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中的人性和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反思,读后感是我们与作者之间的一种对话,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魅力,以下是文笔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批判力批判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批判力批判读后感篇1
人类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人的知识是怎么得来的,一直是哲学家人讨论的主题。文艺复兴以来的的哲学家大致有2派的观点。一派是认为只有依靠人的自身所具有的认识能力就可以认识这个世界,考察内心就可以获得知识,笛卡尔,卢梭就是这类唯理性派的代表。但是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哲学家认为知识来自于观察来自与经验,我们所获得的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经验的累积。
这两种说法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唯理性派认为经验是不可靠的比如凭经验认为斜插在水中的铅笔是弯曲的但实际上不是。唯经验派认为喂理性派是闭门造车,所的的结论是无本之木不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这个争论被康德解决了,康德认为人要凭借着自身的认识能力来分析观察得到的材料才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
本文的绝大部分的结论都是从康德的巨著《纯粹的理性批判》得来。
首先要提出个概念,康德认为物自体是引发我们感觉的基础,是一种已经存在但是不为我们所能探求的概念“作为我们感觉对象而存在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是知道他们的现象,也就是它们作用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产生的表现”(《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不能超越经验。
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3种:感性,知性和理性。
康德认为感性能力得到直观感性知识。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整理经验使它成为数学知识。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感性直观有两种形式,就是时间和空间。这2个概念先天就有的不能通过外部的经验的来的经验概念。“因为为了使某些感觉与在我之外的某些东西(也就是与我所在空间的另一空间的某些东西)发生的关系,以及同样为着能把那些感觉表象为互相在外,互相靠近,从而不只是彼此不同的地方“这样就一定要一空间观念为前提的所以空间不能从外部的关系里根据经验获得啊,正相反,这外部的经验只有通过我们所设想的空间观念才能成立。物自体只能给我们个原始感觉,而这个感觉只有感觉之外的某个东西结合才能形成经验。时间也不是从任何经验所的来的经验概念,因为要是时间不是作为前提先天的成为同时或者继续的基础,那么同时和继续也不会进入我们的知觉。只有在时间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表象许多东西在同一时间存在(同时的或不同时的(继续的))所以经验要有时空观念为前提才能存在。
康德认为时间因素和经验的结合诞生了代数,空间因素和经验的结合诞生了几何。拿代数来说,比如1+1=2这个代数知识,先是有个1,然后在加了个1(时间上继续加1)结果和2等价了。这个时间上的增加加的结果才是代数存在的基础。同样的比如几何知识上的空间的2点直线的距离最短必须有空间的量度所以我们有了空间在个概念的前提下才可以成立。因为时空这个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数学知识也有普遍性和自然性。
康德认为知识的一切作用归于判断,因此知性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判断能力,又因此,知性是一种思维能力。
康德认为,在知性中,并不是一般概念而是不含任何经验的纯粹概念才是思维的根据。他称这种纯粹概念为范畴。这些范畴分为四大类,每类包含3个范畴:量(统一性,多样性,全体性)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系(个性,偶性,原因及结果及交互性—既主动于被动之间的关系)样式(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性与不存在性,偶然性与必然性这3对)这些范畴都是纯概念与经验无关的是先天性的“与感觉无关”人可以通过这些范畴来解释自然,给自然立法。所以说康德认为人类发现的自然规律不一定就是客观规律,可能是有偏差的。这也可以用人类在科学上的不断进步新的概念不断的修正代替旧的概念来佐证。“法则不是理智从自然界的来的,而是理智给自然界规定的。”(《来形而上学导论》)悟性实际上是自然的立法者我们所了解的知识一种现象,对于本质是什么,我们一无所知,不可能知道物自体。
理性是什么康德首先说“我们的一切的知识然后进达知性,最后终止于理性”理性是一种想超越现实世界去把握彼岸世界,与我们现实的客观的表象的此岸世界相对的,这是个绝对的无条件的概念,世界及自身的欲望。可是我们是不能认识和把握它的,在这方面探索就是形而上学。我们日常的常犯两种错误,一种是把一种属于现象的东西加上物自体才有的属性使之符合物自体。比如很多国家都认为宣称自己的制度是最理想的,这就是一种绝对化的说法,事实上也是主观的不是能被检验的。
另一种常犯的错误就是直接去追寻彼岸世界想去探索物自体,这就是形而上学,比如探求灵魂,世界的本质和上帝。灵魂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统一体,本质的世界是自然物质世界的最高统一体,而上帝是一切之中的最高统一体,是最高的物体和理念,是存在之物的最高范本。这三者都是我们所不能考察的,因为前面说过了要考察现象就要用到知性,而知性只能考察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畴里的事物,但是灵魂,这种精神现象的最高统一体则不能被考察到。所以所以康德就说过不能否认上帝的存在但是也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些彼岸世界的事物是我们不能探求的。
强行的探求世界的本质的话就会引发二律背反,也就是说一种事物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也是成立的。
比如下面的四个经典的相对的二律背反。
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单纯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单纯可分割的部分组成。
正题:世界存在着绝对的自由。反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受因果必然的制约没有自由。
正题: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绝对的必然的存在。反题: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必然的存在。
这四个背反都是可以被相互驳倒的。比如如果说时间是无限的那么在此刻以前肯定有个无限的过去,但是如果过去是无限的,那怎么会有现在的时刻呢。因为不可能经历无限个过去到达现在啊。如果说时间是有限的,那么时间就有个开端啊,那么时间是怎么产生的?开端以前是什么?这也是无法回答的,时间也是不可以无中生有啊。所以康德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纯粹的理性的所有一切辨证之尝试的结果不仅证实了我们在先验论中所证明的,即我们所有自以为是以为能够引导我们超越可能的经验世界之一切的结论,都是欺人的而没有根据的而且进一步告知了我们人类的理性具有超越这类界限的自然倾向”。
批判力批判读后感篇2
初中水平读《纯粹理性批判》,难啊。读的这么费劲当然要拿出来臭显摆一下下。
读的是邓晓芒版的。
主要是康德自己造的概念太多,不过没边沁得多。难不成先被概念?以下说的不对的请大家随意虐。
“先验”理解了就好。先验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停的先于经验的动悟或者至少是同时,不知道动悟这个词用的对不对?看到老有人说“先验”,其实是比较唯心的。尤其是时间和空间的先验还有因果论。先验是哪来的?先天的,差不多就是天生的意思。就是说每个人先天就有的。还是有点玄玄的,怪不得有人把哲学叫玄学。
它的认识论麻烦。就是“统觉”——人的杂多意识的统一的认识论。
说的从“经验”开始,我老觉得翻译的不应该是“经验”。不停说超出经验就无真理,可是它的目的就是超出经验,就是最后的本体论——自由客体。
最让我觉得好的就是时间空间的先验,这爱因斯坦的狭义论的时间空间统一的意思差不多。
先验加经验就是康德认定的所谓真理。超出经验就会造成二律背反,比如论宇宙的限度,既可以推出它是有限的又可以推出它是无限的。如果人类还没去过月球或看过月球的话,我就可以推出月球有人居住又可以推出月球没人居住,二者谁都无法辫倒谁。
我觉的康德是个怀疑论者,尤其是对上帝的存在,最后只好还是休谟的利益即:有的话,信了我就上天堂喽。没有的话,信了也没啥坏处。其实是赌一把的感觉。所以一直说把道德和幸福挂钩绩效——迷信点的说法就是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还有实用点的说法就是信上帝可以维系人的道德,这个说法好多人说过,不知是否是康德最早提出的。
还有围绕因果,论范畴等的系统的统一,西方的所谓体系,就是不管啥理论都要求要一统多,比如要求对世界的万事万物要求有一个绝对的解释,那就是上帝呗。
不能再讲了,再讲就要露出马脚了。
前面300页读的我头大,差点放弃。后面越来越轻松,还想读第2遍吧,再过几年在读第二遍。读的模模糊糊的。
我建议想读《纯粹理性批判》,最好先把前300页读2遍,再读后面的。
批判力批判读后感篇3
1883年,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停止思考了。马克思生前的挚友、学生以及亲属都来到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将他与其夫人合葬在一起,为他举行了简朴而又庄严的葬礼。在葬礼上,恩格斯以极其悲痛与无比崇敬的心情发表了这篇演说。
作为马克思生前的挚友,可以说,恩格斯是最了解马克思的一个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别人难以体会的,也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在这篇演讲中,恩格斯并没有直接陈述悲痛的字眼,而是用平常的话语来打动听众,让人信服,他所作出的一切评价都是真实客观的。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人民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恩格斯把他的贡献与达尔文对于有机物的发展规律相比较,说明了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巨大的。恩格斯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一生的两大发展,除此以外,他还对科学领域的极其关心。马克思的贡献是伟大的,同时恩格斯也对马克思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肯定,形象而生动地表述了马克思生前的为人,“他或许有很多敌人,可不见得有一个私敌”,让听众了解到马克思是一个胸怀广大的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
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对于另一位大师逝世的悲痛。明确、严谨、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富有情感的语言,中肯理性的评述,构成了这经典悼词。
批判力批判读后感篇4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明白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明白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忙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明白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样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供给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可是人们能够进行不一样的想象。例如我们能够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能够进行不一样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可是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所以,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仅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理解这一观点该怎样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样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样明白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经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当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可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本事,能超越因果,有本事为自我的行为负责。
批判力批判读后感篇5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对哲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康德著作的汉译,有多个版本。目前社会上流通的版本,以韦卓民先生的汉译本较多,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校订版。同时,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汉译本和邓晓艺先生的汉译本,常见于书店内,除连接词有些不一样外,整体资料是一致相同的,能够理解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资料。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思考与观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能够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确定如何可能”的问题,经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论的纯粹推论进行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定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费心费力,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那康德式的语句十分拗口,其涵义要连贯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与思路。由于是作为一本在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作为爱好哲学的研学人,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阅读、去理解,反复又反复的思考,花去的时间比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多至三倍。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一条思维主线,就是经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本事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由此可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质,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可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式导论。
康德所谓形而上学的道德哲学,是指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经验,而将此种纯粹认为是先天已阐明的一种道德原则。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的道德原则,所提出的道德法则具有了绝对必然性。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并且把这种行为本身看作是客观必然的,与其他目的没有关系。如果随着这种道德法则的普遍性,那么,这种法则就具有客观实效性了。
可是,康德又认为:“绝对命令仅有一项,即是仅依据你能同时医院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则的那项准则而行动。”故此,那里又提出了一个自由的概念,这也是绝对命令可能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仅有当个人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时,超脱了感性的束缚,用自由的概念来指导行为,即服从自已的原则,那么这种道德规律就具有必须的普遍性。
所以,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建立在毫无道理的假设之上,充满着矛盾,这种先验性哲学可是是一种虚幻的认识。
批判力批判读后感篇6
看过不少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每一次阅后都像火炬燃起心中的干柴,周身充满了无可比拟的热量。
今天,我又看了一本比前二本更完整,更充实,更能反映了马克思的著作,这部书好像一组反映伟大导师的照片,我看见,一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二十多年前,萧灼基教授送我一部佳作《恩格斯传》。那时他对我说,撰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记,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定下的心愿,那时只是完成了一半,还要继续写另一半,就是马克思的生平传记。今天,他终于如愿以偿,《马克思传》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对他五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语)的执著精神深感敬佩。
看到这部书,触景生情。我想起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在北师大图书馆工作了二十年,也读了很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摘录了大量资料,积累了许多有关马克思的生活和工作图片,当时我也有过编写马克思传的念头。后来,读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书,我记住了他的一句话:“写马克思这样的人必须承担重大的责任。”我想,这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自知能力不够,难于承担这个责任,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也正是我要向萧教授好好学习的方面。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萧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在这个时候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马克思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今年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这是中国历史上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最成功的改革。这次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出版,对我们学习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经济危机的征兆频繁出现,并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这一事实,宣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破产。与此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据《环球时报》2008年11月12日的报道,2008年《资本论》在德国柏林的销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曾经有人瞧不起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认为《资本论》所作的分析已经过时、甚至认为改革必须摆脱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阻挠彻底改革的“绳索”。而现在,西方人都重新研究《资本论》,难道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可以不要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了吗?
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与众不同,它的特色鲜明:第一,它是一部革命传记。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该书共有13章,按革命实践的先后顺序排列,根据实践的发展,阐述革命理论。第二,在革命理论中突出经济理论。该书的第八章、第九章用10万字的篇幅介绍《资本论》的三部手稿和《资本论》第1—4卷的基本内容。第三,用通俗的形式介绍深奥的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初学的读者往往感到不易理解,而萧教授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独特的叙述方式,使复杂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
批判力批判读后感篇7
?马克思传》详细地记录了马克思的一生,从他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开始到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在深爱的妻子和大女儿的先后离世后,终于安详地与世长辞,在坚守了无数岁月年华的书桌前离开了我们。
?马克思传》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记录,只有真正了解他当时的处境,你才能当时真正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伟大的革命英雄精神,你会用你的同理心理解一个永远被驱逐的革命家坚守的心;只有真正了解马克思生活的点点滴滴,你才能体会到燕妮与马克思之间爱情的纯洁与坚定——父亲是枢密顾问官的燕妮完全可以嫁给一个上层社会人士,过上富裕而安定的生活,而她却蔑视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嫁给了一个市民阶层子弟。多少年的贫困,多少次驱逐出境都没能使这位伟大的女性感到绝望。所以我知道马克思的伟大绝不仅仅是依靠自己,也绝不仅仅只有他自己如此伟大,他身边的人无论是恩格斯还是燕妮,他们都是伟大的,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每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人都是伟大的。而如果我没有读过《马克思传》,我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到这些。
马克思在学术上的成就,当然是伟大的,但这本《马克思传》真正吸引我的是马克思更加伟大的奉献精神——假使他从未取得过学术上的成就,仅凭他无私的人格,他也绝对值得被我们称赞和讴歌。我对于马克思印象最深刻的,同时也是我选择马克思的原因,就是我在高中语文和政治课本上,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最后一段文字,“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一段文字读来,仍让我感到热血沸腾,这还仅仅是他在中学毕业时的想法,当然,后来马克思所做的一切,证明了他伟大的誓言。
批判力批判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野天鹅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