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大家都会遇到过事迹,对发生的事迹都不陌生,大家如何书写事迹材料呢,一篇成功的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弘扬正气,推动工作的效力,文笔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致富带头事迹材料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致富带头事迹材料篇1
,19xx年xx月出生,大专文化程度,200x年7月入党,200x年x月任xx县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是远近闻名的劳务带头人。
谈起,在务工人员眼里,他是一位精通技术的项目经理、工程师。在流动党员眼里,他是一位思想政治素质高、善于做群众
工作的好书记。在家乡人眼里,他是一位带领群众,热心公益事业的致富能人。回想他走过的历程,有失败的教训,有成功的喜悦,然而更多的却是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和辛酸。
教学之路,奠定基??
19xx年高中毕业后,夏学元在家乡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并且在教师岗位上一干就是7年。当看到自己教出去的学生一个个又拿起了羊鞭,驶起了毛驴车,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时,他感到十分痛心。立志要闯出一条路,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19xx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辞去民办教师的职业。当时,他看到个体工商业大有钱途,他就把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放在发展个体工商业上,在乡集市上开了一家五金小卖部,因为善于经营并且靠诚实守信的经商原则,几年下来,也小有所成,有了一部分积蓄。19xx年春,刚刚脱贫的他,不忘为家乡建设尽上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他曾任教过的村小学慷慨捐款20xx元。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捐资助学,造福桑梓的奖牌。这次嘉奖,给了很大的鼓舞,更加坚定了他创业的决心。
外出务工,立志创业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难点。破解这道难题,最快捷的途径就是搞劳务输出。19xx年,经营小五金已有8年之久,多年的诚信经营给他带来了颇为可观的收入,除去救济捐赠,还有了20万元的积蓄。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已足够了。但并不这么想,当他看到大部分群众的生活依然捉襟见肘,毅然于1994年变卖了所有家当。在一个乍暧还寒的春日,联合了家乡十几名弟兄,背起行囊,打破了故土难离,穷乡难舍的旧观念,告别了祖祖辈辈生存的故土,外出打工创世界。先后承揽了、几项铁路零星工程,由于缺乏经验,不但没赚上钱,还把多年的积蓄也搭进去了大半。但他没有气馁,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而是经过了认真的反思后重整旗鼓,决心再战。
经过几年的拼搏,也认识到,只有走出去干事创业,才有成功的可能。19xx年初,他东拼西凑了20万元钱,带领本村70多个弟兄踏上了前往x县开办石棉矿的征途。人们都说,外面的天更蓝,世界更精彩。而摆在他们眼前的只是缺氧的高原、无人的荒野,平均海拔四千米,空气稀薄,寸草不生,方圆百里荒无人烟,人们只能凭借衣服的添减来判别四季。 风刮黄沙万丈高,山中积雪永不消,五黄六月穿皮袄,惹得江南人可笑。这段顺口溜真实生动地记载了当时矿山的实际情况。但带领的那支队伍硬是靠着艰苦拼搏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毅力生存了下来。先后承包了多处开采工程,从修选棉机到换机器皮带、从更换齿轮到安装筛子他都干过,但他从没说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为以后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勤奋好学,精于管理
在施工队伍的成长中,使他逐渐认识到知识的贫乏,尤其是面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知识更显得重要和宝贵。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由一个缺乏知识的人来领导企业,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多年来,除按时参加各类工程技术专业培训外,坚持自学建筑工程专业知识,还注重向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努力做到边学边干,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19xx年,为了竞争沟乡企业公司回收矿一份320吨的合同,他没日没夜的策划可行性报告,精心组织人员编制竞标书,最终他们的努力赢得了主动权,赢得了第一单大生意。紧接着,他又承包了沟企业公司回收矿,年出石棉达1100多吨,产值达到300多万元,他的事业驶入了茁壮成长的快车道。从这以后,他也从小打小闹发展到了规模经营,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为自己带领更多的乡亲们外出务工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200x年,他承包了民主乡企业公司的主矿开采后,企业效益芝麻开花节节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他始终坚持以管理要效益,以信誉创市场的经营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并以自己踏踏实实的商务行为拓宽了市场。同时,他拿出钱着力改善了企业生产生活环境,为务工人员提供了可靠的工作、居住、饮食等条件,进一步激励了务工人员参与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致富带头事迹材料篇2
有一种树,没有笔直的干,没有翠绿的叶,不与杨柳为伴,不与松柏争美,只有在那个荒凉的大地上独自生长,它就是红柳树。在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陈边蕊和张邦荣夫妇就如同红柳树一样扎根在喀拉布勒根乡喀拉塔斯村。
陈边蕊和张邦荣家共有5口人,陈边蕊是一个个体户,经营煤场;丈夫张邦荣,中国共产党党员,退伍军人,搞运输,经营空心砖厂。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张政辉在乌鲁木齐武警部队参军。女儿张慧怡出嫁后和丈夫一起留在家中帮忙。家里还有79岁的老母亲。他们夫妻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
一、像红柳一样扎根于贫瘠的土地
1986年,陈边蕊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什么也没有张邦荣。张邦荣是家中的老大,嫁过去后就要跟他的四个弟弟和一个老母亲一起生活。陈边蕊嫁过去以后,没有嫌弃家中的任何人,每天里里外外的忙乎,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丈夫外出干各种工作,挣钱养家。一大家子要生活,孩子也出生了,到处都要用钱。面对现实,她们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凭着如红柳般的坚韧精神,白手起家,在乡里开办了第一家煤场。后来,随着资金积累,夫妇俩又开办了空心砖厂,靠着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以诚待人,以信为本的经营理念,煤场和空心砖厂生意日见兴隆。她们夫妇俩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她们一边照顾老人孩子,一边创业,像红柳一样扎根于贫瘠的农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如今,兄弟们在哥嫂的帮助下,都已经成家立业。
二、结出一枚枚尊老爱幼的果实
陈边蕊在生活中尊老爱幼,自结婚就和婆婆一起生活,对待婆婆平日里嘘寒问暖,生病了端茶倒水。每逢老人过生日,陈边蕊都要给婆婆买一身新衣服。她常说: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实际上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关心照顾好老年人的生活,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是应尽的责任,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的财富.在父母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陈边蕊的两个孩子也很孝顺懂事。女儿张慧怡,昌吉卫校毕业,现和丈夫一起协助父母经营煤场和空心砖厂;儿子张政辉以父亲为榜样,光荣参军,现在乌鲁木齐武警某部队服役。
三、擎起生命中一片片爱的绿意
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陈边蕊一家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种大爱。他们一家一直乐于关心邻里,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夫妻二人一定二话不说,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她们一家的口碑在村里一直很好,谁家有事都爱找她们帮忙。有谁家孩子上学缺钱,就问陈边蕊夫妇借;有谁家>婚丧嫁娶,就请陈边蕊夫妇帮忙;有谁家需要修房子,就找陈边蕊夫妇帮忙……陈边蕊夫妇从来不推辞乡亲邻居的求助,遇到求助又出人又出钱,还出铲车。2010年冬天大雪,道路不通,张邦荣自发的用自家的铲车给乡亲们推开一条路。巴列尔茨村五保户托海、叶尔兰年老体弱,还患有残疾,女儿智障,2012年,陈边蕊一家通过该乡爱心驿站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认领这家穷亲戚,每年冬天,陈边蕊一家都会免费供应托海家人燃煤,让他们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如今,每一年为贫困户送煤已经成了夫妻俩的共识,每年夫妻俩都给贫困户送煤。居民们亲切的称呼他们为爱心温暖使者.
四、绽放一串串灿烂的公益之花
陈边蕊一家富裕以后不忘乡亲。她们就像红柳一样,独自在沙漠绽放着那一串串不起眼的小花,装扮着沙漠的春天。她们一家非常热心公益事业,不管是乡里还是村里的公益事业,她们都积极参与,捐钱捐物,出人出力。陈边蕊作为社区十户长,她积极调解邻里纠纷,宣传各类惠民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十户联防、邻里>守望,并经常性对居民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知识的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社区居民经常性地开展平安宣传,积极组织居民户参与平安创建工作等。她还组织社区妇女成立了女子健身舞蹈队,自掏腰包2000元为舞蹈队购买演出服装,现在,逢年过节舞蹈队都活跃在乡村的舞台上。近年来她多次被县妇联、乡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好媳妇等光荣称号。
陈边蕊一家就如红柳一样,坚韧不拔的扎根于贫瘠的戈壁,就这样正直挺拔、坚毅顽强、无私无畏的生长、开花、结果。
致富带头事迹材料篇3
永xx,男,汉族,xxxx年8月出生,康县两河镇中营村花园社人,中营村养鸡大户。
中营村花园社位于两河镇西面,距镇政府1.5公里,交通相对便利,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于是他外出务工了几年,由于接受新事物快,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的优势,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他于xxxx年3月份开始了土鸡养殖。
精明强干的他将目光投向了养殖业后,他拿出多年的积蓄新修圈舍220余平方米,特意到外地土鸡养殖场考查并购买先进设备。自己通过翻看大量的家禽养殖技术书籍,很快的就掌握了基本的养殖知识。他坚信,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勤劳的双手,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通过自学判断生鸡病情,自配饲料,有时候,碰到仔鸡孵化到产房里, 24小时照顾,直到天亮。自20xx年以来,土鸡价格较为稳定,使他们尝到了养鸡的甜头。现如今巩永乐的养殖规模达到了:年产土鸡1000多只,幼鸡500余只,年产值在5万元左右,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巩永乐练就了一手养鸡好技术。自己也通过养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致富不忘乡亲,他作为一名中营村花园社村民,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多帮帮乡里乡亲,他们挣个钱不容易".由于他的"传、帮、带",中营村的养鸡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养殖户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全村及周边邻里的养殖户都得到了他的帮扶,在他的示范作用下,全村养殖大户达4户以上,形成中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外面相比,我们不算富,但看到周围乡亲比以前富了",我感到自豪;巩永乐话里充满了自豪感,也透出自信,通过敢闯敢干,取得了自己的成功,在自己致富和帮助别人致富的过程中,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巩永乐在大山深处,以他坚韧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和帮助他人的热心,成为大山的掘金人。我们相信:他的养鸡事业会更好,在致富的路上会走得更顺、更远。
致富带头事迹材料篇4
陈建能于2003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技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助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一、迅速将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向全村推广,与群众共同致富。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所在,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良好的政治作风作为村委干部必须具备,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在平时岗位上做好群众表率,发挥党员的先模范作用,绝不参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致富带头事迹材料篇5
侯亮,男,33岁,汉族,家中6口人,住勉县老道寺镇侯寨村五组,主要从事生猪养殖与饲料营销。
几年来,他凭着自己特有的顽强与拼搏,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打拼,走上富裕之路。家有饲料机2台,饲料配送车1辆,有现代化大型养猪厂房12栋,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向社会提供优良三元仔猪4000头,获利20多万元,。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万头猪养殖示范场”、“养殖业大户”、“致富带头人”。
2000年,目光敏锐、富有经济头脑的他看到当地粮食价格低,结构调整路难找、种植粮食收入少,本地有种植玉米、大麦的习惯,饲料资源丰富,又有养猪的基础经验,又加上生猪行情看好,每头猪盈利在100元以上,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他决心走科学养猪致富之路。
2000年7月,他克服没有资金的困难,采取自己拿一点、亲戚借一点、朋友帮一点、向信用社贷一点的办法,投资近2万元,建成猪舍20多间,购买小仔猪200头。刚开始没有科学技术怎么办?还得学习,于是他又从书店抱回厚厚几本科学养猪资料。很快掌握了生猪的繁育、喂养、疾病防治等一整套养猪技,由于他精心管理、科学饲养、定期防疫,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实践,饲养的仔猪3个月即育肥出栏,当年就出栏肥猪800多头,净获利1万多元。侯亮从第一批养猪中尝到了甜头,从养殖业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二年,又扩大养殖规模,由于科学饲养,当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净获利12万元。
侯亮的手头有了积蓄,但这些钱如何用,他有自己的打算。在这几年的养殖实践中他发现当地生猪品种落后,生产效益差,饲料转化率低的问题,他决定要解决目前存在于自己场和农户养殖中的这一难题,他先后到杨凌、四川等地考察,通过调查了解后,他决定要甩开膀子大展宏图,加大投入,扩大圈舍,2002春天,侯亮在亲友的帮助下,又投资30万元,建起现代化的养猪场房,又购买二元母猪200头,种公猪10头,实现自繁自养、科学饲养,年出栏肥猪4000头以上,。年获利20万元以上。
侯亮在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在省农业厅和市县政府的重点扶持下,通过引进化良的变肉型猪种,推行标准化生产现在存拦母猪已发展到360多头,每年向社会提供7000多头商品仔猪,此外还可向周边养殖户提供1500头优良二元杂交后备母猪,以改良当地的生猪品种。侯亮在自己的猪场里从品种和饲养管理入手,严格实行成本管理,以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有力地带动了全县规模化养殖业发展。
侯亮在养猪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但是他总是想:“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热情地鼓励乡亲们和他一起发展养殖事业,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养殖经验传授给当地农民群众。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的.养殖效益,侯亮把优良的二元母猪推广到广大养殖户,把饲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的三元仔猪提供给养殖户,并且向他们提供养殖技术及饲料,使他们养猪无后顾之忧。
“以点示范,带动全镇”,这是侯亮发展养殖的一大心愿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如今,老道寺镇发展生猪养殖大户600多户,平均每户年出拦在100头以上,该镇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之路,使养殖业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经济的主导产业,逐步走上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家庭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大大地带动了本地养殖业的发展,他已成为养殖户心中一盏不灭的灯塔。
致富带头事迹材料5篇相关文章:
★ 积极事迹材料5篇
★ 优事迹材料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