集,一本翻译小说,一本翻译传记。

值得文学史专家留意的是,余氏左手的缪斯,一上手走的是知性的路子:论艾略特,评毕卡索,引见梵谷、安格尔,投诉胡适。笔锋一开,便光芒照人。继之而起的感性且抒情式的《石城之行》《记弗洛斯特》《塔阿尔湖》《书斋书灾》等,都是让人赞不绝口的美文。

原来,九位缪斯之中,未闻有司散文之女神,而《左手的缪思》的出现,那真是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寂寞、凄凉的中国文坛,闪现出的一道曙光。

如论余光中与五四文言散文之源流关系,台湾诗人杨牧曾说过这样的话:“徐志摩以诗人之笔为散文,洒脱浪漫,草木人事莫不无情,激越飘逸,影响见于苏雪林,何其芳,张秀亚,胡品清,陈之藩,萧白,余光中。”(《文学的源流中国近代散文》)此话说得很中肯。不过这也仅仅从一个侧面概括了余光中。我以为,若真正把握其实质,余光中之散文,有着钱锺书散文的某些素质。原本,在《左手的缪思》中,他更多的献给读者的,是渊博的诗、画、音乐的典故与知识,是独具余氏散白话语的弹性和变化别致的句式及结构。读钱锺书的散文,咱们常常惊叹其用典的艰涩而密不透风;而读余光中的散文,咱们仿佛看到了其仍然追求意象、用典之典雅,但密而有间,又平易近人。他的散文仿佛达到了情趣、智慧和学识的无机融合。

余光中的散文观在其书中已略见端倪,似乎亦不该掉以轻心。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4

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5

我们大多数读者是从“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 也听见/沙也听见”以及“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等诗句里认识余光中的,后来才知道他“右手为诗,左手为文”,散文也写得好。惜乎选本不多,就笔者目力所及,只读过他的几篇小品,如《我的四个假敌》、《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牛蛙记》、《听听那冷雨》、《借钱的境界》等,即如此,也早已为其作品中四溢的才气所熏醉。不过,跟读粱实秋一样,总感觉机巧有余而厚重不足。及至读到人民日报出版社的最新选本《桥跨黄金城》,才似乎窥到了余光中散文艺术之全豹,不,用他的话说,是全虎,是细嗅蔷薇的猛虎。

虎有威猛之气。当余光中驾着他的小道奇疾驰在辽阔的美国西部的时候,当他饮过嘉士伯啤酒开始浮想联翩的时候,当他陶醉于山、海、塔、高速公路等雄性意象的时候,余光中就是一头威猛的老虎。在《高速的联想》一文中,他说他崇拜速度,并引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话:“速度是人性中第二种古老的兽欲。”诗人的余光中或许永远不会说出“我倒觉得你(指夫人)煨得更腴了,雄得一塌糊涂!”或者“剩下他,血液闲着,精液闲着,泪腺汗腺闲着,愤怒的呐喊闲着”等痛快淋漓的话,但在散文家的余光中说来却显得本真、有人情味。文人不是阉人,不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应该是最健全,最富生气的人,是猛虎。

当然,这仅仅是浅层意义上的猛虎气。余光中的散文是以想象富赡、节奏紧张、内蕴深厚、造语奇特见长的。他的散文内容不外游记、咏物、品藻人物、家居感受、文艺随笔等几类,但他是带着他全面、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凝重的历史感进入他的意象世界的,所以他可以面对星空作逍遥游,面对莲花而意兴遄飞,从李白、杜甫到米芾、苏轼,从可口可乐到黄河饮过的血扬子江饮过的泪,从盖提斯堡的古战场到周幽王的烽火、卢沟桥的烽火,纵横开合,火花迭现。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之中,必定左右逢源,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字字珠玉,绝无冷场”。这种语言的密度是才气,是历史的厚重感,是猛虎气。

“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旦;微猛虎,蔷薇变成了懦夫”。余光中散文有其阳刚一面,也自然有其阴柔一面。以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听听那冷雨》为例,语言之迭宕、意象之开合,无不透露出他的猛虎气,但就“冷雨”这个整体意象来说,它毕竟是阴柔的、古典的。

与余光中的诗相比,他的散文的涵盖量更为广阔。有传统的乡愁,也有对沉重历史的回忆,有对自然山水的礼赞,也有对现代文明(如噪音、空气污染)的哀叹。在他的《不朽,是一堆顽石》、《伐桂的前夕》等名篇中四处浸润了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恒等终极性命题,体现出一位散文大家的本色,确如一只警醒的猛虎;其散文中俯拾即是的诗意语言,诸如“如果你此刻拧我的睫毛,一定会拧落几滴蓝色”、“那夜的月色特别清亮,好像一抖大衣,便能抖落一地的水银”、“有时索性走在轨道上,把枕木踩成一把平放的长梯”等,不正如路边蓬勃着的芳香无比的蔷薇么?

余光中在自序中评价这个选本,“于我的散文艺术,有相当的代表性”,看来他是满意的。这一点,让我想起内地出的多种多样的港台文学选本,似乎这类反映全貌、遴选精当的集子太少了些吧。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6

在拿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天涯情旅》时,我暗自疑问:这本散文集对于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有用吗?此书虽为大师作品,似乎对我没什么用处。

按耐住心中的躁动,闲暇时光勉强翻阅此书,不知不觉从第一页翻阅至下一页再至下一页,一会儿已至几十页,似有魔力一般把原就不爱看书的我深深吸引于其中的海阔天空。在余光中先生散文集的亲情篇里,我看到了余光中先生作为四个女儿的父亲是如何疑惧于女儿的未来归宿,以至于产生了《我的四个假想敌》,他在文中说:“我的四个假想敌,不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学医还是学文,迟早会从我疑惧的迷雾里显出原形,一一走上前来,或迂回曲折,嗫嚅其词,或开门见山,大言不惭,总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儿,对不起,从此领取。”但作为父亲来说,恐怕这也实乃人之常情,并且先生也绝不是一位不开明的父亲,对于未来女婿“省籍无所谓”“学什么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儿注意”。

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着一对父母对远在他乡的四个女儿的牵挂与关心,回味着子女的种种,并且借由电视上的气象报告,把他们的关爱带到高纬,向陌生又亲切的城市聚焦。陌生,因为是寒带。亲切,因为是他们的孩子所在。不知不觉中仿佛我又跟着先生一家子来到《萤火山庄》,看到了其乐融融的一家子享受着三代在同一屋顶下团圆的温馨,以及在近乎隐士的林居中的惬意与悠闲,仲夏夜的萤火虫、有时亦可见鹿的“仙踪”,甚是有趣啊。然而夜晚,却总能看到余光中先生在桌灯下往往坐到深夜,楼上的家人都已鼾然,林中也已寂了万籁,用先生的话说就是只剩下手中这支笔陪他醒着,从十九岁的少年一直清醒到现在,便感觉惟寂寞始能长保清醒,惟清醒始能永耐寂寞。

阅读至此,抬头,转了转有点僵硬的脖子,我不得不感慨于余光中先生的妙笔,竟能如此吸引人探究其中的奥秘,仿佛置身于其中,并且敬佩于先生的深厚功力,不时佐之以文言、俚语和适度的西化,加以熔铸,成为合金,但又格外的亲切、自然。同时,我也不得不为自己浅薄的知识所羞愧,文中一些著名人物、名言名句等闻所未闻,更为之前的疑问感到愚蠢之至。至时此刻,我确定此书乃如我良师益友啊,磅礴的知识,直通古今中外,引人入境的文字,开阔我的眼界,丰富我的阅历,无不鞭策着我要以终生学习为目标。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7

第一次了解到《我的四个假想敌》这篇散文时,好像有点改变了我对散文的印象。以前,我对散文的感觉是无病呻吟,无聊散漫这种,不过读了这篇散文,才发现原来散文之中也不乏贴近生活、形散而神不散的佳作。

这篇文章中,将女儿的男友或者追求者比喻成自己的敌人,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对女儿的不舍与依恋。作为一个女儿,我想切实地体会一下父亲的感受,怀着这样的心态拜读了这篇文章。读的过程中,才发现字里行间都是父亲的不安与不满。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个爱女心切的父亲,而不是平时所了解的那个心系家国天下的诗人作家。从而也让我体会到了天下所有父亲的忧虑和无奈。

作者在文中提到说“做母亲的往往位居要冲,自然而然成了女儿的亲密顾问,甚至亲密战友,作战的对象不是男友,却是父亲。”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作为父亲的遗憾和无可奈何。在我们年少无知的时候,父亲是我们最好的玩伴,天天给我们“当牛做马”,玩的不亦乐乎。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有了许多小秘密,一些女孩之间的秘密。这些私密是不能对父亲说的,只能给同为女性的母亲倾诉。久而久之,女儿与母亲的关系近了,与此同时,与父亲的心开始变得遥远了。

又如“冥冥之中,有四个“少男”正偷偷袭来,虽然蹑手蹑足,屏声止息,我却感到背后有四双眼睛,像所有的坏男孩那样,目光灼灼,心存不轨,只等时机一到,便会站到亮处,装出伪善的笑容,叫我岳父。”这句话,传递给我们的便是父亲的不安与恐惧。作为天一样的父亲,已经习惯了为子女遮风挡雨,突然有一天,翼下的雏儿不再需要自己的庇护,这样的失落是让人难以承受的。更何况,在父亲看了,不远处还有一些“天敌”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家孩子,这样的担心是每一个父母都有的。试问天下父母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入“虎口”呢?由此,作者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

再如,“四个女儿也自有不乖的时候,在恼怒的心情下,我就恨不得四个假想敌赶快出现,把她们统统带走。但是那一天真要来到时,我一定又会懊悔不已。”这句话把父亲面对女儿的`矛盾心理完全地,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了读者。当女儿调皮捣蛋,让人苦恼时,希望她们赶紧嫁出去;然而当女儿真正嫁人时,父亲又是万分不舍的。这样的心态跟我们自己的父母是一样的。每次放假回家,父亲总是嫌我太过吵闹,让我赶快回学校。可是当我真正要离家归校时,他又总是用那满含不舍的眼神送我上车。我只是到外地求学而已,父亲都是如此不舍,要是我真正要出嫁的话,不知父亲到底会用怎样的心态送我上“轿”。

这篇作品中还有很多话语能够引起我的共鸣,或者让我心生感悟。可是在这儿不便一一赘述,以免给人繁富杂乱的感觉。

总之,这篇散文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叙述将自己的恐惧、无奈完完本本地呈现给了读者。更是用一些熟语、典故将全文的结构串联起来,使其更加圆润连贯,耐人寻味。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300字7篇

读美丽心灵读后感7篇

野天鹅读后感7篇

读后感万能模板7篇

家书傅雷读后感7篇

小鹿斑比读后感7篇

神笔马良读后感400字7篇

《狼王梦》读后感模板7篇

艾青诗读后感600字7篇

中国好故事读后感7篇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