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对生活中的人生哲理和智慧的思考和领悟,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读书的心得体会分享给他人,促进交流,下面是文笔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劳动教课程的心得体会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劳动教课程的心得体会篇1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和育人特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导向和教育内涵。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指挥棒”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立德树人,培养的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通过劳动教育,让儿童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劳动情感,愿劳动、会劳动、爱劳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劳动教育目标任务,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循序渐进、接力推进劳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少年儿童从小养成劳动习惯,夯实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导航器”
劳动观,即一个人是如何看待劳动的,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和底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为人民谋幸福的教育,要让儿童在劳动实践中获得锻炼,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引导青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作为人生底色,贯彻教育各学段、教育全过程,培育少年儿童从小热爱劳动人民,尊重普通劳动者,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三、立足素养生成,形成劳动评价标准是“加速器”
我们应该立足学生劳动素养形成的全过程和全面性,综合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在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情感培养、劳动价值取向及劳动教育质量等方面应有的素养表现,同时新课程改革关于劳动教育的新目标新任务,打造劳动教育主旋律、主阵地、主渠道,突出真劳动、全时空、日常化,建立目标分层、学段完整、标准健全、多级评价、多元参与的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导中小学等各级劳动教育科学、有效、一体化有序推进,引导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育人氛围。
劳动教课程的心得体会篇2
20xx年xx月,天津科技大学的第十五个教学周,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实验班的同学们迎来了第一次传统公益活动义务打扫公厕活动。十一月的风还有些刺骨,清晨的风更是如此,当一队又一队的学子踏着晨露走向为期一周劳动的地方,他们的脸上没有不满,没有懈怠,有的只是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的认真负责与对劳动的满腔热忱。带着这样的朝气,他们开始了属于他们的义务劳动。
首先,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锻炼自我的实践机会,一周的时间转瞬即逝,回顾一周来的工作还是有很多感悟的。听老师在班委群说这个事情的时候,说实在话,大家都还是有些畏难情绪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家里也基本上是接触不到这样的工作的。
这项传统活动在天津科技大学从1999年至今,已经持续开展了近二十年。期间获得了新闻联播,人民网等的报道,也获得了无数领导的高度肯定与好评。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如同恩格斯所说,数万科大学子在这项活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意义,学会了理解他人的辛劳,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这是财管实验班同学们大学实践的第一课,相信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力求完美。
劳动教课程的心得体会篇3
劳动教育对于孩子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变迁,“劳”的含义也在转化,由专注体力劳动转向动手动脑、全面能力的提升。当前,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教育中劳动的内涵和价值。劳动的内涵是实践,是身体力行,而劳动教育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思考劳动的内涵,还需要思考劳动的育人功能。时下,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在校都较少劳动,劳动能力差,对劳动的意义认识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凸显劳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将“劳”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辅助线:劳可以育德,使德育途径更具厚度,让汗水涵养品格;劳可以增智,动手动脑劳动能够增长智慧;劳可以健体,操劳可以强健体魄;劳可以鉴美,劳作让孩子学会鉴赏美。
切实发挥劳育的综合育人功能,需要认真思考劳育如何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这一现实问题。劳育进入课程体系可以采用独立课型、渗透课型、关联课型、特色课型这四种形式。独立课型可依托劳动技术、通用技术课;渗透课型可通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历史课等布局;关联课型可通过理科实验课、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安排;特色课型则可通过开发园艺、剪纸等校本课程实现。
推进劳动教育,家校缺一不可,两者须形成共同体。若各自作战,既容易因缺乏衔接而导致效率低下,也容易造成“5+2=0”的尴尬状况,即5天的在校教育因为周末两天在家的放任自流而前功尽弃。家长应当认识到,只有让孩子通过劳动学会生存、学会自立,他们才能在学校、社会等更广阔的平台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
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唯家校社协同合力,进行系统设计和科学安排,方可让劳动教育浸润孩子的成长历程,为他们的人生打好底色。
劳动教课程的心得体会篇4
铭记劳动光芒,书写人生华章高尔基说:“文明的高度始终是同热爱劳动密切联系着的。”
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其正确性。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纵观上下五千年,即使跌宕起伏,历经诸多波折,但文明从未断裂。我想,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从古典诗词到近代文学著作,从楼宇庭榭到诸多水利建筑,古时的四大发明到而今涌现的高科技研究成果……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无数凝聚智慧的结晶通过劳动得以呈现在世人眼前,在中华民族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如同生命之源喷涌而出,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正因如此,中华民族的文明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广阔的前景。
我始终觉得,劳动是一种美学,它具有形而上的美感。劳动是有价值的,它是一种精神。它既凝集了我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历史由劳动者创造。一个懒惰的国家和民族不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辉煌的业绩,而勤劳的民族总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不朽史诗。我们看到长城,金字塔和帕特农神庙时,会想到中国、埃及、希腊辉煌的历史,以及历史背后那些汗流浃背的劳动者们,那些身背木料爬上悬崖的勇士,那些喘着粗气驮着千斤巨石向前的农夫。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赞扬劳动的价值,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生存和理想而劳动,正如每一株禾苗都需要为自己的成长而拼命扎根,竭尽全力吸收阳光和雨露。
由此可见,劳动对于一个民族文明的产生,前进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如今,文明的火炬传到了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手中,为了使我们民族的火炬永不停息,劳动对我们来说,不可逃避而又意义重大。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来说,劳动的意义非同小可。它使我们增长知识,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正如萧伯纳所说:“劳动是唯一导向知识的道路。”通过劳动理论课和相关的劳动实践,我们懂得尊重劳动者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明白了劳动不仅仅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享受劳动的过程,体会劳动的经历,获得丰厚的人生感悟。不劳而获得者拥有的只有贫困。不仅是物质上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匮乏。劳动使我们在合作中学会为人处世,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也使思维在不断思考中得以升华。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明确的一点是,劳动不仅是我们口头上的豪言壮语,也要真正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用朴实的行动来证明和体现,去真正的理解并实践劳动。以我们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为例,在养老院,他们帮老人整理东西,为老人表演节目;在幼儿园,他们悉心的帮助小同学,为小朋友们解疑答惑;在活动现场,他们为人指路,布置现场。他们无处不在,绽放劳动之花,使生活花香四溢。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是作为大学生实践劳动的体现,是值得我们向往和追求的人生。
劳动教课程的心得体会篇5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xx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本报特地约请原省泰中校长蒋建华先生写成此文,以期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对劳动课的重视。
劳动对人的身心获得全面成长至关重要。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都证明,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劳动是儿童抵达未来的“通行证”。可目前我国的五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大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普遍被忽视。家庭、学校教育中“重教轻劳”,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五谷不分、不劳而获等现象较为常见。
我是在“天然的”劳动环境中长大的,孩提时代就在家做家务活儿,初中、高中阶段则是经常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高中毕业后当过半年农民,接着恰逢恢复高考。结合本人的“劳动缘”,谈谈劳动教育之于人生成长的价值。
我的小学到中学时代,就近入学,学习很轻松,文化知识要求不高,但劳动的氛围却很浓厚,劳动锻炼的时间与机会很多。
那时生产队里的劳动力及其分工分为三类:一是男劳力组(俗称“大劳力组”),负责干重体力活儿;二是妇女组,负责干轻一点、细一点的活儿;三是老龄小龄组,由年纪较大的和学生组成,干点力所能及的轻活儿。平时按所在组别劳动的时间长短分别记“工分”,年终时“按劳取酬、多劳多得”进行“决算”,参照年人均工分数,确定每户家庭是“得钱户”,还是“出钱户”。我的母亲为了多挣“工分”少“出钱”,竟加入男劳力组与“大力士们”一起干活。因此,我儿时就懂得要多干家务活儿,为母亲减轻家务负担,比如扫地、洗碗、打水、择菜、煮饭、喂猪、刷猪圈等。
上初中时,除了忙家务活外,我采猪草、扯树叶、拾粪,投给生产队里记“工分”;周日、夏忙假、秋忙假,直接参加生产队里的老龄小龄组的劳动挣“工分”,比如摘花生、扒玉米、拾麦穗、拾稻穗、捉虫子、除杂草、晒粮食等。
上高中时,学校强调“以学为主”的同时,也要“学工学农、兼学别样”。学校搞“开门办学”,人人会操作“三机一泵”,个个会装电灯,体育、艺术活动丰富,用现在的话语体系来说,可谓“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在生产队里,我参加妇女组的劳动“挣工分”:种麦、剐麦、栽秧苗、割稻、栽山芋、挖花生、收玉米等。
1976年7月我高中毕业回乡,当时17周岁还差2个月(现在这个年龄的学生一般读高一),在生产队里当起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参加的是“大劳力组”,与其他男劳力一起挑粪、挑麦把、挑稻把、挑草塘泥、挑河、挖沟等,这些都是高强度的体力活儿。数百斤的担子搁在肩上很是吃力,但只能咬咬牙、哼着劳动“号子”,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下去,一段时间后也就适应了。农忙季节,除了白天干活,还要起早摸黑开早工、开夜工,真可谓“披星戴月”“夜以继日”。
如今,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青少年时期,生产队里的轻活儿、重活儿、脏活儿、苦活儿、累活儿,我都干过,真正经受了劳动的“洗礼”。后来,我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劳动素养给了我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顽强的意志力。我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劳心劳力是一家”,也更懂得“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百日香”的道理。在教师岗位上,要想让自己优秀,必须比别人抢先一步、多走一步、多一份辛劳、多一份付出。在校长岗位上,我的切身感受是:要想让学校优秀,必须坚守信念、保持定力、矢志不渝、系统谋略、咬定目标、敢为人先、探索创新、奋力拼搏。在教育教学研究上,我的切身感受是:必须自我加压、自讨苦吃、自我“折腾”,静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边角料”时间,持之以恒,不断地“学”、不断地“思”、不断地“悟”、不断地“研”、不断地“写”。
每当回想年轻时的经历,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经受了劳动锤炼,更能领悟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情画意;更能领悟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个中滋味;更能领悟到“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深刻内涵;更能领悟到“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的哲理真谛;更能领悟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硬道理;更能领悟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高尚境界;更能领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精神伟力……劳动培育了我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精神境界;劳动提升了我的身体素质、增强了体力;劳动铸就了我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坚毅刚强、拼搏进取的意志与品格;劳动赐给了我向善、向好、向上的力量。
无劳动,不教育;有劳动教育,才是好教育!
劳动教课程的心得体会参考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