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对作品进行深度思考的重要方式,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涵和意义,文笔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了银河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了银河读后感篇1
一个人要在60岁依然热爱20岁热爱的东西,但不要反对相同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既能变成熟的同时,也能保持童心。阿西莫夫做到了,他的方法可以总结成“执着地爱,健忘地厌”。同时,用一生的时间,认真选择一条趋势,和趋势做朋友,它能帮你超越所有那些你厌恶的东西,给你带来所有新鲜的美好。
过年期间因为不停的值班,所以第三次重温了这部小说(因为一个人怕黑,所以值班一直是开着灯睡觉的,而且还睡不着)。读完最后一章,仰天长叹,这真是一部有毒的小说,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三观。不得不写一篇读后感纪念一下。
初识《基地》系列小说是在自己初中的时候,那时自己还是一个青涩少年。语文老师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书架,里面放着她爱读的所有小说,有一次上课看《卫斯理系列》被叫到办公室谈话,批评我看的书太low了。她强烈安利了这本《基地》,如果我答应不在她的课上看书就借给我读,而且还和我打了个赌“如果这本书没有卫斯理好看,以后上课随便我怎么样。”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我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
这本书真的有毒,当时还没有出系列丛书,小说是在“译林”杂志的每季度特别期刊上刊行的,只有前三部。捧着两本杂志,看了三天三夜。看完之后,我直接去邮局订了一年的译林杂志,可是后来再也没有看到比这本书更好看的小说了。
这是一个肯定会输的赌。
他是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一生著书500本,是一个真正的写书狂魔,至今没有人打破他的记录。他1920年出生在德国,3岁的时候和爸妈移民到美国,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投稿,唯一的爱好就是写作,又有热情又有才能,大学之后阿奇莫夫就进入了写作的喷涌期,这个喷涌期持续了一生。在72年的人生里面,阿奇莫夫平均一年写9本书(我连一篇综诉3个月都写不好),这个记录至今没有人打破。
阿西莫夫开始是为了兴趣写作,30岁之前,他发了很多文章,在科幻界很有名,却没有赚什么钱。下班之后咬着牙写作,直到1961年,当时有一个出版社把他写的零散的故事整理成三本书,同一起名叫《基地三部曲》重新出版,这一下轰动世界,名利双收,从此辞职回家专心写作。
阿西莫夫写科幻小说就跟我们吃饭这么容易,有一次综艺节目阿西莫夫为了证明自己有才,就拿来打字机,三十分钟现场写了一部小说,写完之后看看质量不错,就直接发表了,真是努力过才知道天赋有多么重要啊。
1988年的时候阿西莫夫已经是世界科幻界的最著名的作家了,他一共得了六次雨果奖,也得了星云奖终生成就大师,这两个将是世界科幻的最高奖项了,当时人们用阿西莫夫的名字来命名杂志,用阿西莫夫模块来命名机器人的人机安全性,还有阿西莫夫在小说提出的人机三大定律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概念。但这时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不好。但在这时他宣布开始续写基地,阿西莫夫表示留给我的时间不多,希望我能写到最后,他希望自己在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在写作。如果死的时候能胖的一下倒在打字机上,头卡在键盘上就好了。遗憾的是阿西莫夫没能实现他的愿望,最后还是因为身体虚弱被送到医院,不久就离世了。
阿西莫夫的一生都在写做,早年是靠兴趣写作,中年被读者和社会推着写,老年是自己主动要写。阿西莫夫把最后时间留给了基地这不小说,是因为伟人在老的时候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著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爱因斯坦追求统一场论,孔子追求一以贯之,在文学上,阿西莫夫也在追求自己的同一场论,阿西莫夫一生著作无数,但有三个系列是最重要的“机器人系列”“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他希望用最后的故事把这三个故事变成一个整体。公元30世纪到公元2000世纪的故事连接成了一个宏大整体。
读了银河读后感篇2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市长、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读了银河读后感篇3
我很爱看书,暑假里的一大乐事,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沉浸于书海中。妈妈说要给我买套书当做我的生日礼物,让我在品味书香的必读书目中挑选。在众多的书目中,我一眼就相中了《银河帝国》。银河帝国?难道是银河里的帝国?我迫不及待地想看这本书。
?银河帝国》是一套系列书,分为基地七部曲、机器人五部曲及帝国三部曲。我刚看完基地第一本,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那些“英雄”人物的智慧、魄力都让人回味无穷。
故事从盖尔多尼克到川陀为著名的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工作开始。由于哈里·谢顿预言了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之后灭亡,他骇人听闻的言论让公共安全委员会的委员们忌惮。在审判及谈判后,哈里·谢顿带着他的手下到一颗银河边缘与世隔绝的小星球——端点星上去完成他拯救人类的计划:编写《银河百科全书》。端点星就是基地。而基地与各星球间又发生着许多故事。
这本书中有许多人物令人钦佩。哈里·谢顿,这位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推演未来。他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并招来三万名科学家编写百科全书,以端点星为基地,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候伯·马洛是一位商业王侯,他曾经打败了科瑞尔共和国,成为人民心中的第二英雄。他掌管着控制行商的'权利,他帮助基地扩张,给予基地经济资源。还有我最喜欢的塞佛·哈定,他机智又冷静,打败了安那克里昂的温尼斯,统治着四王国,成为了人民心中的第一英雄。他们有担当,敢于尝试,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有所好转。
其实《银河帝国》还是挺深奥的,我才拜读完基地系列的第一册,其中的奥妙需要我慢慢研读。
读了银河读后感篇4
仰望星空,天外那浩瀚的银河曾引起无数人的遐想;仰望未来,人类那未知的前途唤起许多人的猜测。而艾萨克?阿西莫夫所著的“银河帝国”系列便是其中最明亮的结晶之一。
虽然我只读了其中的一本——《基地》,但已经被它那宏大的世界观和层层推进的剧情所吸引:这本书讲述的是人类开启了星际殖民运动进而统一了银河系,建立了银河帝国。一万年后,哈理?谢顿开创了能够精准推演未来的“心理史学”,从而预言出帝国即将覆灭。为了让覆灭后的文明尽快获得新生,他在帝国流放自己的“端点星”上建立起基地,正式启动了一个伟大的拯救计划。
实际上,我一开始读时是有点失望的,因为这本书虽美其名曰“银河帝国”,但作者对帝国和宇宙的宏观描写着墨其实很少,而更多是以许多个人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作支撑来讲解帝国的政治和科技。我习惯了《三体》这种通过猎奇想象震撼心灵的硬科幻,《银河帝国》这样主要讲述人文世故的软科幻确实有些不合胃口,但是,当我深入阅读进去,发现了它的超凡魅力。
?基地》通篇是以基地的起源和经历的三次危机为线索,串联起许多中短篇小故事。每篇都是从一个人物的视角讲述他的事迹和思想,和其他小说常用的“上帝视角”相比,这种方法表达的内容很有限,也让我初读时倍感困难。但每当里面的人物以个人的口吻、平淡的语气讲解那令人赞叹的计划,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时,这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荡气回肠,却让我领悟到一种与上帝视角截然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的剧情就是基地与周边王国产生冲突,以及基地的几位英雄力挽狂澜。第一次危机起因是周边四王国对基地的科技虎视眈眈,而基地军事上的弱小而难以反抗。基地的一位英雄塞弗哈定游说各国,使得他们相互猜忌进而相互制衡,谁都不敢将基地占为己有。基地又将科技以一种宗教的形式教育王国国民,于是在第二次危机,其中一个王国的.执政者试图发动战争,结果尚未开战就被疯狂的教徒们瓦解。第三次危机时,一个禁止传教、售卖技术的科瑞尔星球向基地宣战,但此前基地一直与其进行科技贸易,贸易的中断使得科瑞尔星球民不聊生,于是只得结束战争。
威慑平衡、宗教统治、经济制约,仔细一想,这些危机的解决方案都影射着现实世界,且每一个都印证了塞弗哈定的一句话:“武力是无能者的最后手段”。确实,在联系了现实中两国之间的碰撞,我明白了有时动用武力的确未必是最佳的选择,这也让我坚信《银河帝国》是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作品。
虽然目前我仅仅读了《银河帝国?基地》,即便它的世界观和主旨还未完全展现,但是其中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绝妙的剧情发展已经深深吸引了我,这软中有硬的科幻小说也让我体会到不同凡响的快感。
我期待着去看这一系列的其他十四本书。
读了银河读后感篇5
银河帝国系列被誉为人类历史上不容错过的系列小说。在整个系列中又可以分为三部曲,分别为“基地”,“银河帝国”以及“机器人”。这三部曲既可以单独拉开来看,又可以看成整一个系列,其中充满脑洞的科学幻想以及高超的描写手法,让整个系列被称为科幻圣经。我谈一下我读《银河帝国:繁星若尘》的感受。
在《银河帝国:繁星若尘》当中,讲述的是主人公拜伦法瑞尔在临近毕业的一天晚上,惨遭灾祸。他迫不得已逃踏上星际逃亡之旅,一路上克服千辛万苦,只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父亲一直拖他寻找的一份神秘文件,又何去何从?阴谋与谎言暗涌的'银河帝国中,夹杂着权力与斗争,信念与爱情的亡命之旅,就此展开。
关于此书的具体内容,我也不做过多的赘述,但是看完后的感觉还是值得一说。在整个宇宙这么大的篇幅,这么宏伟的世界观当中,人类显得既渺小但又伟大。作者创造了一个科技极其发达的世界,但即便是如此发达的时代,依然充斥着人类的愚昧,贪婪。他们依旧会因为利益争个头破血流,你死我亡。依旧会凭着一己之意,去凭空捏造。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所向往的大同社会,真的可以实现吗?
看一本书不仅仅是看一本书,还要对一本书的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以及反复的理解。只有自己能把这本书搞懂,才叫真正的读完了一本书!
读了银河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