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观后感的写作也是为了记录自己观影后的感悟的,书写一篇出色的观后感,从而个人情感得到进一步的表述,下面是文笔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金刚川观后感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金刚川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
战争虽已结束,但历史将被铭记,英雄将永留青史!
做为后辈,我们将永远致敬英雄烈士!
由管虎、郭帆、路阳共同执导,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电影《金刚川》发布“独白”版预告,以战争亲历者的角度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主战场之外的战争往事。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领衔主演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特别出演邓超悉数亮相,在与敌人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依然奋勇迎战,跨越七十年岁月传递不灭的精神共鸣。与此同时,《金刚川》同步释出的人物关系海报,更描绘出战友间生死相托的深厚情谊。
信念、坚忍、义气、刚强、志气
志愿军战士们以“通过那座桥”为共同目标。各主演化身炮手、工兵等不同兵种,或共同御敌,或动情交谈,又或并肩前行,展露出战场上生死相托的兄弟情义以及上下同心、协作坚守的战斗精神。作为经典的兄弟搭档,张译与吴京的再度合作给观众带来不少亲切感,张译解读这次和吴京的角色关系:“这次我们的角色不是简单的上下级或师承关系,而是亦师亦友亦兄弟,所以在人物关系的诠释上有很多新鲜感。”邓超时隔数年再次饰演军人,以丰富的表演层次彰显成熟气质。
而近年在战争类型片中表现亮眼的李九霄、魏晨,又会用怎样的方式诠释70年前的志愿军战士,备受期待。“融世代血肉金刚,换当下风平浪静。”也是电影想要传递给观众的精神,即便身处和平年代,依然能够通过电影去感受战争的残酷和真实,去接近、理解每个为祖国牺牲的先烈。
金刚川观后感心得体会篇2
在“不可能”中汲取榜样力量
“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这是《金刚川》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是的,在志愿军面前,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岩里桥”一次次被敌军炸毁,志愿军们不放弃、不抛弃,一次又一次不惧生命危险修桥、补桥,叙述了一个“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感人故事,如钢铁般意志的“人桥精神”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我们要在这种“不可能”精神中汲取榜样的力量,勇于担当,砥砺前行。
百折不挠、至死不渝,在“不可能”中践行坚毅。对影片印象最深的就是修桥片段,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在那样火力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们一次次用血肉之躯修补战火中的木桥,通过了,是敌人的地狱,被阻挡,就是我们的地狱。志愿军们没有退路可言,他们只能勇往直前、永不放弃。轰炸机、榴弹炮、延时炸弹、燃烧炸弹轮番上阵,志愿军们并没有受此影响,依然会在最快的时间内把桥修好,炸了修、修了炸,因为通过那座桥是他们共同的目标。敌军说:“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志愿军们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式的坚毅百折不挠、至死不渝地守护着“岩里桥”,新时代下的干部要学习志愿军们身上那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和决心,用水滴穿石、绳锯木断、铁杵成针的坚定信念去践行“不可能”式的坚毅。
恪尽职守、披荆斩棘,在“不可能”中诠释坚守。“俺们这些人,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志愿军们宁愿失去生命也要捍卫“岩里桥”,影片最后的“人桥”温情而又悲壮。当时的中国还只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高科技技术,有的只是志愿军们的身躯,他们冒死用自己生命撑起的桥梁,保障了金刚川上的水路畅通,他们恪尽职守、披荆斩棘,只为在“不可能”中诠释坚守的意义。如今,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70年了,当代世界发生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愿护战友同在,必保山河皆安”的艰苦岁月,我们致敬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我们要在铭记历史中学会积蓄力量、奋发图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铸就不凡,在先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人桥精神”中凝聚顽强品格,炼就钢铁意志,争做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好干部。
临危不惧、英勇无畏,在“不可能”中书写坚忍。“长坂坡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军;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影片中高炮连排长张飞同志咬着布条、断臂止血,用一根树棍做支撑,在身体残缺的情况下蹒跚挪步,只为在生命的尽头再射一发炮弹。他视死如归、从容就义,在一场看起来“不可能”胜利的战争中用生命书写着坚忍,这只是千千万万名志愿军们的一个缩影,这些平凡而又勇敢的战士们,用意志和鲜血创造了非凡的历史,改变了世人对中国的看法。反观如今的一些党员干部,做事心存顾虑、畏首畏尾、不愿担当、不敢担当,遇到一点不如意之事就火冒三丈、大发雷霆。志愿军这些先辈、这些榜样对我们的启示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我们要在重温历史中继承先烈遗志,我们要在铭记历史中勇往直前、坚定前行。
金刚川观后感心得体会篇3
新时代呼唤“人桥精神”
近日,一部讲述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事迹的电影《金刚川》,在全国公映。志愿军在金刚川下游的沃尾渡口与敌人斗智斗勇,一次又一次架起桥梁,成功地保障了我军运输线路的畅通的故事。影片最后的“人桥”不仅冲击视觉,更是震撼人心!“人桥精神”挺起了中国脊梁,承载着共产党员人的理想信念,寄托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员要从“人桥”中凝聚磅礴的时代力量!
“人桥”精神凝聚钢铁的意志。桥基还没有固定好,志愿军着急通过,全连官兵自发泡在水里,肩抵着肩、背靠着背扛桥板,愣是在水面上架起了一座“人桥”。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一大批“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不光要有文化,更要有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在恶劣的环境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经受磨炼,练就一身硬功夫,共产党员身上才会有“泥土味”,才会了解群众疾苦,才会胜任“急、难、险、重”工作,才能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
“人桥”精神凝聚顽强的品格。五米宽的桥面不一会就能被炸得千疮百孔,志愿军的桥是造一个被毁一个。据资料记载,美军前后投下了炸弹1000余枚,炮弹2500余枚,而志愿军则先后7次在金刚川上修复这座37米长的桥。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应该是每个共产党员心中的牵挂。今年是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之年,面临全面胜利,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越是最后决战阶段,共产党员越要紧绷这根弦,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弄清楚“扶持谁”、明白“谁来扶”、解决“怎么扶”等关键问题,脱贫攻坚每个台阶才会更加坚实。
“人桥”精神凝聚血性的铁骨。虽然金刚川自然条件恶劣,志愿军还是使命必达,每一次桥搭好后,都很快被敌军侦察机发现,之后就是一轮新的轰炸。但敌军炸毁一次,志愿军就抢修一次,修了炸、炸了修,修了再炸、炸了再修……铮铮铁骨创造了战争的奇迹,点燃了生命最炙热的能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长期、反复、顽固,广大的共产党员继承了优良的革命传统,无论是前方还是后方,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众志成城,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凝聚起阻击疫情的血性铁骨。
金刚川观后感心得体会篇4
成“公”人要用“格局”换“结局”
有一句“心灵鸡汤”这样描述人们成长的格局,“怀才就像怀孕一样,总有一天会显露出来,怀才不遇,是因为怀才不够。”心中有格局,就不会去比较,也就没有无谓的痛苦。而成“公”之路不仅仅是成长成才,还有“奔跑追梦”“勇立潮头”“成功抵达”,还需要用理想、胆识、心态等涵养格局。成“公”上岸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就要以更大格局,换来更好“结局”。
在树立崇高理想中提振奔跑追梦的精气神。革命战争年代,有着周恩来、朱德这样的时代伟人,他们有学识、有地位,不闹革命也可以过得很舒坦,但他们选择了崇高的革命理想,所做的一切无上光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着邓稼先、李四光这样的时代伟人,他们本可以享受国外优渥的条件,但却毅然选择了崇高的报国理想,让我们挺起了民族脊梁;进入新时代,有钟南山、李兰娟这样的时代伟人,他们即便“坐镇后方”也能献智献力,但他们选择了崇高的为民理想,冲在了防控武汉疫情的第一线。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成“公”路上,应当多读读那些孜孜不倦、死而后已的伟人,树立起融入国家民族的崇高理想,不断为自己找准方向、加油鼓劲,提振起一路向前、永不言弃的精气神奔跑追梦。
在锤炼拼搏胆识中迸发勇立潮头的加速度。近期放映的许多电影正能量充盈,令人热血澎湃,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拼搏”。《八佰》中的国民革命军鏖战四天阻击日军,《金刚川》中的志愿军血肉搭桥屹立不倒,《夺冠》中的中国女排顽强奋斗为国争光,伟大的时刻从来离不开一颗勇于拼搏的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思潮的不断变化、国际环境的不断复杂,我们面对的将是一块又一块的“硬骨头”,我们迎来的将是新的“雪山草地”。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竟发,勇进者胜!成“公”路上,“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要绷紧“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思想之弦,锤炼“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胆量,咬定青山、紧追快赶,稳中求进、创新突破,以过硬能力、超常胆识、务实作为,在干事创业中勇立潮头。
在磨砺坚韧心态中踩实成功抵达的终点线。人生是场马拉松,速度与耐力缺一不可。而现实是,个别成“公”人初到单位时干劲十足,但却在平淡而繁琐的工作中丢失了向上的朝气,在挫折和失败中丢失了向前的锐气,暮气沉沉、怨气不少,毫无年轻人的形象,这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培养造就一个人才需要一个过程,任何伟大的事业也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完成,唯有磨砺更加坚韧的心态,才能创造更加多彩的人生。成“公”路上,应当正确看待苦闷与委屈,在平淡中提升党性修养、人生境界、能力水平,在压力中省察自身不足、反思工作瑕疵、总结有益经验,成为巴金笔下那条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用坚韧之心换来坚持之行,最终抵达成功彼岸。
有“格局”并不一定有理想的“结局”,但没有“格局”注定走不到任何“结局”。成“公”人,请牢记“花香蝶自来,梧高凤必至”,修炼好自己的“格局”,收获属于自己的灿烂“结局”。
金刚川观后感心得体会篇5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面对敌人的枪炮时,他们有过害怕吗?在敌人飞机的轰炸下,他们有过退缩吗?在自己生命垂危的时候,他们有过后悔吗?在观看了《金刚川》后,我终于明白了。
?金刚川》这部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我国志愿军在行进时,被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河上只有一座桥。可是,敌人不停地轰炸,让他们无法过桥,但他们不怕敌人的炮火,桥毁了,志愿军只用了三个小时就又架了起来。他们不怕牺牲,以死相拼,最终成功过河。
看完影片,我的心揪成了一团,他们难道真的不怕牺牲吗?不,不是的,他们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因为爱,所以不怕牺牲,他们为了国家而付出了一切,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难道都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像他们一样,这次疫情中的那些医护人员们,他们为了人民的健康,放弃了与家人们团圆的机会,冲向了抗压第一线。在无声的战场上他们与病魔做斗争,与时间赛跑。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死神的手中夺了回来。多少医护人员因为疲劳过度而晕倒了,但醒来之后又继续工作。又有多少医护人员自己身体不适,但依然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些人都值得我们记住。在这些人里,张定宇这个名字载入了历史的画卷,他患有渐冻症,为了不让同事和病人担心,他闭口不提自己的病情,每天都和别人一样,冲在前线。抢救病人,阻止病毒扩散,这不也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吗?他们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我们作为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虽然不能像军人,医护人员那样。但我们要努力学习,在祖国有危难的时候,在他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挺而出,为祖国做贡献,为他人送温暖。
金刚川观后感心得体会篇6
电影《金刚川》不同于展现“绞肉机”似的战场画面,却把视角聚焦在战场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战士身上,他们的友谊、信仰与牺牲,好像讲述的就是身边战友的故事,更加令人久久不能平静。剧情简单,但以小博大。影片所表达的抗美援朝的精神,是所有中华儿女都能够感受到的。
看完电影《金刚川》,久久不能平静,感动于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拼搏,以血肉之躯保卫祖国的和平安宁。现在回想起影片中的几个情节,还是不由得湿润眼眶。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中国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一个个无名英雄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桥过江的故事,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金刚川》以四个不同的视角,展现了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战士在金刚川上补桥过江,抗击美军的战争故事。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以高炮连为视角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最主要的两个人物是两名高炮手关磊和张飞。他俩是师徒也是战友,但在我看来他俩胜似血脉相连的兄弟。在关磊开玩笑地说出那句:“想要这个炮位,用十发炮弹来换。”而张飞则认真地回答说:“可以。”其实观众们都知道这个炮位早已暴露,是敌机下一次的攻击对象,但当那句“可以”说出时,我的眼角湿润了……高炮连的战士们不畏牺牲,用仅有的两门高射炮和几十发炮弹,抵御美军接二连三的侦察机、轰炸机,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在夜里点燃火把,将自己视为敌机的活靶子,只为换取战友们能够快速过江。这一段将高炮连的战士们刻画的有血有肉、有痛有泪,将志愿军战士们无畏牺牲,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展现的淋漓尽致。
正如电影中美军接二连三炸桥失败后所说的那句话:“不可能才是他们最厉害的武器”。是的,在当时军事力量悬殊的战争中,我们凭的不是武器,是亿万万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是我们无畏牺牲,只为换取后代和平安宁的信仰。正是有了这些,我们最终才能将美国人拉在板门店前谈判。
抗美援朝期间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住机枪的黄继光,熊熊烈火中为不暴露目标壮烈牺牲的邱少云……
今日的我们何尝不是受着昨日先烈们的护佑,才能生活在如今这美好的和平年代。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祖国尚无如今这般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中国人的精神,就是无可争议的神话!无论何时何地,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中国人,都可以让列强们看一下,中国人这道人墙,永远都炸不塌,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步伐,没有谁可以阻挡!
金刚川观后感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 检阅兵观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