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观后感7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优秀的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加细致地分析电影的剧情和情感线索,一篇富有深度的观后感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激发他们对相关作品的兴趣,以下是文笔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黄埔军校》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黄埔军校》观后感7篇

《黄埔军校》观后感篇1

工业城党委组织工业城全体党员参观了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共有60多名党员参加了这次活动。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此行的目的,咱们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用心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领悟。

在军校门口前咱们群众合影,把难忘的瞬间停留下。在“陆军军校学校”几个大字前面留下了咱们人生中的一段完美记忆,也让咱们置身感受那庄严的气氛,这也启示了咱们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发奋”苍劲有力地题写在门口两边的

白色墙壁上,异常醒目,坚信它曾激励着中华子孙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发奋奋斗。走进各个展览厅,听着导游有条不紊的详细讲解,霎时使我更加对历史的了解,历史的那一幕幕似乎在眼前重现了,仿佛那炮声,冲杀声在耳边回绕着。同时对那些在战争中立下了不朽荣功的先烈肃然起敬,佩服他们的勇敢,佩服他们为国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的辉煌战绩在中国史册上永垂不朽,何以让人忘怀?

归途的路上,随之浮想,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领悟、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历史啊,让咱们铭记。

《黄埔军校》观后感篇2

2011年8月14日,工业城党委组织工业城全体党员参观了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共有60多名党员参加了这次活动。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此行的目的,我们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用心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在军校门口前我们群众合影,把难忘的瞬间停留下。在“陆军军校学校”几个大字前面留下了我们人生中的一段完美记忆,也让我们置身感受那庄严的气氛,这也启示了我们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发奋”苍劲有力地题写在门口两边的白色墙壁上,异常醒目,坚信它曾激励着中华子孙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发奋奋斗。走进各个展览厅,听着导游有条不紊的详细讲解,霎时使我更加对历史的了解,历史的那一幕幕似乎在眼前重现了,仿佛那炮声,冲杀声在耳边回绕着。同时对那些在战争中立下了不朽荣功的先烈肃然起敬,佩服他们的勇敢,佩服他们为国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的辉煌战绩在中国史册上永垂不朽,何以让人忘?

归途的路上,随之浮想,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梦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学习、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已经证明,仅有把个人的梦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历史啊,让我们铭记。

《黄埔军校》观后感篇3

一直以来以为遥望不及的黄埔军校竟离我们这么近,个把小时的车程我们就来到了去黄埔军校的必经之地---鱼珠码头。

我们乘坐的客船发动了,江水传来一种微微的凉气,随手将被风吹到脸上的头发拨到后面,瞥见奔流不息的珠江水,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在我心中荡漾,这江水啊,不知流过了多少年月,见证过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浑浊的江水一如既往的流淌着,猛地头脑一片空白,这年头,我们对崇高已经开始淡薄了,可能是因为英雄的年代离我们太远了的缘故吧。

走进黄埔军校旧址,映入眼帘的是几排灰色整齐的南方地方特色的楼群,再走近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

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大字,我们一一参观了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来此参观的人很多,但是绝没有大街上的吵闹,反而静静的,脚步也放得特别得慢,老人们看得仔仔细细,回忆着相关的往事;中年人,看得明明白白,议论着那时的“时事”;年青人、小孩,走马观花,按动着手中的相机。也许每个人都在沉思,一个人只有拥有远大的理想才不至于迷失自己人生的方向,才不会彷徨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大门之外。积极的生活态度﹑坚毅不拔的品质都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民族有着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些都可以在黄埔精神中得到启示。

平淡而又神圣的黄埔军校结束了,而带给自己的震撼和感悟却刚刚开始,

我在沉思,任何一个文字组成的任何一个语句,在不同的时代应该会有不同的诠释吧!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过去的成绩和失败只是自己所走过的一段路的印证,想要自己的梦想延续下去,那就要继续走下去,即使到了自己走不动的那一天,想放弃的那一天,看看周遭,前进的人依然那么多,自己又为何不能坚持?

路,一直都在!理想还未实现,我们继续努力!

《黄埔军校》观后感篇4

回首上个周末的黄埔军校之游,还真让人回味无穷。

事情可记得从头说起

吃完午饭,便踏上预定好的路线,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最终到了军校的对岸---鱼珠码头,随后登上客轮,哈哈哈,好久没体验乘风破浪的感觉了,江面上的吹来一股凉爽的风,真是不亦悦乎。恍惚间,船已经到了军校码头了,船一靠岸,我一个箭步踏上码头,朝军校方向飞一般奔去。根据路上的路标我一步一步朝着军校方向前进,前进,前进进。不多时,就看见路上三三两两的人群,看来大家和我的目标一样。随后到了军校的客服中心,从漂亮的客服mm手中拿了一张免费的门票,时间正在倒计时,我立刻就会到达传说中的黄埔军校,这座以往与美国的西点,苏联的伏龙芝,英国的桑赫尔特齐名的军校以往是如此的辉煌,随着国民党的土崩瓦解,如今却沦为旅游圣地,真是感叹世事莫测呀。

不多时,穿过一座拱门,大概走了十几步的样貌,最终到了我仰慕已久的军校,正门赫然写着“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在大门口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开始进去里面逐步参观,先是军校的校史记录室,里面主要介绍黄埔军校的发展史,把孙文,蒋中正,周恩来,廖仲恺等人隆重细说了一番。再往前一点就是黄埔军校群英谱,里面纪实了黄埔的精英的事迹,里面摆设了很多黄埔学生用过的物品,比如什么陈明仁的笔砚,戴安澜的佩剑等等,里面的墙壁上细说了黄埔学生在抗日战争的赫赫显功,

想想这座昔日英雄辈出的军校,为国共双方培养了大批的军事将领,比如,林彪,胡宗南,张灵甫,陈明仁等等,结果却在内战中弄得同门师兄弟互相残杀,真是可悲。可是黄埔军校所培养的人才注定会在历史增添隆重的一笔。

《黄埔军校》观后感篇5

设在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当时苏联的帮忙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孙中山亲任校总理,蒋中正、廖仲恺分别校长、党代表。军校以培养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构成了以“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卫民、不怕牺牲”为核心的黄埔精神,锻就出一批新型的军事人才和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举行的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在之后的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将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88年,国务院公布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仔细参观了设在馆内的《黄埔军校史迹展》、《黄埔群英》等多个展室。在参观过程中,思绪万千,主要的感想有:

要革命,要内除军阀、外抗列强,就要锻就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在1924年6月16日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对全体师生演讲中说:中国革命13年,只得到一个空名,是完全失败了。原因就是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要用这个学校的学生作根本,为建立革命军做准备,学校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开办这所军校,独一无二的期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1936年,“抗日红军大学”成立,毛泽东同志在开学典礼上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的成功。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力量”。两位世纪伟人说得多好啊!实践证明,北伐战争的胜利,靠的是黄埔军校造就的军事人才为主导力量的革命军队;抗日战争的胜利,靠的是黄埔军校和“抗大”造就的军事人才为主导力量的抗日军队。这天,要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也要依靠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综观世界,每一个强国都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军队。

国共合作,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中坚力量。历史已经证明,第一次国共合作,赢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此刻,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肩负着伟大的历史职责。正如总书记在5月26日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所强调的:“国共两党肩负着历史职责,就应胸怀全民族长远发展,以远大的目光,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解决两岸关联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不断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作出贡献。”

《黄埔军校》观后感篇6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忙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用心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户外,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军校中国共产党的一批重要干部都曾在那里锻炼成长,如周恩来、叶剑英、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的纪律,构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黄埔军校师生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统一与富强,在中国现代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80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富强民主礼貌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这是一堂具有革命教育好处的党课,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还历历在目,他们的精神也将一向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会继续发扬黄埔精神,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将我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埔军校》观后感篇7

从小我就对军人有莫名的景仰,对于黄埔军校也早有耳闻,这天最终有机会好好的参观黄埔军校了。几经辗转,最终踏上了黄埔军校旧址这片神圣的土地。

黄埔军校的正门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宏伟,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只是写在一块木板上,门的周围只是简单的刷白了而已,上方写着经典的革命宣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黄埔军校被门口的大树庇护着。这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最好的学校,却仅有四五排房间,都没有一个小学大,还是重新翻新过的,由此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革命先烈们的艰苦生活。

由正门往里走在路的两旁有几间展览厅,里面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发展历史,以及一些杰出人物如徐向前,周恩来等的事迹,还有同一时期国际上有名的几所军校。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推荐。1924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这个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此刻的中山大学就是对应武校黄埔的文校。有评论说: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在如此短的时刻中,却那么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他们都是双方历史的主角。这群人就是黄埔军校师生。

看了展览厅里面的照片,实物展示和文字说,我了解到很多历史故事,虽然只是皮毛,可是已经让我感叹不已。二楼是一些恢复的房舍,办公室相当的简陋,仅有简单的桌椅,文具,没有一件剩余的摆设。学员的宿舍很拥挤,居然60个人挤在一间教室大小的房间里。解说牌上说,这个待遇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大部分学员是住在草棚里的。我没有想到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的生活待遇竟然如此艰苦。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黄埔军校依然培养出了很多的国家栋梁,十大元帅就有五个出自这所学校。相比其他国际上的军事名校,黄埔军校真是没法和他们站在同一个台阶上,但这只是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已,在培养人才方面,我想没有哪一个学校的成才率能够超过它了吧。

据说黄埔军校此刻已经迁往台湾了,可是那种全心全意为民众谋解放,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永远都扎根在这片热土上,就像孙中山的遗训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尽管我们此刻生活在和平年代,可是应当居安思危,不断发奋,不断拼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贡献自我的力量。

《黄埔军校》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观看防疫情观后感7篇

少年梦观后感7篇

全国消防直播观后感7篇

放火灾观后感7篇

《夺冠》观后感范文7篇

51节目观后感通用7篇

沉默的观后感7篇

观看辉煌中国观后感7篇

春节?会观后感7篇

《夺冠》观后感模板7篇

《黄埔军校》观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