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经常写读后感,帮助我们提升情感表达和文字表达的能力,文笔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爱心的绿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爱心的绿读后感篇1
在学校中优等生是教师的宠儿,是中下等生心中的榜样。教师喜欢优等生十分自然,因为他们学习认真,学习成绩好。但他们即使天生是块“美玉”,也同样需要教育者的精雕细琢才能成器。在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第四部分中,我读到了自己忽视的一个问题——优等生的培养。我总感觉老师在后进生身上花的时间太多了,有时真的不划算。如果我们把补差时间花在培优上,可能取得的效果会更好。一方面给后进生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却给优等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但对于优等生的培养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优等生长期处于班级的顶峰,长期听惯了老师的表扬,各方面的能力也强,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在与其他优等生的竞争中,也容易产生狭隘情绪或嫉妒心理,这些对他们健康成长很不利。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对优等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优等生自尊心特别强,各方面能力也强,教师对他讲的道理,他也懂。因此,他们不容易接受外界的忠告和批评,排他性和自我管理的愿望强烈。有时,干涉越多,说教越甚,他们的逆反心理就越强。所以,最好是让他们“自我内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自己感觉到改正缺点的必要,以此产生自觉自愿地弃旧图新的动力。找优等生谈话,不断给优等生暗示,挖掘优等生内在潜力,调动优等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我新接手的这个班级,有一名优等生——李某,不好管理,虽然是女生,但性格像男生,早在一年级我和班主任老师谈话了解到,这个学生的能力特别强,如果用好了,她肯定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但如果没有正确发挥她的作用,那她反倒会成为班级的消极分子。在开学的第二天,我就找她谈心,把老师对她的一些夸奖转达给她,同时也向她暗示,我希望她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做老师的小帮手,配合老师英语科目的管理,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任务,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也很负责地完成任务。但我深知,她随时都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我得经常找她谈谈。
我认为对于优等生,老师应该做到几下几个字:“放”,这个“放”不是放纵,而是放手,他们对于课本知识往往不需要老师多加讲解,就能快速接受,这样他们就有充分的空间与时间和足够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各方面水平都非常有帮助。“引”,这个“引”是引导,老师要利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对优等生进行正确引导,如如何与科任老师相处,如何与其他优等生相处,如何在班级中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发挥自己学习成绩优秀的优势帮助后进生等等。在临近毕业的时间,我感觉优等生的思想比较浮躁的,这时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免走上不正确的道路。
爱心的绿读后感篇2
放寒假前,学校为每一位教职工发放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在假期里,最初是出于完成阅读任务的心态打开这本书,而当打开扉页看到一幅温馨、恬静而又充满的童趣照片时,儿时对教育的向往和憧憬霎时浮现眼前;阅读完目录、序言和引言后,我内心深处对教育最纯真的爱,被带有墨香的文字轻轻唤醒;于是,接下来的每个篇章都牵引着用心阅读,每个感人的故事、每张童真的笑脸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也使我情不自禁的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但是,相比之下,我的思考好似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这本书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而是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
我感动于李老师的教育情怀,那份对教育的用心、坚持和智慧,每天煮鸡蛋给汪斌吃,为学生举办14岁生日篝火晚会,步行30多里上路去帮助伍健,用书信安慰高考落榜的宁玮等等,一个教师,能够做到这些真的很不容易。
我更感动李老师不仅用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关注“后进生”的转化,用心灵赢得心灵,还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进行了思考。无论是后进生、还是优秀学生,李老师做到了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升。
而最能打动我的,是万同的故事。在阅读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教育手记时,我不断地被感动,也不断地在想,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有耐心来对待这样的学生吗?我会容忍他太多的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吗?这么一问,我羞愧无比!说真的,像李镇西老师这样,能够长期地对待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我几乎做不到!我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然后放弃。
同时,我也感动于李老师和学生们之间那份纯纯的、深深的情谊,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搁置,反而像经年陈酿的酒,愈发的醇香。他们之间相互牵绊,没有客套功利,没有刻意经常寒暄,而是用一种美丽的方式放在心底。
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在爱的背后,有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也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但是,这种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所以,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很是触动我的心灵,李老师怀揣份信念,并将这颗富有生命力的种子悄悄的种在了学生们的心里。他不仅仅让学生在校内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温暖,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也让“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份爱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们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的绿读后感篇3
想必大家已读过这本书,但对于我而言这是第一次阅读他的书籍。说起读教育专著,说实在的对于我从教15个年头,还真是头一次这么认真仔细的阅读完一篇以手记形式的教育著作。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事迹震撼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尤其像我这样有着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的教师,他的教育行为及教育观都深深刺痛我心灵深处。让我反观十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历程里,是否有像他那样衷爱着孩子的一颗心。在他眼里一位好老师的基本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更应该是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然而,我边读变思索着,并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让我从李老师诸多和学生感情故事中吸取精华,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
读过李镇西老师手记一“爱心与童心”随想后,其实,我们就必须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爱学生,就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之前的教育教学中我也这样尝试过,确实效果是很好,但是与学生做朋友这个“度”要把握好,这是我在与学生一向所坚持的地方。就这个“度”而言,我在刚参加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就有老教师对我说过,“小学生对新来的老师很是陌生,你可在他们面前先树立威信,和他们交流时要把握好这个尺度”。这样一来不是走进学生,而是疏远学生,就谈不上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还有,学生平时愿意亲近我或主动与我交流的学生我都能像朋友一样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但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而言,面对的只是一周3—4节体育课,跟他们交流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在我们眼里与学生眼里,我不并不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因此没能像班主任老师做到像学生父母那样关怀与关爱。看完李镇西老师与学生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之后,我想那些都是我们的误区。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怠慢,哪怕是学生队伍不整齐,我都认为这是不好的表现,总拿小学生和军人那种飒爽英姿队列相提并论。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一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 “小大人”,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
然而在我心里的期盼是这样,可事实上学生不能全都成为完美类型,我也知道这样的想法绝对是错误的。怎样才能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与学生走近呢?作为像我们这些不是教语文、数学、英语的杂科老师来说,这也是困惑了那么多年,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其实我也想过多种办法来改变我与学生相处的方式方法,但因为总以我不是他们的班主任为由没有能很好的执行我给他们订的约定。我并不知道学生他们是怎么看待我的,前提是我与他们交流的甚少,其中一些细微的事情我观察不到,可能我所做的还不够,其首先就是要改掉我心中根生地固这种想法(想象中的“小大人”),有些事情不是只有班主任老师才能做得来,正如李镇西老师做的那样,以朋友的身份、导师的身份等,去关怀与关爱学生,用一颗童心去与他们交流。我想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不难了,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不只是班主任的专利,如果我们科任老师也同样做到的话,学生会是很幸福很快乐的,我的课堂是很活跃的,想必自然我的教学也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就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实践,我会去收获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硕果,并分享在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爱心的绿读后感篇4
我读过一部伟大的爱的经典,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人成长中一部“必读书”。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爱”的力量无穷的。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他经过他的父亲、母亲、老师的爱的教育后,改掉了那些坏毛病,学会了去“爱”!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到友谊的力量。安利柯有一位朋友叫克莱蒂,他家是卖柴禾的,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母亲还得了重病。安利柯从认识克莱蒂的那天起就一直在帮助克莱蒂,克莱蒂感激不尽。为了报答安利柯他便拿出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点钱,虽然这些钱不能买很多东西,可这表达了克莱蒂对安利柯的感谢!安利柯收到东西后非常开心,两行热泪从他的脸颊流过。看到这里,我也被深深的打动,这让我懂得了付出终有回报的道理。
安利柯是我心中的榜样,他把家人和朋友给他的爱,传递给身边的人。在我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人都在爱我,以后我会向安利柯学习,把爱传达给更多的人。
读了这本书,让我接受了一次真正爱的教育,也明白了爱的真谛——接受爱,传递爱!就像一首歌唱的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心的绿读后感篇5
当被迫去书店看李镇西老师的这本《爱心与教育》之时,我已经大概断定了,这本书肯定是在讲写无聊的什么教师奉献啊,什么牺牲自己造就孩子的情节。爱心一词,在我们眼中,不过是一种对学生的奉献而已。人们总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嘛。当无奈之时,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作为教师,谁不想帮助那些不管是学习上或者是生活上有困难的孩子呢,谁不想过要在课堂上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呢,谁不想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呢,让孩子们喜欢自己呢。但我们好像都是浅尝辄止了吧。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使我深深震撼了。这些话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为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便是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老师而已。坚持着自己的坚持,他的简简单单,坚持过后的现在,被我们看起来却是那么的伟大,而我们却只能用这么苍白无力的词语“伟大”来形容他,够吗。不言而喻。
一本书下来,我的内心波澜起伏着,却又有一种欲言又止,难以言状的感受。说什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伟大的职业,这些官方的话语,在这些活生生的付诸行动的李老师面前都无法直面。我们被打动的就是他的心思在孩子身上,是百分之百的投入,他将这看做是自己的事,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似的。他关注的不只是孩子的学习,也有孩子的生活,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的爱,是渗透在生活的各各角落里的。就像阳光,洒在了万物的身上,滋润着每一个活生生的细胞,它们跳跃、欢腾。
看到这样的故事,我没有再去将自己与李老师对比什么,而折服之后,更多的是反思。思考我是不是应该将全部的自己都投入到我的工作中,牺牲自己的生活,家庭等等。是啊,瞬时间,我又在反问自己,难道必须是两个争锋相对的极端吗?为什么不可以有一个权衡,在某一情境中,有一个取舍呢?可以,顾全大局、以智教学,在此刻可以描绘出我的内心所感。
爱心的绿读后感篇6
一个人或者动物,只要有了爱的力量就会一直向前,不畏困难,寻找自己的爱。小企鹅塔明诺就是这样。它听说公主娜努玛被“大脚兽”抓走的时候,他感受到了爱。在许多朋友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娜努玛,也找到了爱,懂得了爱的真正意义。
塔明诺有这坚强、勇敢的精神。他从一开始就勇敢地一直向前,遇到困难毫不退缩,用坚强化解困难。他从南极开始,横跨太平洋,乘着“海鸥双层飞机”,飞越大西洋,骑上章鱼到意大利,最后乘飞机到了那个存在“爱”的`地方——巴伐利亚。在这一旅程中,他靠着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鼓励自己一定不能退缩,以为我还没有找到娜努玛,找到爱,我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我只有找到爱,才能回家,加油!
塔明诺还有这机智、聪明的特点。他机智地从海象魔爪下逃出来时,我就觉得它很聪明。还有一个地方也能看出它很机智,那就是和“胡贝托尼”的“大脚兽”斗法的时候。塔明诺将钱投出去,老板就过去捡钱,它就趁机逃走了。
塔明诺不怕苦、正直的精神感动了好多朋友,这些朋友都来帮助塔明诺找到了企鹅公主。他们是座头鲸、海鸥、骆驼……,还有一台留声机和一滴眼泪。当大家都在一起的时候,这滴眼泪变成了快乐的眼泪,这便意味着快乐的到来。
塔明诺经过无数的危险,找到了公主,也找到了真实的爱,解开了这个谜。这让我明白了,弱者只要有了真实的感情,他的内心就会变得很强大,变得可以战胜一切。
爱心的绿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爱心手语教案5篇
★ 爱心活动方案8篇
★ 爱心心得体会5篇
★ 献爱心讲话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