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文学素养,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作文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写作恐惧,提高自信心,以下是文笔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画龙需点睛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画龙需点睛作文篇1
今天我趁爸爸、妈妈大扫除的.时候,看了一会儿《三体》。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云天明讲的童话“国王的新画师”,故事内容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冷酷画师能把现实世界中的人画进画里,然后那个被画的人就从现实中消失。
看到这里,我又联想到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古代一个著名的画家画了四条龙,但他没有直接画完眼睛,看画的一堆人欣赏之余,希望他画完眼睛,他只好加了两条龙的眼睛,这时天色大变,闪电雷鸣,风雨交加,那两条画好眼睛的龙直接从画里跑了出来,腾云驾雾而去。
?三体》故事中的画师,是把活人画死,“画龙点睛”故事中画师,是把死龙画活;小说中的降维打击“三维变二维”,成语中的升维成功“二维变三维”;一个是剥夺别人生命,一个是给予别人生命。如果从某种角度来讲,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罢了。
其实我们现实学习生活中也充满了这样的故事:老师就像我们的画笔,而我们考试的成绩就是我们画技的高低,考卷就像我们的画板,如果我们考得好,就相当于把“霉运”画了进去消灭掉,也同时是把“好运”点了出来陪伴我们。
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提高画技,画好人生的转折点,才能有“好运永相随”!
画龙需点睛作文篇2
小时候上幼儿园,最让我着迷的不是玩具,不是雕刻,不是吹笛,不是唱歌,而是一幅美丽的画。说起画,又让我想起了“画龙点睛”这个成语,那时我听了这个成语故事后,心想:真神了!两条龙点上眼睛就会飞?
不久,学校展开了兴趣小组活动,只要对那门艺术感兴趣,就参加哪门艺术的兴趣小组。正好有绘画这一门艺术,于是我便一直缠着父母,爸爸被缠得没办法,于是便让我进入了绘画小组。那是一个十分凉爽的一天,风儿把树木吹得沙沙作响,使人感到十分清爽。那时,老师上课教我们:画画,首先要把画的人物先大致地画出来,然后再上颜色。上色时,要画得有规律,否则就不好看了。我们都认认真真地听讲,于是照着做了,果然,一幅美丽的画很快就落在了我们的画笔下面。风,吹了进来,吹得纸张飞跃,把人的疲惫吹走了,吹来了一精一神,吹来了动力,吹来了灵感,同时也吹来了不该!
很快,我就对绘画有了不同的感受:整天画来画去都只是那几幅画,一点新意也没有。在上课时,只有打瞌睡,老师布置的作业几乎没有完成,很快,我的绘画水平也就下降了。
在一天中午,我画了两条龙(并非很好,毕竟画画水平也下降了),又想起了“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我想:“画龙点睛?那我现在再点上眼睛,岂不是……”但是,我怎么也画不好,于是我心中涌起动力。每次上课我都很认真,每当讲到画眼的时候,我就会更加专心听讲,经过一个月的辛勤努力,我终于会画眼睛了,我马上把眼睛画上了,这一画,使我感受到“睛”字,是指眼睛,那不就是龙缺少眼睛,不就想我一样吗?哦!明白了!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艺术,只是我们没有去观察,去发现而已。于是,我又重新振作了起来,更多时间我在绘画,每一朵花,一片叶子,一棵树,一粒种一子,我都要认认真真地画,直到太一一轻一吻着地平线,我依然坚持。
曾经,我的画被拿去参加比赛,可惜没有得奖,但我比获奖了还要高兴,因为绘画培养了我的耐心和培养了我一颗风平一浪一静的心。
画龙需点睛作文篇3
张僧繇用了一天的时间,在自家墙壁上画了一条龙。而对于龙的眼睛,张僧繇却拿着画笔,站在画壁前酝酿了很久。终于,张僧繇用尽笔力在墙壁上点上龙的双眼。“太妙了!这眼睛一点上,这龙就像活了一样!”仆人看后,不住地称妙。
一天,梁武帝来到张僧繇家,看到这幅龙壁画,大声称奇:“张爱卿这画,龙眼太妙!这眼睛,好像要放射出精气神。你这壁画,送给我吧,我把它移到新建的安乐寺中,让它与神佛共处!”
这天晚上,龙的眼睛从壁画上跳了下来,大声嚷道:“龙鼻、龙角、龙身,各位兄弟,我不奉陪你们了。你们也都听到了,每位品画的人都在赞美我一个,我的价值实在太突出,我高出你们太多,不能与你们为伍了。我要去你们对面的墙上,我要让看客夸奖我时只对着我自己,你们不能和我一起享受这些赞美的语言和目光。”
龙眼说完,跳到对面的墙上。龙鼻、龙角、龙身只是叹口气,没有理会龙眼,一动不动地坚守着主人给它们安排的位置。
梁武帝派人来拆墙移壁画了,工匠们把画有龙的墙壁整个拆下来,移走了,他们竟然没有发现画中少了龙眼。而对面墙上的龙眼,甚至没有人看上一眼。
当大家都走了,仆人开始打扫院子。“这面墙上怎么粘上了两片枯叶?”仆人把墙壁上的龙眼扫了下来,和其他垃圾堆在一起,倒掉了。
安乐寺里,梁武帝站在龙壁画前:“好一条龙!真不错!可惜工匠们移来时碰掉了眼睛。如果有龙眼在,共同配合起来,这就是一条活龙了啊!”张僧繇站在梁武帝身边,拿着画笔,他想再添上龙眼。思考许久,张僧繇扔掉了画笔:“皇上,还是不添龙眼了。有了龙眼,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眼睛上,反而忽视了龙的整体。”“说得好!这幅壁画的价值在于整体的构图、各部分的组合,如果只看眼睛而不看整体,那就偏颇了。这就好像我们脱离土壤去看一粒尘埃,它能有什么价值呢?好的,不添龙眼了。”梁武帝高兴地接受了张僧繇的建议。
从此,安乐寺中无眼龙的壁画就流传了下来。后来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造出了一个“画龙点睛”的成语,仅依靠臆测,认为给龙点上眼睛,龙会活过来飞走,所以才不点睛。其实,上面的故事才是事实,后人的臆测仅是臆测而已。
画龙需点睛作文篇4
画龙点睛法出自唐代画坛典故,是指先画好龙身,最后再在龙的眼眶里点上眼珠,使画中的龙变得活灵活现,像是要飞上天一样。而作文中的画龙点睛,则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即在关键地方用精辟的词句点明主题,从而使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力。
通常情况下,叙述、描写、说明就是三种“画龙”的技法,也是三种记“实”的方法。学会“画龙”,就是学会记“实”。记“实”,即真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是为了给读者留下真实、具体、实在的人物、事件、场景的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要如实地反映、再现客观事物,就要具备这三种记“实”的能力。
而记叙文中的“点睛”一般是通过议论或抒情来实现的,因为只有议论或抒情,才能使内容更深化,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有助于突出主题,唤起读者的共鸣。但是,使用这种写作手法行文有一个前提,即首先要处理好记叙和议论、抒情之间的关系。因为记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如果离开记叙单独议论、抒情,就会使议论、抒情失去依据。同时,记叙的内容又是议论、抒情的对象,即议论和抒情应针对记叙而发,否则就会失诸空泛。
画龙点睛法可以运用在文章的开头,如《白杨礼赞》的开篇:“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崇敬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也可以出现在文章中间,如《祖冲之》第三节中对《大明历》的评赞:“新的历法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历法”突出了祖冲之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但更多的还是在结尾出现,如《记一辆纺车》的结尾:“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总结全文,点明题旨,交代原因,令人深思回味。
使用画龙点睛法时,同学们需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做到文字简洁,点到为止,言至即收,不能拖泥带水。二要做到叙述中自然生发,不能脱离所叙的内容,更不能硬塞强加;三要围绕写作的意图去点化,不能旁逸斜出,另生枝蔓;四要注意语言的警策之美,要富有感染力,读后发人深省。
画龙需点睛作文篇5
张僧繇是我国南北朝时的一位将军,他精于绘画,很有名气。
他所画的动物就像真的一样。有一次,他在一座庙里的墙上画了一条龙,不久刮起了大风,昏天黑地的,那条龙竟好似快要升天的样子,张僧繇就又在龙身上画个锁枷,才算把龙锁住。
后来,他在一座庙的大殿东面墙上画了一只鹰,西面墙上画了一只喜鹊。小鸟儿看了图画,竟纷纷在那里做巢。他这种神级般的画工,远近皆知,但也有的人不太相信呢!
有一次,人们听说他要到南京,在一座庙壁上画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看,想要证实一下传说究竟如何。
他没有费多少时间,就在庙墙上画好了四条龙,可是每条龙都没有画上眼睛,看的人就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说:“龙的眼睛是它的重点,我如果在修缮时把眼睛画上,龙的精神就会全注于画中了,画中的龙得到了生命,他就会飞走的呀!所以不能随便画上龙眼镜。”
听了这番话的人,都认为那是张僧繇吹牛,哪有这回事,便纷纷请他把眼睛画上。张僧繇就拿起了画笔,把四条龙中的两条龙的眼睛画上去了。谁知刚画好,忽然天空雷电交加,在隆隆雷声中,两条龙蠢动起来,穿过墙壁腾空而去。
大家都吓呆了,镇定下来,才见庙壁上的四条龙只剩下没点眼珠的两条了。那两条点了眼珠的龙,已不见踪影,原来是飞上天去了。
画龙需点睛作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