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读后感7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一篇好的读后感能够引发读者对原书的兴趣和思考,优秀的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核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以下是文笔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陋室铭,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陋室铭,读后感7篇

陋室铭,读后感篇1

金钱,一个诱人的字眼。然而大千世界,拥有它的人并不多。那么,当它不属于你的时候,你应当用一种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它呢、《陋室铭》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人对物质的欲望是很难得到满足的。难道你就愿意把这短暂的一生耗费在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上,最终站得满身铜臭味,以致身心疲惫吗、只有不贪慕虚荣,不奢求,安贫乐道,生活中才会有恬适的心情。

尽管只有‘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种闲雅和怡然,正是金钱所难买的。因为那些物质上十分富足的达官贵人,很难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也很难有心安理得的快乐。记得曾经读一段話:錢可以買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快乐’;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只相信金钱的‘拜金者’,最终会成为‘拜金者’;相反,金钱所买不动的人,别人永远无法争服他,透过这些,我看到了一种境界,我看到一种我所崇拜的精神——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的世界里所需要的精神——淡泊。淡泊,并非没有欲望。属于你的,当仁不让,否则你会失去良好的机遇;不属于你的不要刻意追求,否则你会付出太多的代价。千里马若不珍惜与伯乐相遇的良机,那么他永远只会是一匹驮粮用的凡马;《项链》一文的女主人公若不爱慕虚荣,就不会为了一条项链而白白辛苦多年。淡泊,能让置身于纷扰中的你在心中开辟一方净土,宛如一面明镜,折射出人间万象,令你保持清醒。

花花世界中有太多的诱惑,因此有太多的欲望,也就有了因满足不了太多的欲望而产生太多不满。一个人若想从容处世,就必须以淡泊为伴。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无所追求,而是以脱俗的心灵对待人生。有人说过:“唯有那些不注意物质缺憾的人,才可以集中力量去追求精神上更可贵的东西。”正所谓“斯是陋室,唯吾的德馨”。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淡泊的心境,在大千世界中努力成就自己的那份事业吧!

陋室铭,读后感篇2

刘禹锡的“陋室铭》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音韵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这是刘禹锡被和州策知县逼迫后愤然提笔写下的文章。”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纵然是一间陋室,可仍然因刘禹锡如蕙如芷的品德所需陶,成为一方清幽宁静的净土,彻底把“陋”字翻转过来,达到了"不陋"的完美境界。其实这陋室虽比不上雕梁画栋的皇宫,比不上巧夺天工的琼楼玉宇,可它没有人间的嘈杂。亦没有红尘的喧哗。心在这间陋室自然会得到解脱,性情也能得到修养。作者在陋室里安贫乐道,也不会觉得这间屋舍简陋。君子的豁达乐观不同于小人的狭隘思维,正是这种高风亮节使得陋室不"陋"。

还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快乐的颜回,随遇而安,从不曾有怨言,从不追逐名利,从不改变志趣,这样的“贫贱不能移"的坚定意志,让后人油然而生敬仰之情。他们不与世俗的`小人同流合污,高远鸿大,洁身自好,这正是君子的风度,正是君子的德行。

刘禹锡其实也是一位颇有抱负的文学家、政治家,曾写下”种桃道士何处归,前度刘郎今又来”这样的诗句,其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赫然而现。唐顺宗时,他同柳宗元一起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遭多次降职,可这仍然改不了他的决心,几度重来。也正是高洁傲岸的节操,才有《陋室铭》这样的千古绝唱。

陋室铭,读后感篇3

我家居住在城边的一座老楼中,听爷爷说是八十年代修建的,算起来年龄比我还要大许多。从我记事时起,我家就是简简单单,不过70平米的面积,居住着我们主孙三代人。条件虽然简陋,但在我的印像中,我的童年是在欢乐中渡过的。

我们家的屋子很小,陈设简单,进到小屋,最显眼的就要数摆在客厅里的书柜了,这可是我们全家的宝贝。记得小时候,我没有太多的玩具,每当我哭闹时,爷爷就会把我带到这个大书柜前,像变魔术一样,总能给我找到我喜欢的东西。爷爷耐心的,绘声绘色的讲解,一次次把我带入一个个神奇的世界。慢慢的我知道了“西游记”的神奇,“三国”里蕴藏的智慧,“水游传”中的英雄人物……

在我5岁时,爸爸求朋友写了一幅字——《陋室铭》,把他精心的装裱,挂在了我们的卧室里。一有时间,爸爸就把我叫到前面,一字一句的教我背诵。很快我就把正篇的文章全能背下来了。那段时间,爸爸下班回来不管多累都要陪我一起背上一段“陋室铭”。看着爸爸欣慰的样子,我能感觉到,那里面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他。于是,我常常问爸爸,这“陋室铭”是什么意思啊,为什么你那么喜欢?爸爸听后总是笑着说,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爸爸、妈妈的薪水不多,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很少买新衣服,但每次发工资,我都会得到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书。我也曾经报怨,为什么我的小食品总是那么少,但当我在幼儿园举办的活动里总能表现出色,得到表扬,我的小小“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这时我似乎感觉到,小食品、玩具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在条件虽然简陋,但却其乐融融的小屋中我慢慢长大。望着墙上那幅早已熟记于心的“陋室铭”我想是应该能理解他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了。于是我去请教爷爷,爷爷的一番讲解,让我陷入了深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短短81个字,但诗人那种从容不迫,宁静致远,处变不惊,坚守节操的形像却跃然纸上。儿时的画面也一幅幅的浮现在我的眼前,身居陋室又如何,我们可以“谈笑有鸿儒”;身居陋室又如何,我们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种人生何等惬意。现在我终于明白,爸爸为什么那么喜欢让我背那首诗了。

我和爷爷推开窗子,这时一片片桃花飞进了屋子,喜欢做诗的爷爷来了灵感,即兴吟出一首小诗:盛春三月好艳阳,飞花入室满屋香;燕衔软枝筑巢紧,蜂绕新蕊采密忙;童伏案前习功课,翁倚窗边集华章;暖堂碧园融一体,无限生机画中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和爷爷又一起背诵起那百背不厌的“陋室铭”,这一次我对这首诗又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让我在做事时少了几分浮燥,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陋室铭,读后感篇4

在有人的地方,往往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它使一个人不须居无定所的生活,亦会让一个人在世事沉浮中能感受到温馨,那不仅仅只是自己的房子,更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任由自己支配的地方,可以说是一个普通人最有存在感的地方,是人们的港湾。

像如此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是否要装点得花枝招展一般,使自己更加享受,也更加体面呢?或许并没有那些必要,因为房子它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让你的生活更加舒适,并使你能有一种潜移默化中的温馨与存在感,何必去过多强求。唐朝刘禹锡在其《陋室铭》中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也许是在他“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里隐居才对,他在自己的陋室里建立起自己高洁的品格,也觉得自己闲静的隐居生活是一种志趣。在这无限的志趣里,也才能将管弦丝竹归类到乱耳的杂音中去,把很多人追求的高官厚禄视作粪土。

也许正是过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追求,才造就了对一切荣华富贵的如此淡泊,这也造就了那不朽的诗篇与其乐观、直爽的性格。

对于刘禹锡,以及同他一样千千万万的文人墨客,他们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隐居在世间,而他们达到自我人生的满足了吗?也许他们没有机会去达到治国平天下,但他们退而求次的乐趣却在不同的地方体现:李白游走于世间的山石草木之间,才能描写出或充满豪气或婉转动听的诗篇;陶渊明在隐居生活里与世无争,才有了闲静、美好的田园诗歌……由此观之,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不同的地方得到了他们精神上的满足,而那些被世人所熟知的诗文字画,都是他们在精神饱满或对世事愤激之际的产物,它们亦是在表达作者心中那酸甜苦辣的情绪。

因此,精神的是否充足并不分贫贱与富贵,如果有的人有钱,就算是在挥霍时也应该去品味生活,如果没有去品味与欣赏,没有自身的愉悦与感受,那也就只能算是财富的充裕,并不是精神上的满足。人如果没有精神上的满足,就算是他做出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大事,那么他也是不幸福的,因为他不知道满足或是欲望太大,都是不好的,甚至会走向极端。

陋室铭,读后感篇5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多么优雅漂亮的文章,每次读起来都仿佛置身优雅的环境、恬静的生活,心情格外的轻松。

人的物质欲望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的,在人生路上,难道你就愿意把这短暂的一生耗费在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上,最终沾得满身的铜臭味,以致身心疲惫吗?只有不贪慕虚荣,不奢求,安贫乐道,才会有恬适的心情。尽管只有“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劳形”。

这种闲然和怡雅,正是金钱所难买的,因为那些在物质上万分富贵的达官贵人,很难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也很难有安心理得的快乐。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作者的乐观心情是宝贵的财富。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陋室铭》最后点题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是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让我悟到,人的生活当然需要物质基础,但人的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撑,当一个人精神生活充实时,物质生活的欠缺也就不会显得那么不堪忍受了。

让我们带着淡泊的心境,在今后人生中享受那份淳朴、心安理得的生活吧!

陋室铭,读后感篇6

我喜欢古诗文,在诵读中,我独享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赏心悦目;品味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欣赏了“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湖光山色,但我更对《陋室铭》情有独钟,它给我淡淡的香,悠悠的甜,是真,是纯,是美。

?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他在文中托物言志,通过赞美陋室,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志趣。我觉得我家生活环境和他笔下的陋室有几分相似,“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我家在一个普通的小院里,没有花园洋房的精致,但小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绿树的影子也时常映在我家窗户之上。我家很简陋,雨天还常漏雨,但爸爸妈妈待人诚恳热情,经常有好朋友来家做客。虽说不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但他们都是善良的叔叔阿姨,在他们的交谈中,我也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我感到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每天我做完功课,我用古筝弹奏《渔舟唱晚》《云水禅心》时,爸爸在旁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妈妈在厨房快乐的做着家务,正所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刘禹锡志存高远,身居“陋室”而声名远播,源于他“德馨”。我立志要做他那样的人,不爱虚荣,不慕名利,从小加强品德修养。特别是想到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虽说条件不怎么好,我也不觉感慨到“何陋之有”!

陋室铭,读后感篇7

说起《陋室铭》,是我儿时难忘的记忆。自记事起直到小学毕业,当时的小学生是不学古文的,不像现在的孩子,古文也已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本。但我童年时期就能够背诵这篇当时读起来很生涩的《陋室铭》,到现在都熟谙于心。当时家庭的贫困现在时无法想象的,两间低矮的土坯房,说是两间,也就有现在的一间稍大一点,整座房屋基本没有什么砖块镶嵌。两边邻居全是高出1米以上的砖房,使得本就低矮窄小的房屋更显得“破败”,不过以当年儿时的眼光倒不觉得什么,只是觉得不如别人家的房子好而已。父亲母亲和我们姊妹四人,六口人就生活在这样绝对是名副其实的“斗室”内。一年春节,别人家都买红裱(写对联用的红纸)贴对联,我们家别说没有多余的钱去买红裱,即使有钱买来红裱也没有地方去张贴,连能贴对联的大门都没有。母亲就跟父亲说“别人家都贴对联了,咱们家连副对联都没处贴”。于是父亲就拿出一张一开大的白纸,泼墨挥毫,写下了这首《陋室铭》。父亲的毛笔字是远近闻名的,写完后就贴在屋内墙上,并教我诵读。白纸薄而脆,时间一长就裂开了,而且土坯墙上也粘不牢固,这时候,父亲就会重新写一张。所以这幅《陋室铭》就循环着一直挂在了陋室的墙上,读的多了慢慢就背过了。

我给儿子讲这些的时候,儿子一句话也不说,静静地听着。我跟儿子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另一种解释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婆说“你给他讲他也听不懂”。我说“现在不懂,听多了会懂得,这就叫‘熏陶’”。希望他以后能明白。

等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家在所有人的惊异的目光中进行了第一次搬迁,而且是比别人家一点都不差的10间砖房。没有一个人会相信如此贫困的家庭竟然能一次建起10间砖房。从此我们家告别那间生活多年的破旧祖屋,新房子宽敞明亮,对我们来说就像宫殿一样辉煌。当然我们不知道也想象不出这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父母是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省吃俭用积攒出来的。2006年我们家进行了第二次搬迁,住房条件更好了,我们都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那个家也被称作“老家”了。

父母的`安贫乐道永远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即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因贫困而自卑,没有仇富攀比之心。母亲的朴素与坚韧,父亲隐忍淡泊、乐观而豁达的生活态度深深的遗传在儿女的血脉之中。父母操劳一生,本该享受儿女尽孝,清享晚年的时候,却双双疾病缠身,去年就在二人金婚即将到来的时候携手而去。正如两颗星,在此间坠落,却在那方升起,永远微笑着注视着我们,璀璨而持久的光辉照耀我们一生。

陋室铭,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红色阅读读后感7篇

哲学读后感7篇

《距离》读后感7篇

论语读后感作文7篇

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7篇

《老舍》读后感推荐7篇

滴水穿的启示读后感7篇

道德读后感推荐7篇

《红瓦》读后感7篇

背影读后感精选7篇

陋室铭,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