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是培养自律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教材,事迹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特点,下面是文笔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杰出人物的事迹6篇,感谢您的参阅。
杰出人物的事迹篇1
“徐书记,在我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帮助了我,现在国家有困难了,我也没有钱和物捐,但我得出一份力,每天看你们都这么辛苦,我也想帮你们分担一点……”这是濠城镇马田村一个贫困户说的话。
刘素侠是马田村的贫困户,家里只有她和儿子两个人生活,因为儿子患上尿毒症,高昂的医药费致使她家成为了贫困户。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没几天,刘素侠就找到马田村的书记,积极要求加入到志愿者队伍里来。
新冠疫情疫情发生以来,刘素侠时刻关注着疫情发展,心里想着帮着村上出把力,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恰在此时,她看到村干部拿着喇叭到处宣传,心想:这样简单的活我也能干!于是就迅速找到马田村的党支部书记,要求给自己分任务。她每天早上七点钟就开始用小喇叭宣传预防新型冠状肺炎的知识宣传,早中晚在村里宣传三次,其余时间就把喇叭放在人容易扎堆的地方宣传,然后她自己就到马庄桥头卡点值勤,任何外村的人都甭想从她那个卡点进来,用她的话说:我不能让外来人员把病菌带我们村来。
在刘素侠的先进事迹鼓舞下,越来越多地村民主动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一线上来,他们有的加入到疫情防控值守,有的加入到排查登记,有的参与防疫知识宣传,有的没时间加入到“战疫”当中的村民,就捐钱捐物,这些志愿者们共同汇聚成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合力!
杰出人物的事迹篇2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到敦煌,全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文物事业中,在大漠深处一呆就是47年,为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历经千百年来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已经十分脆弱,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樊锦诗同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她始终坚持贯彻国家“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重视在石窟保护中的应用。她带领科研人员,经过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在古遗址的科学保护、科学管理上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路子,把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文物保护方面,樊锦诗同志和她领导的团队,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在管理上建立一整套遗址管理制度、有效地阻止了人为因素对石窟的破坏,通过环境监测与研究,对莫高窟窟区大环境及洞窟小环境做出了科学的质量评价;以工程阻沙、治沙、固沙为主的综合治沙防护系统已成一定规模,沙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多年研究和探索,确定和形成了一套砂砾岩石窟崖体裂隙灌浆、风化崖面防风化加固的材料与工艺,有些技术从材料到施工工艺均为我院所独创。探讨了病害产生的机理,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数据;不断改进壁画修复技术,实验筛选了几种新的修复材料,等等,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真正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樊锦诗同志在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中始终意识到文物保存环境的重要性,她首次提出将考古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进行敦煌石窟环境演化与石窟保护的关系研究,主持申请了国家文物局项目《敦煌莫高窟环境演化与石窟保护研究》、《敦煌莫高窟及周边地区环境演化科普》,并亲自调查洞窟、崖面现状,根据考古断代第一次提出莫高窟南区中段在上有过不同规模的三次坍塌的观点,并初步复原了历史上崖面原始形态。
她注重安全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机结合,以高质量的展陈传播敦煌艺术;提出“数字敦煌”理念,利用数字技术储存和展示莫高窟壁画和彩塑,策划实施了莫高窟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为莫高窟的保护与利用了空间,奠定了新的基础。樊锦诗同志最早提出利用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并作为项目负责人,协调有关科研单位,申报并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濒危珍贵文物信息的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研究》的科研课题;主持完成了《曙光天演powerpc工作站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目也已通过“863”计划专家组的鉴定。她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这一课题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首次将“墙壁上的博物馆——敦煌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到人们面前,并在敦煌壁画的艺术复原与艺术创造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樊锦诗同志积极谋求敦煌石窟的合作,按照"以我为主,对我有利,为我所用"的原则,先后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美国梅隆基金会等机构行了合作项目的研究,开创了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使莫高窟文物保存环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本体病害和损毁得到遏制。在她的组织、领导下,中外友好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把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杰出人物的事迹篇3
每个人心里可能都会有一个自己从心底敬佩,崇敬的人,这个人是自己的榜样,是自己学习的目标。我的心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一个民族英雄,因为邓稼先始终奋斗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让我国在军事方面强大起来,再数十年后,他又为国家创造了氢弹,再次让我国在科学事业上再次飞跃邓稼先造原子弹和氢弹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困难,许多技术上的困境,但他从不放弃,一直抱着坚定地信念坚持到底的研究科学技术,最好把国家的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因为从事的事业让他会常常接触有害物质邓稼先的身体曾遭受过三次的伤害,导致他先后做了三次大手术。本来他的病是可以好起来的,但他没有好好休息,仍然坚持做实验,要造好原子弹。因为他的身体坚持不住,所以在第三次的手术中,因大出血而死亡。他的潜心钻研科学事业,忘我工作的精神,使我们感动不已。我突然想起我自己在困难面前退宿的一件事
记得平时做数学作业的时候,总是会遇到难题把我困住,所以我放弃了。现在想想,自己为什么这么轻易放弃地\.1mi.net\就被困难吓倒?当我想起邓稼先先生在造原子弹的时候遇到困难都没有轻言放弃,而我却让一道小小的数学题被吓到而放弃对比起来我是多么的渺小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向困难低头,只有少部分人抱着坚定的信念,坚持到底,直到胜利。
所以,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像邓稼先先生学习,学习他忘我工作,遇到困难,自己解决,从不轻易放弃的精神。把我们中国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9篇《邓稼先的杰出人物事迹》,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杰出人物的事迹篇4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严峻斗争中,__消防“战役先锋队”队员__冲锋在前、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在消杀一线,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展现了人民消防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
3月8日,根据县委、县政府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__大队抽调两名业务骨干组建“战疫先锋队”纳入全县消杀队伍,执行消毒消杀任务,__县消防救援大队一级消防士__主动请缨,全力投入到防疫消毒任务当中。
在确定好消杀路线和区域后,__穿戴好防护装备,袖口、颈部做好密封处理,踏上战“疫”征程。明知前面危机四伏,却奋不顾身往前冲,用行动铸就了最亮的风景。他背着40斤重的消毒液药筒,每天近7个小时的洗消,克服无法进食、进水的'身心压力,徒步走完消杀点的每一个角落,在充满刺鼻消毒水味道的环境中来回穿梭,挥动着他们手中的消杀武器,及时切断病毒传播途径。连续的消毒任务,他被刺鼻的消毒剂熏得睁不开眼睛,长时间的负重,后背被磨得通红,脚也磨起了水泡,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依然枕戈待旦、风雨无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使命与担当,激励着他逆行而上,作为一名党员,__用坚定信念构筑起严实的疫情防控环卫防线,以坚定的信念坚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以朴实无华的行动、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着人民消防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杰出人物的事迹篇5
不是从疫区回来,也没有离开上海,可烧伤科医师陈浩杰还是被保护性隔离了。他的隔离,与一名新冠疫情疑似感染者有关。
作为国家电网全国电烧伤治疗中心、上海市卫生系统首批“重点特色专科”、长宁区首批“医学名专科”,1月29日,医院烧伤科接到上海市长宁区卫健委发来的会诊通知。在长宁区武汉返沪人员医学观察定点宾馆内,有一名烫伤病人需要医院烧伤科专家到场参加会诊。
救病治人高于一切。上海电力医院迅速响应,刚下夜班的烧伤科党员医师陈浩杰主动请缨,赶赴现场诊治。经诊断,患者约有2.5%的胸腹部二度深烫伤,好在处理及时专业,患者伤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疼痛得以缓解。
按照原定治疗计划,陈浩杰此后将定期为患者上门换药。但几天后,这名烫伤患者的配偶被确诊为新冠疫情感染病例,烫伤患者本人经医学检查也被列为疑似病例,并被就近送入同仁医院发热门诊进行医学隔离观察。为确保患者烫伤创面不进一步恶化,陈浩杰在了解情况后仍于2月3日前往同仁医院会诊,了解患者伤情,指导其在隔离区的换药注意事项,并表示将根据同仁医院及患者伤情需要,随时再来会诊。
虽然在前后的会诊过程中都严格做好防护措施,但医院慎重起见,还是要求陈浩杰居家医学观察两周,并于2月10日致电关心其身体情况。可离岗位不离职任,居家隔离期间,他,仍多次通过电话联系同仁医院了解患者伤口恢复情况,充分彰显了医者仁心,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杰出人物的事迹篇6
钱七虎被称为“国家铸盾者”,但它研究的领域不仅仅和国防相关,和民生也息息相关。
咱们的城市其实是个立体式,地下空间也要被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地下隧道,地铁,地下车库,地下防护工程等,而钱七虎也是我国最早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科学家之一。
2002年,钱七虎建议在长江上修建水下隧道,这样可以不占用航运空间,2年之后,他成为了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的专家委员会主任,长江水文条件复杂,地下岩层又非常坚硬,在这里修建隧道,也是一场硬仗。
刚开始,设计单位想要采用:沉管法,但是钱七虎认为不行,因为长江上游的三峡工程也会对水文造成一定影响,沉管法有可能会让隧道暴露在水面之上,无法满足航运要求。
钱七虎建议使用盾构法,也就是使用盾构机开挖隧道,盾构机一旦进入就意味着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但是当时我国没有满足要求的盾构机,只能从国外进口。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盾构机出现了问题,导致工程一度暂停,甚至有传言说“长江隧道要烂尾”,在这种背景下,钱七虎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工程决不能报废,更不会烂尾。
与此同时他领导小组找到问题,发现是盾构机刀具磨损的预警出了问题,盾构机没有问题,而是刀具磨损太严重,但是预警没有发出警告,以至于工程停工。
找到了问题之后,就解决问题,国外进口的盾构机刀片无法满足该项目的需求,所以国内厂家就对刀具自主改良,最终工程再度启动。
杰出人物的事迹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