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所经历的事物或情况的独特见解和理解,通过写心得体会,我学会了坚持不懈,追求卓越,文笔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留学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留学心得体会篇1
20xx年9月,我参加了学校的留学项目,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学习,有很多收获体会。
学习氛围。到美国以后,不知道是不是语言不通的原因,总觉得自己需要多花时间学习,在美国的这一年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里最辛苦的一年,其实每个学期的课程比在国内少了将近一半,可是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确实比在国内多,特别是第二个学期。还有一点感触很深,就是美国学生的悠闲,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特别是进入夏季,在学校的草地上,基本上随处可以看见拿着书本晒着太阳的美国学生,悠闲但不散漫,总觉得这种情形在国内是看不到的。
学习难度。说实话,去美国之前,一直以为美国的课程会很轻松,结果恰恰相反。以前以为美国没有考试,结果每门课最少都有两次以上考试;以前以为美国的课程没有作业,结果作业非常多,让我有种回到高中的错觉。也许是因为以前有这些错误的认识,所以反而对这些事情有了更深的感触。说实话,虽然在美国学习生活比在财大要累,但是却觉得更加充实,或者说更有满足感。
关于美国的老师。不知道该怎么说,有点失望,老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其实后来仔细想想,似乎从来没有人说过美国的老师一定比中国的老师好,后来自己再想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看法的时候,突然明白一件事情:学习的关键不在老师,在自己。
也许我们往往需要经历了才能长大,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到美国这几个月,感触多的同时也想了很多,也许很乱,不过却是最真实的感触。我到美国校园的第一天,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应该要学习的地方,我不知道是不是国内的高中应试教育太过严苛,到了大学的第一天就想着放松,然后这一放似乎就有点收不回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但是这确实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其次,说句实话,我比较喜欢美国的考试方式,虽然平时会累一些,但是起码期末考试的时候相对没有这么累,而且我觉得平常有一些考试的压力,也许会学得更好。其实,关于这个想法,来自于学习美国联邦税法的时候,每次快要单元测试的时候就在想,这要是在国内多好,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我更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因为我不用每到期末就开始紧张,可能因为我自己比较懒惰,平常多考试,不会让我觉得学得很厌烦,或者说让我学起来比较有动力。
再者,我觉得美国老师上课好像更注重实用性,他们对理论的讲解相对偏少,可能因为我在国内和在美国都学了税法,对这门课的感受是最深的,在美国的教科书上是看不到税法条款的,当然不排除是因为美国的税收条款太过于复杂的原因,但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解的`内容确实更多的是围绕怎么样进行纳税申报,同时,基本上比较重要的内容都会在星期五也就是在机房上课的时候,带着我们实际进行一遍操作。
说到实用性,有一件事情一定要说。就如我在内容中讲到的一样,在商业法律环境这门课上,老师曾经让我们去法院听一次审理,说起来不好意思,就为了这个我们一群人跑当地法院跑了3次,第一次还跑错地方,还有一次在那里傻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现在想想,我想说这是一笔财富,也许数额不大,但是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在那样一个陌生且语言不通的国家,完成这样一件事情,其实是意见相当有满足感的事情。这是一种经历,最少它让我知道,很多事情远比想象中不一样。
最后我想说,美国9个月的学习生活让我明白了两件事情:第一,我真的非常讨厌期末考试,因为比起这种一次定生死的考试方式,我更希望能将平常的努力体现出来,在我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一共选修了4门课,4门课中有3门课,即使不参加最后的考试我都可以通过这门课,这个结果让我在收拾行李准备回国的时候能够放松心态,轻松面对,如果说一定要对学习的课程有什么意见,我的意见很简单,那就是加大平常成绩占的比例,减轻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毕竟学习不是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事情;第二点,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上的所有课程的老师,没有喜欢让学生自己上台做报告的,基本上都属于比较喜欢考试的。听一起上课的同学说,有很多课程老师很喜欢让学生自己作报告,这些报告有点类似于我商业预测课上老师喊交的那份报告,根据课上所学的内容,选择某一个主题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据说在一门需要介绍食品的课程上,美国学生还买了一个很大的披萨去。其实,提出这个来说,是我觉得在国内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的东西太少,或者说老师太过于信任我们,总是要求我们去看,但是不要求我们把看了的结果写下来或者表达出来,而这样放纵我们的后果就是到最后看的人太少,根本达不到老师希望的效果。
九个月的时间不长不短,却让我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学习可以很轻松,但是这种轻松是有代价的。轻松的背后是付出更多的努力。
留学心得体会篇2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泰国留学感受泰国饮食习惯。泰国的饮食以稻米、蔬菜为主。在泰国,可以吃到其它国家的许多美味佳肴。 数不清的各式饭店按各种亚洲烹饪方式提供饭食。中餐馆在泰国随处可见,不要担心吃不上家乡饭。
泰国的饮食也按地区有所不同。北部的人们以糯米饭及各种辣酱为主食,汤类主要有夯勒汤(一种缅甸式菜汤),特色菜有米粉拌猪肉、香肠、炸猪皮和各种青菜等。由于当地养猪较多且肉价便宜,故而当地人十分喜爱食猪肉。
互联网留学360介绍,大部分居住在中部的人们的口味都趋于甘香而稍带甜味,食物烹调方式较为复杂,讲究色香味,常在卖相上大花心思。如一道从椰汁辣酱演变而来的“下船辣酱”,也要用羊齿草等材料来装扮得色香诱人。
与北部地区一样,东北部人们也是以糯米饭为主食,配以凉拌鸡猪牛肉末或凉拌猪血、凉拌木瓜丝、腌鱼等。除此之外,鸡猪牛等动物肉也普遍受欢迎。至于海鲜则很少食用。
南部饮食以辣闻名,其中鱼肚汤、黄酸汤是南部最有名的'汤。当地人喜欢用杂鱼酱拌饭并配以若干新鲜蔬菜,并美其名曰杂烩饭。南部海鲜品种繁多,是当地人餐桌上的主角。秀丽帕氏豆是该地区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豆子切片用来炒肉或者煮汤,此外还可以拿来炖椰浆及各种蔬菜,或就壳烘烧至软熟,然后去壳蘸着辣酱食用。
留学心得体会篇3
今年暑假,我游览了香港。香港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港口,而且还是一个旅游胜地。
到香港的第一天,我们去了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首先,我们去坐观光缆车,缆车在半空中来回穿梭,就像一个个美丽的大摇篮。坐在缆车上,很安静,只有“呼呼”的海风与我们作伴,海风吹到脸上真舒服,也把妈妈的裙子吹得轻轻飘动,只见妈妈双手紧紧的握住缆车的扶手,瞧,妈妈真胆小!
然后,我们去了海洋馆,那有各种各样的鱼,有可爱的海龟、有漂亮的水母,有活泼的小虾,还有珊瑚、贝壳和海星……它们形态各异、颜色不一,衬托着整个海底世界,多么漂亮啊!参观完以后,我还去跳蹦蹦床和玩游乐场了。最后我们还去看了精彩的海狮表演,海狮既会跳舞、又会做俯卧撑、还会吹泡泡呢。可有趣了。
晚上,我们还坐缆车去了太平山顶看夜景,香港的夜晚像灯的海洋。漂亮极了!
第二天,阳光明媚,我们接着去浅水湾沙难,我看到了大海,海水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湛蓝湛蓝的。我玩了沙子,沙子细细的,软软的,我光着脚丫在沙滩上走出了好多好多的小脚印,“哗哗,哗哗”海浪来了,海水一冲,脚印消失了。海水还冲到了我的嘴巴,咸咸的,冰冰的。沙滩真好玩。
时间很快过去了,我们结束了两天的游览,香港的`美景却深深的印在我脑海里。香港真是个好地方!
留学心得体会篇4
学员背景
z同学
本科背景
厦门大学会计
gpa:87语言:7.0gmat:680
录取学校(2024年秋季入学)
香港大学会计学硕士
申请时间:2024.09.24
录取时间:2024.12.02香港中文大学 会计学硕士申请时间:2024.09.24
录取时间:2024.11.25
我自己的案例其实并不典型,硬实力普通,软实力普通,申请结果也不算很圆满。但若跳出申请季、甚至跳出整个求学生涯来纵观我们的人生,不管是保研考研留学,还是求职考公,都不过是小小的分岔路,指向殊途同归的人生。“尘埃落定”永远是进行时,“从迷茫到不迷茫”这一历程反反复复,构成你我螺旋式上升的成长路线。留学不是目的,同样的,我要把目光拓宽到offer之外的空间,去思索申请季的“真正目的”。
一、gpa占据绝对地位
我选择留学的心理是简单粗暴且不留后路的。我喜欢满是自由青春气息的校园,不想太早的全方位接触职场,所以就选择继续读书;保研腥风血雨,我不想把前三年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我也没那个实力;考研不确定性太大,继高考之后我也很排斥这种全国性的考试,因此尽管自己应试能力还不错,但依旧放弃。那就只有留学了。父母支持、留学费用可负担,我本人也很向往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因此从大二开始,我就开始为留学铺路,之后也没想过所谓的“两手准备”,那需要多一倍的精力且有违初衷。
从决定留学开始,我就尽最大努力把每门课考到自己能达到的最高分,gpa是申请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没有之一。我会在期中、期末考试的前三四周开始安排复习进度,并要求自己完成每日任务,不能有拖延。有的人适合考前突击,有的人适合持久战,我正是后者,我对知识的理解是由浅入深的,这一过程是需要时间量的投入的。
复盘我的复习方法,基本上是“看课本课件(反复until看懂)—做例题—重复练习错题”。其中在课本和课件的反复阅读中,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列出一个课程大纲(或者叫思维导图),对其不断细化,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同时,我会将这个大纲从纸上转移到脑子里,最终这门课在我脑海里就会变成一棵脉络清晰的树,这对我在考试过程中保持头脑清晰、举一反三非常有用。除此之外,“不懂就问”也是我每次复习秉承的原则。复习过程中一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会请教室友,或者微信上问擅长这些课的人,做完的题如果没有答案就和室友讨论出答案,考试如果有简答题的话就会和室友在考前互相提问。大学之前我其实并不喜欢问问题,但大学里好像脸皮变厚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好的转变,我竟然觉得讨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所以,不管做什么事,切忌闭门造车。
以上是我的个人经验,仅供参考。不同人所适合的学习方式不尽相同,需要不断摸索。一旦摸索出来,则终身受用。
二、语言与实习:从误解到理解
一开始我是没有把握好语言成绩与实习的优先级关系的。大二有段时间为实习焦虑到泪流满面,觉得自己留学无望,一份好实习都拿不出手,因此临近假期的时候不仅自己焦虑,弄得家长也很焦虑。大三的时候我还在二者之间犹豫,在普华offer和考g之间难以取舍。我咨询了指南者对接我的老师,老师的建议是考g,因为我此前的实习经历不算贫乏,而且我的标化成绩也不算差,不需要十分亮眼的实习来弥补不足。因此把心思放在gmat上,早早的考出心仪的成绩,能为后期申请减轻很多负担。我也就释怀了。
以申请为目的来看,实习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如果没有gpa和语言成绩这个“锦”,实习这个“花”就显得突兀没有依托。再者,就算没有普华这段经历,我的文书内容也能非常翔实,但如果迟迟考不出gmat,我的申请进程很有可能受阻。因此正如指南者老师所言,如果实习有可能耽误你取得语言成绩,那就果断放弃实习,把更多精力放在标化内容上。
我在大二就把雅思学得差不多了,但迫于疫情我的考试被取消了四五次,直到大三才能考上,好在一次就过,没必要继续刷分。我的听、读、写能力还算可以,没有特别吃力的时候,差就差在口语,但无奈口语需要日积月累,短时间的练习远远不够,即使我在两个月内频繁练习,甚至每周和一个澳洲小姐姐视频对话,都改变不了口语差事实(只有6)。英语口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它不止是考试得分点,更是面试得分点,不管是目标学校的面试,还是求职时的面试,流利的口语都至关重要。因此我建议有留学意向的同学早早就将口语融入自己的生活,在脑海中自动生成英文的思维方式,做到脱口而出,而不是先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再生硬的说出来。如果有的同学迟迟考不过六级,可以去学学雅思,学完之后六级手到擒来。
大部分商科同学(包括我在内)都会选择考g,gmat/gre的有效期有5年,我还是同样的建议:早考早享福。g的难度要高于雅思托福,在大三暑假我放弃了线下的普华offer,找了个相对轻松的线上实习,以便我有足够的精力来准备gmat,最后也是只考一次就拿到还算可以的分数,没有必要继续刷分。俗话说道“不考g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考过g的人会得到升华,会变得坚韧,会越挫越勇。
再来谈谈实习。每个人最初找实习的时候都是无头苍蝇,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bigname公司不要自己,二是要自己的公司籍籍无名。前者的解决方法是时间,可能在大二的时候不会找资源不会写简历不会面试,但一两年过去后,经验变得丰富,谈吐也有深度,整个人的认知面有了厚度,此时再去投递、面试bigname,是绝对有竞争力的。后者的解决方法是拒绝眼高手低,本科期间的实习重质不重量,如果能对一段实习内容侃侃而谈,那效果是完全好于大公司的水实习的。有的同学职业目标非常清晰,那就可以专门找这个领域的实习。但不乏有的同学像我一样对未来的职业一头雾水,那就来者不拒,以实习的名义去体验不同的行业,不仅可以收获一段经历,更能为前途拨开一片阴霾。可以看到我的实习经历杂七杂八,但我现在能够明确说出自己不喜欢做什么。
三、文书:本科阶段的学术轨迹
我刚开始写文书的时候,半天憋不出来一个字,觉得自己大学生活乏善可陈。但对接我的文书老师将文书拆成一个个case,从而引导我去回想那些被我遗弃在角落但十分有价值的事。举个例子,我在计量经济学、公司理财的课上都有过案例研究并产出报告,我本来认为这些只是课程作业,不值一提,但文书老师告诉我这些是完全可以写在文书中的,再加上这些课程作业我的参与度较高,一边看着电脑里保存的报告,一边就能回忆起当初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文书内容,也能表现出自己对所申请专业的认知深度。这只是一个例子,我想说的是文书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东西,大学经历的任何对申请、对成长、对规划未来有作用的事都可以成为文书的内容。文书实际上反映的就是经过书面化、艺术化后的本科成长轨迹。
最后——
我由衷地建议学弟学妹,不要让珍贵的校园生活局限于保研、留学等,你可以为了保研或留学做某件事,但你在大学中所选择的、所经历的每件事的意义应该是发散的。好好学习是为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受益终生,好好学英语是为了在重要场合无障碍交流,好好实习可以是为了赚钱,为了体验生活,为了规划未来职业,为了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除了这些,大学还有很多值得参与的事情,人生也有很多值得经历的事情,在经历中达成阶段性的目标,让终点变成起点,让起点滚滚向前。
留学心得体会篇5
在国外生活两年有余,回望留学路,虽然艰辛但我并没有后悔!
记得当年申请学校也没有什么中介可以咨询,完全凭自己一手之力,找资料、递材料……飞赴加拿大的时候,还好有一个同伴,是父母好友的女儿,两个人去同一所学校。说起学校来,当时我还是有些心理波动,虽然是去国外读书,刚开始读的却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学校,在人们眼里就相当于美国的社区大学。她心想自己怎么着也好歹是个重点高中的尖子生,考个重本没啥问题,甚至有希望去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而且当时人们的收入没有现在这么高,家里虽然条件不错,但还是一笔蛮大的支出。这样的决定多少有些不成功便成仁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并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
落地才知要租房
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我的签证实际上已经下来了,但是负责的签证官休假了还没有寄出,而到四月份我就必须要出去了,弄得我很着急。还好,我赶得巧,在出发前拿到了签证。因为当时申请加拿大留学虽然比美国容易,但是拒签率仍然接近一半。
回忆当初的懵懂无知,我并不觉得害怕,反而有些新奇。当我们两个人下了飞机,负责接我们的华人朋友问她要住什么地方的时候,我们两个都傻眼了。原来她们以为申请好了学校,来到学校就会有人给安排宿舍,殊不知在加拿大都是自己租房子。不过事情比想象中的简单,我很快找到了一家华人家庭并住了两个月,后来搬到学校附近跟人合租房子。
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不怕的原因是,在那边其实什么事情都挺简单的,只要你肯问,总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一套办事的程序就在那里。这是加拿大给我印象里的好处之一。学校的名字叫做seneca college,现在已经是加拿大最大的社区学院,而我所读的专业是会计。我们四月份到了加拿大,等到九月份才正式开学,我们便多学习了一些语言课程。
在加拿大没有受过歧视
来到加国,在生活方面我适应得还算比较快,租房、买菜做饭等等,没有难倒这个从小就独立自主的小姑娘,而且有一个好朋友形影不离。刚到加拿大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感觉一个贵字,比如坐公交车虽然一块多加币,但换算成人民币也要十来块,在国内是打的的价钱。而且,那个时候国内往加拿大打个电话一分钟就要20多元,感觉很奢侈,通常一周才打一次电话。
那时大陆的留学生不像现在这么多,所以也很少聚成一个小圈子,与当地人和其他国家来的学生交朋友便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在加拿大,不像在一些欧洲国家,当地人会有一种明显的优越感。加拿大是一个移民的国度,来自各个国家的人都有,所以文化上比较多元,大家会互相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人因为你来自哪里而歧视你。反倒是当时的港台生面对大陆来的学生会有少少的优越感。那个时候香港刚刚回归不久,大陆的经济也没有像现在一样崛起,许多香港人对前途都感觉比较迷茫,所以留学生之间的看法也会有少少的不自然,不管怎样,在加国的生活已经开始了———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都与这个国家密不可分了。
留学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
★ 认知心得体会5篇
★ 音乐心得体会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