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老师们首先需要写好教学反思,学会写好教学反思才能提升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下面是文笔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反思篇1
这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1.首先出示两组算式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让学生先分组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实际上这三组算式分别运用的是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但是这三组算式都是小数乘法,也符合吗?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自己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自己探究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计算、观察、发现。
学到了知识,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真谛。既然发现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再运用这些定律使小数计算变得简便,这一步教学能激起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欲望。
2.接着出示
0.254.784 4.80.25
0.65201 1.22.5+0.82.5
在简算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不足之处:只重视了运算定律,而忽视了口算能力,在练习时,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不够灵活.。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反思篇2
小数乘法是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我在教学中本以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对于我出示的例题,学生在课堂上做题的正确率十分高,但是作业本练习做下来发现学生的错误率极高。课后我也对学生的做题状况进行了分析:
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
2、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应对这种状况,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对此深刻的进行了反思: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状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管是独立思考还是小组合作,教师都能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思维状态才能充分展现,所存在的问题也才能暴露无遗。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潜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在课后的教学中,我也教学生一些检查的方法,比如验算,估算。我要求学生不但要会笔算,而且要学会“估算”。用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检查作业,从而提高正确率。反思一单元的教学,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再加强一点,也许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反思篇3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第一单元安排的小数乘法主要内容分为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利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积的近似数、连乘、乘加、乘减、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等几个知识点!回顾这一个单元的教学,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困惑:
一、在小数乘小数的知识点上,学生由于受小数加减法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知识的影响,习惯性的列竖式计算过程中也把小数点对齐了!结果造成计算的错误!
二、在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出结果后,末尾出现“0”时,有部分同学没有掌握好点小数点与去“0”的.先后顺序!在作业中出现了先把“0”去掉后再点小数点的错误!
三、同学能够理解“一个非0数乘以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要大;一个非0数乘以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要小”这一性质,但不能做到灵活运用!同学们在处理756×0.…这一类型题目时,还停留在通过计算得出左边结果再比较的认识上!
以上是在进行小数乘法这一单元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主要出现的问题!而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点则是积的近似数、连乘、乘加、乘减以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几点上!
对策:
针对第一种情况,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专项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的强化训练和对比训练来帮助学生区分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在计算的过程中的区别!
第二种情况:明确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与步骤!
第三种情况:通过例题,帮助学生发现○左右两边相同数,再从判断○左边另一个因数是否大于1,最后确定选择大于或者小于符号!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反思篇4
1.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
2.新授前相关复习不够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在开始教学新知识时就把好计算关,给学生夯实基础的话,就不致于出现正确率较低的现象。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4.忽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根本区别。小数加减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
我想如果我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预设,在课上作好强调,学生的出错率也会降低。经过此教学,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反思,就没有自己的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反思篇5
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知识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我在教学中本以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可是教学下来学生做题的情况却令我出乎意料。总结起来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况大致有两种:
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对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
2、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况,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对此深刻的进行了反思:
一、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
二、新授前相关复习不够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在开始教学新知识时就把好计算关,给学生夯实基础的话,就不致于出现正确率较低的现象。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四、忽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根本区别。小数加减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 我想如果我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预设,在课上作好强调,学生的出错率也会降低。经过此教学,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反思,就没有自己的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反思篇6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科书关于小数乘法的意义有明确规定: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得出下列四个算式:9.6×515.5×0.78.5×0.95580×0.025然后花了很大气力引导学生去归纳它们的意义9.6×5是表示9.6的5倍是多少或5个9.6的和是多少,15.5×0.7是表示15.5的十分之七是多少……有些学生有些糊涂,我便告诉学生,如果第二个因数比1小,习惯上我们不把它说成倍数,而是从分数的意义入手,引出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然后我又帮助他们总结规律,要看后面的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小于1的,就是表示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大于1的,要看是整数还是小数,是小数的,就是几倍;是整数的,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学生们一半清醒一半醉。
我的困惑:“倍”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如果无关大雅的话,把15.5×0.7说成的0.7倍又何妨呢?至少可以少难为一点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既然“5个3是多少?”可以写成“5×3”了,那么小数乘法的意义为什么还要分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难道15.5×0.7的`意义说成0.7的15.5倍是多少不可以吗?
我的想法:我曾不止一次问自己:数学是什么?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如果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好象有点说不过去。但是谁又能真正说清楚数学究竟是什么呢?美国数学家柯朗在他的《数学是什么》的书中说道:“……对于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数学经验,而不是哲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数学是什么?”有关专家说:“数学就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建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无中生有。”所以,我想我们不能动摇数学的客观性,但我们也应该关注到数学的主观性。在关注数学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数学经验。面对数学,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方法就是唯一的。教学数学,我们一定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数学走出封闭,走向开放。我们不能老是让学生接触封闭的数学(条件唯一,答案唯一)。数学的魅力就在于数学的探索性与想象力。只有充满着想象的数学,才会深深地吸引着孩子。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反思篇7
今天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虽然进入课堂之前我已经思考了很久,并且为此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但总朦朦胧胧地觉得我的目标定位有问题。就在铃响的一刹那间,一个念头一闪而过,我禁不住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今天这堂课我到底要学生学什么?是教会学生做小数乘法吗?还是通过小数乘法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显然,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学科的数学价值。抱定这样的目标之后,我那“精心”的教学设计也受到了彻底的颠覆。
在课的开始,提供了一组题:
(1) 125×3=375
(2) 12.5×3=37.5
(3) 1.25×3=3.75
(4) 0.125×3=0.375
请学生比较第(2)(3)(4)题与第(1)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旨在渗透积的变化规律,并试图沟通小数乘法时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然后在谈话中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一本数学本的价格是0.52元,每位同学开学的时候都发到了4本数学本,请你算算每个人一共要多少钱?提出要求:怎样列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列?(0.52+0.52+0.52+0.52 0.52×4 或 4×0.52)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而后,我提出挑战:你能算出0.52×4 或 4×0.52结果是多少吗?请你来动笔算一算。学生开始尝试计算,先做好的上来板演,下面的同学如果有与黑板上的不一致,也可以上来把你的.过程展示出来。一个接着一个上来,看来情况真的很复杂,列举一下:
0.52×100=52(元)
52×4=208(元)
208÷100=2.08(元)
0. 5 2×42. 0 8
0. 5 2× 42. 0 8
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主要就是这三种做法。接下来就让学生陈述理由。
生1:我们刚刚学过的小数加减法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我就把4和0对齐,然后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
师:那积里面怎么会有一个小数点呢?
生1:我把0. 5 2看成了52,扩大了100倍,所以积要缩小100倍,这样才能保证积的大小不变。
生2:我把0. 5 2元扩大100倍后成了52分,52分×4=208分,再改写成用元作单位,就要缩小100倍,得到2.08元。
话音刚落。一生马上补充:她的单位名称错了,前两道的单位名称应该是分,不是元。其他同学根据学生的补充也发现了问题,对于她的发言,同学们露出了信任的神情。
生3:(大概是听了前面的同学说得振振有辞,显得很紧张,发言时含糊不清,极不肯定。)
我想描述一下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生1的口才很好,平时对数学总有自己的见解,想要驳倒他还真不容易;生2的问题好解决;生3的想法最符合意思,可偏偏又讲不清楚,真是不凑巧啊!我开始着急了,觉得要收不回来了,怎么办?我积极地寻找对策,先点评了生2的做法,肯定其想法,然后我就指着生1和生3的做法说,他们现在两个人的做法都不一样,你准备支持哪一方的做法呢?请说出你的理由来。学生思考了片刻,陆陆续续开始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经过一系列的辩论之后,学生开始明确,其实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都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了整数乘法,既然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就要遵守整数乘法的法则,4自然要和2对齐。课堂上生1带着他的部队开始主动向生3部队靠拢,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第三层次,我延续情境: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每个人需要2.08元钱,那你能算一算我们班50个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其实今天的败笔也在此,这一层次的练习应该将班级人数拟定为51人,这样的话更有利于今天的小数乘法学习,50最终还是归纳为一位数,不能很好地暴露问题,因此在今后的练习设计中要注意问题的全面性与合理性。
今天的课堂也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根据“新基础”的思想,当课堂上我们把问题“放”下去之后,面对“收”时真有点不知所措,这里有很多的因素困扰着我们:该怎么“收”?收到什么样的度?资源怎样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所用?思来想去,还是自己的专业素养不够,今后需要不断提高。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反思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