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纽带的教案,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与人文素养,通过教案的设计,我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下面是文笔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篇1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故事中的角色对话都是一些重复性语句,特别适合正处在语言发展阶段的孩子学习,而且故事中加入了对动物齿痕的学习认识,我选取了这个简单有趣,适合小班幼儿并且与幼儿平时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故事所以毫不犹豫将他作为礼物带给孩子们。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对比了解不同动物的牙印是不一样的。
2.尝试学说故事中的语句“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不是我,你看、嗯,果然不一样。”
3.在玩玩、说说、做做的过程中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kt板制作大饼。
2、动物头像
3、自制动物牙印饼干若干。
4、ppt
5、饼干若干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比较情况。
活动难点:比较牙印的不同并做出判断。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师出示大饼:宝宝看,这像什么呀?猜一猜是谁做的呢?
2、小猪做了这么大一张饼,累得睡着了,可是醒来发现,怎么了?(少了一块)到底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
教师出示大饼:看看大饼上的缺口是什么形状的?(半圆形的)帮小猪猜猜是谁咬了他的大饼?
3.教师走到幼儿座位问个别幼儿:“xx,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让幼儿初步感知句型。
二、理解故事
1、师:小猪决定去问问它的朋友,(走到小鸟处)它走啊走,遇到谁啦?(小鸟)小猪会怎样问它呢?(请幼儿问)
“小鸟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小鸟说:“不是我,你看!小鸟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啊呜!”(取走大饼一小块)
2、(走到小兔处师:小猪又遇见谁啦?(小兔)小兔咬出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猜测)小猪会怎样问小兔呢?
3、小猪又遇见了狐狸,谁来帮助小猪问问狐狸吧,还有谁来用响亮的声音问一问。
4、小猪又遇见谁了?(走到鳄鱼处)(鳄鱼)小猪会怎样问鳄鱼?猜猜鳄鱼咬出来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
5、最后小猪又遇见了谁?(走到河马处)(河马)小猪会怎样问河马?河马张开大嘴,轻轻的咬了一小口,看看,大饼变得怎么样了?河马咬出来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咬掉了一半)
小结
小鸟的嘴巴要出来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形,小兔的是三瓣嘴,狐狸咬了一个大三角,鳄鱼咬掉了一个大锯齿,河马咬掉了半个大饼,他们咬的牙印和这个半圆形的牙印都不一样,所以都不是它们咬的。那到底会是谁咬的的.呢,真奇怪!(边总结边出示小动物)
三、送饼干
1、老师这里有许多小饼干,看看上面的缺口是不是它们咬的呢?
2、(分别出示不同缺口的饼干)让小朋友猜猜是谁咬的,然后请个别幼儿送给相应的小动物。(送的时候说一句我送饼干给你吃)
3、这里还有许多饼干,都是这些小动物咬的,请小朋友每人拿一块饼干,仔细看一看饼干缺口是什么样子的,和谁的嘴巴像,就把它送给谁。
结束部分:
品尝饼干,发现特征
师:小猪也给你们送来了饼干,让我们一起来尝尝吧,一边品尝一边看看你咬出来的饼干会是什么样。
活动延伸:
那我们也回去制作一块大饼吧!
《谁咬了我的大饼》活动反思 这个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小猪发现自己做的大饼被谁咬了一口开始设置悬念,通过询问不同的朋友,发现每个朋友都有自己独特的牙印,谜底豁然解开。活动的开始部分我直接出示ppt导入,抛出问题: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小朋友们都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寻找“到底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幼儿通过大饼牙印的对比,知道不同动物的牙印是不一样的,并能根据牙印来推断是哪种动物咬的。整个活动下来,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们的确很聪明,能很快掌握故事内容,并能大胆想象与猜测,在角色表演中掌握句型“xx,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这是一个轻松诙谐的绘本故事,故事情节充满悬念,看到最后,结局令人感到意外,让幼儿体验到了绘本故事带来的快乐。因此这个故事是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的三个目标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包含了认知、能力和情感目标,活动过程我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设计。我在导入环节中以谈话为主,谈话的内容与幼儿切身经验有关,因此幼儿都能大胆地交流,也能马上投入到活动当中。接下来让幼儿带着问题进入故事,进入活动的第二环节——“谁咬了我的大饼”,也是活动的重点环节,课件中生动的画面一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让幼儿对不同动物在大饼上的牙印有了直观的对比感受,激发了他们大胆猜想故事情节的愿望。在引导幼儿尝试完整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活动最后,在“咬一咬”的轻松氛围中结束,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既能亲口尝到大饼又能把自己的牙印和动物的牙印做对比,幼儿的兴趣很高。 这是一节语言活动,孩子们在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的过程中练习角色对话,在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的过程中知道不同动物的牙齿印是不同的。孩子们在说的过程中大胆讲述,在想一想的环节中说出了小动物咬的牙印的样子,像什么,大胆猜想、讲述。但是活动中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最后复述故事的环节中,可能是因为幼儿已经知道了故事结果,所以没有兴趣再去听这个故事了。这一环节影响了活动中孩子的状态,接下来,孩子们的情绪我也调动的不够,活动中师幼互动还不够轻松、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让自己的教学课堂充满魅力。
《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篇2
参赛作品名称
?谁咬了我的大饼》
参赛作者
刘茜
单位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武汉碧桂园幼儿园
教学领域
语言+数学
年龄段/班
3-4岁/小班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语言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幼儿的判断交往情景的能力。所以我设计了这节语言课,故事《谁咬了我的大饼》内容幽默有趣,尤其是故事中的小动物形象非常生动可爱,故事中的角色对话都是一些简单的重复性语句,特别适合正处在语言发展阶段的孩子们学习,而且故事中加入了对动物齿痕的学习认识。所以我选取了这个简单有趣,又涵盖一定知识的故事作为教材,让孩子们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去感受故事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体验绘本阅读的乐趣。
2.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不同动物的咬痕特征。并根据特征进行判断。
3.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能完整的语言来讲述故事中的对话。
重点难点
1.难点: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不同动物的咬痕特征。并根据特征进行判断。
2.重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能完整的语言来讲述故事中的对话。
活动准备
ppt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及操作板;不同咬痕的饼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小猪的图片。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出示小猪图片)这是谁啊?嗯,小猪做了一个大饼,这个大饼是什么形状的?(教师出示自制大饼)
师:(教师讲述故事)小猪做了一个大饼,累的在大饼上睡着了。等它醒来一看,咦?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啊?小朋友,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到底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你们看一看,这一口咬的.是什么形状?(半圆形)
师:你们觉得会是谁咬的呢?
2.幼儿猜测。
师:嗯,小朋友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我们看看小猪是怎么做的。
二、结合图片,理解故事内容。
(一)了解故事的第一部分
师:我们先一起来问问小鸟,好不好?(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师:你们觉得是小鸟咬的吗?我们听听小鸟是怎么说的?
师:是不是小鸟咬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从牙印上分析不同)
小结:小鸟的嘴巴咬出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而那一口是半圆形的,所以不是小鸟咬的。
师:我们再去问问小兔吧。(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师:你们觉得是小兔咬的吗?我们听听小兔是怎么说的?(引导幼儿从牙印上分析不同)
小结:小兔的是三瓣嘴,而那一口是半圆形的,所以也不是小兔咬的。我们一起来说说小猪是怎么问小鸟和小兔的吧!
师:我们在去问问狐狸吧,狐狸又会怎么回答呢?
师:你觉得是狐狸咬的吗?狐狸会在大饼上咬出什么形状呢?
小结:狐狸咬出的缺口是尖尖的大三角。
师:小猪又问了谁?他会怎么问呢?鳄鱼又会怎么回答呢?
师:你觉得鳄鱼会在大饼上咬出什么形状呢?
小结:鳄鱼咬掉了一个大锯齿。
师:请幼儿问问河马“河马,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河马没有回答,轻轻的张开大嘴巴,啊!河马把大饼怎么了?
小结:河马的嘴巴很大,有许多方方的牙齿。
(二)结合图片,猜测第三部分。
师:小猪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啊呜”他也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吧唧吧唧,他一边嚼着大饼,一边想:到底是谁咬了我的大饼。
师:到底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呢?小朋友你们知道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小结:原来小猪咬过的痕迹和大饼上留下的痕迹一模一样。
(三)操作活动
1、miss刘给你们准备了很多被小动物咬过的饼,你们来帮他们找一找,哪个是他们吃的,请你送给它们。
2、请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孩子们复习故事内容。
3、操作板展示,提升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就设置悬念“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呢?”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故事时候,发现小朋友们对于图画的观察很仔细,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每种小动物的咬痕特征,在猜测、观察、发现、表演的过程中使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但是给予孩子们重复故事内容的机会较少。老师应该多创造些机会让幼儿自己来讲述故事内容,在最后的操作环节中,孩子们通过找出相应牙齿的大饼,加深了孩子们们对动物牙印的进一步认识,达到了制定好的目标。
《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篇3
设计意图
?谁咬了我的大饼》这个故事内容幽默有趣,尤其是故事中小动物的形象生动可爱。故事中的角色对话都是一些简单的重复性语句,特别适合正处在语言发展阶段的孩子学习,而且故事中加入了对动物齿痕的学习认识。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要在看一看、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中逐步发展,教师应为幼儿创造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所以我选取了这个简单有趣,又涵盖一定知识的故事作为教材,并把它设计成了一节中班的绘本阅读活动。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故事《谁咬了我的大饼》,学习使用重复句式复述故事。
2、感受故事的幽默有趣,知道不同动物的咬痕特征,并能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判断。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尝试故事的复述,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比较情况。
活动难点
比较咬痕的不同,并作出判断。
活动准备:ppt故事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引发幼儿翻阅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把一本书拍成了照片,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瞧,这是书的封面,封面上有什么呢?(一个大饼)
2.师:咦,仔细观察,这个大饼怎么啦?这会是谁咬的呢?猜一猜。
3、师:这又是谁的饼呢?我们一起去听听故事吧。
二、欣赏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一)ppt1
师:看看这个大饼是谁的?教师讲述故事。
(二)ppt2
1、师:小猪睡得真香,等它一觉醒来的时候,这大饼怎么样了?
2、提问:会是谁咬的呢?小猪觉得很奇怪,于是它决定出去问问。你们想不想也当警察查一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咬过的痕迹,是什么形状的?
(三)ppt3
1、小猪碰到了小鸟,你猜它会怎么说?(让幼儿学说: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2、你觉得这会是小鸟咬的吗?为什么?(引导幼儿对动物进行仔细地观察,发现小鸟的嘴是尖尖的)
3、教师继续讲述(小鸟在大饼上—果然不是你)
4、师幼学说小猪与小鸟之间的对话。
(四)ppt4
1、小猪又碰到了小兔子,小猪问: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师:你认为是这只小兔子咬的吗?为什么?继续讲述。
2、哎呀,这既不是小鸟咬的,也不是兔子咬的,那会是谁呢?我们继续看下去。
(五)ppt5、ppt6:狐狸和鄂鱼
1.那是它们两个咬的吗?为什么?(小朋友们太聪明了)
2.可是小猪不知道,它问狐狸和鄂鱼,我们一起来说:“是你们咬了我的大饼吗?”
3.哪个是狐狸咬的?哪个是锷鱼咬的?
(六)ppt7
问了那么多,还是没找到,这时谁来了?(河马)噢,那一定是河马咬的,你们觉得呢?为什么?
(七)ppt8
河马张开了大嘴,轻轻地咬了一口。哎呀,大饼会怎么样呢?
1、小猪看了看河马咬过的大饼,伤心地大叫,啊?小猪为什么那么伤心啊?
2、那到底是谁咬的呢?让幼儿猜猜并说出理由。
3、教师讲述:你们看,原来小猪找了好久咬大饼的人,还是没有找到,却把大饼吃得快没有了,此时小猪的肚子饿得是咕咕叫,它也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啊呜!
(八)ppt9
1、提问:小猪咬在哪里?你发现了什么?前后进行对比。
2、小结:原来是小猪自己睡着的`时候咬的呀!(哈哈,小猪还傻傻呼呼的在说:“究竟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
三、完整讲述故事
1、谁给故事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引导幼儿今天小猪一直在查一个什么问题?)
2、师幼一起看图完整讲述故事。
3、提问:你觉得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猪?
4、小结:原来不同的小动物嘴巴有大有小,所以它们咬出来的形状也不一样,小鸟、小兔、狐狸、鳄鱼、河马、小猪都是不一样的。小朋友们,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的嘴巴咬出来是什么形状的呢,我们一起到教室里去咬一口饼干看一看吧。
附故事
小猪做了一块好大的饼,累得睡着了。等他醒来一看:咦,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
小猪问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小鸟说:“不是我,你看——”小鸟在大饼上咬了一口,“恩,果然不一样。”
小猪问兔子:“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兔子说:不是我,你看——”兔子在大饼上咬了一口,“恩,果然不一样”。
小猪问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狐狸说:“不是我,你看——”。狐狸在大饼上咬了一口。“恩,果然不一样”。
小猪问鳄鱼:“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鳄鱼说:“不是我,你看——”鳄鱼在大饼上咬了一口。“恩,果然不一样。”
小猪问河马。“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河马张大了嘴巴……轻轻地咬了一小口…… “啊”?
小猪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啊呜,他也在大饼上咬了一口。 “吧唧吧唧”,他一边嚼着大饼,一边想:究竟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
《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对比了解不同动物的牙印是不一样的。
2、尝试用完整的语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3、喜欢绘本,体验阅读和想象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猪、小鸟、兔子、狐狸、鳄鱼、河马的图片。
2、大饼的教具
3、ppt
4、饼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饼,引出课题:
师:今天徐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样东西,你们看看是什么?
1、出示大饼图片:看,这是什么?(大饼),看一看大饼是什么样的?(圆圆的)啊呜一口,可能会是什么味道呢?
2、这么香的大饼是谁做的呀?(出示小猪睡在大饼上的画面)
这个香香的大饼是小猪做的,我们一起来学学小猪做饼。(和和面,搓搓圆,擀面杖擀一擀,大家加油哦)
3、小猪做完大饼太累了,他躺在大饼上面睡着了。可是一觉醒来发现...... (教师出示有缺口的大饼与幼儿互动提问幼儿)咦,大饼怎么样了?教师引导幼儿看看:大饼上有一个牙印是什么形状的?(半圆形的)到底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幼儿猜测)
3.教师边操作大饼教具边走到幼儿座位问个别幼儿:“xx,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二、结合图片,以“牙印”为线索,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猪决定去问问它的朋友,它走啊走,遇到谁啦?(小鸟)
小猪问:“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小鸟说:“不是我,不是我!你看,小鸟啊呜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小块)
师:小朋友帮小猪看看,是小鸟咬的吗?它的牙印与这个一样吗?(鸟的牙印和半圆形的牙印对比)(不一样)小鸟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的)对,因为他的嘴巴是尖尖的,像小小的三角形,所以咬出来的牙印是三角形的)
和原来的那个牙印一样吗?是不是小鸟咬的呢?
小猪说:嗯,果然不一样。他继续往前走,小猪又遇见了谁呢?
(2)出示小兔图片,提问:这是谁?(小兔)
小猪问小兔:“小兔,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小兔说:“不是我,不是我!不信你看,小兔在大饼上啊呜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小块)
提问:它的牙印和这个一样吗?(兔嘴和半圆嘴对比)(不一样)小兔的牙齿是什么样的?(小兔有两颗大大的门牙)。是小兔咬的吗?(不是)
小猪说:果然不一样。小猪又往前走,这时遇见了狐狸。
(3)出示狐狸图片
它会怎么问狐狸呢?谁来帮小猪问问狐狸,谁来用响亮的`声音问一问… “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大家一起问:“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狐狸说:不是我,不是我。狐狸也在大饼上啊呜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小块)
提问:狐狸在大饼上咬了一口是怎么样的?(大大的三角形)和半圆形的牙印一样吗?(不一样)狐狸的嘴巴是什么样的?(也像小鸟的嘴一样是尖尖的,但比小鸟的大,是大大的三角形。是不是狐狸咬的?(不是)
小猪看了之后说:果然不一样。它还继续往前走,小猪又遇见谁了?
4、出示鳄鱼图片,提问:这是谁?(鳄鱼)
小猪会怎样问鳄鱼?大家一起问:“鳄鱼,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鳄鱼会怎么说:不是我,不是我。你看!鳄鱼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块)鳄鱼咬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尖尖的,像锯齿一样)是鳄鱼咬的吗?看来也不是鳄鱼咬的。
小猪说:果然不一样。最后小猪又遇见了谁?(河马)
(4)出示河马图片,提问:这是谁? (河马)
小猪会怎样问河马?大家问:“河马,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大河马张开大大的嘴巴,轻轻地咬了一小口。小猪的大饼怎么样了,快被吃完了。河马咬出来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大大的牙印。
小结:小鸟的嘴巴咬出来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形,小兔的是两颗大大的门牙,狐狸咬了一个大三角,鳄鱼咬掉了一个大锯齿,河马咬掉了半个大饼,他们咬的牙印和这个半圆形的牙印都不一样,所以都不是它们咬的。那到底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呢?
我们一起到故事里去找一找吧!
三、完整欣赏故事。
1、幼儿观看ppt,完整欣赏故事。
2、故事欣赏完后,教师提问:“是谁咬了大饼呀?”(小猪自己)
“为什么是小猪自己?”看一看小猪咬过的牙印是什么形状的?(因为他们的牙印是一样,都是半圆形)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用问题“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贯穿于整个活动,从而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孩子们通过对ppt的观看,了解了小猪去问了小鸟、兔子、狐狸、鳄鱼、河马,它们都通过自己咬一口大饼来验证不是自己咬的。最后饿了的小猪自己咬了一口大饼,牙印和开始的一样,原来是自己咬的大饼。
这是一节语言课,孩子们在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的过程中练习角色对话,在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的过程中知道不同动物的牙齿印是不同的。孩子们在说的过程中大胆讲述,在想一想的环节中说出了小动物咬的牙印的样子,像什么,大胆猜想、讲述。但是活动中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上课时还不够从容,一开始当ppt没有插话筒时,影响了上课的状态,接下来,孩子们的情绪我也调动的不够,课堂中师幼互动还不够轻松、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让自己的教学课堂充满魅力。
《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篇5
设计意图:
?纲要》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是科学启蒙,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谁咬了我的大饼》是一个非常具有趣味性的科学性绘本。我为幼儿设置了绘本中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阅读绘本、观察牙印、比较不同,从而分析、推论出牙印的不同源于牙齿的形状不同,嘴巴的大小不同等等。最后,在绘本中结束活动,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尝试用完整的语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2.通过对比,知道不同动物的牙印是不一样的,并能进行配对。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留意生活中自己牙齿留下的痕迹。
2.材料准备:
(1)绘本《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大书;
(2)大饼教具;
(3)被各种动物咬了的不同形状的小饼干;
(4)音乐《饼干操》。
3.场地创设:大树、池塘等场景,小鸟、小兔子、狐狸、鳄鱼、河马动物形象置于场景中。
活动过程:
1.在情境中阅读绘本
(1)以故事内容导入,提出疑问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师:“小猪做了一个好大的饼”(拿出来),唉,累死了,我都想睡一会儿了!你们帮我看好了大饼啊,千万不能让谁偷咬了!
师:咦(手指),是谁咬了我的大饼?
师: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是不是你偷咬的啊?肯定是你偷咬的!那是你们咬了我的大饼吧!
师:都不是你们,难道,是他们(场景中的小动物们)咬了我的大饼?你们帮我去问问看!
(分析:情境导人,让幼儿自然而然进入故事情境中,进行探索。)
(2)观察、比较、验证嘴巴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牙齿不一样,咬的牙印就不一样。
师:孩子们,你们问的怎么样啊?是不是他们咬的?
师: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那我们一起来问问看。
观察一:
师:先来问问小鸟:“小鸟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不是我,不是我!”
师:小鸟说……(不是它)为什么小鸟说不是它呢?
那我们请小鸟咬一口给我们看看。
师:哎,我的大饼是小鸟咬的吗?
为什么不是小鸟咬的呢?(将半圆形和小鸟咬的三角形对比: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形状不一样)小鸟咬的是什么形状?那为什么小鸟咬的是三角形呢?(小鸟的嘴巴尖尖的,三角形)哦,原来这跟小鸟的嘴巴有关系,小鸟的嘴巴是小小的、尖尖的三角形,所以它咬出来的大饼就是……。
师:你们一个人拿一个帮我看看!
师:你的是谁咬的?你的呢?你的呢?也可以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这样吧,你觉得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就请你送到他的嘴巴里。
检查:
我们一看,你们有没有都找对哦!
集体观察、个别纠正,请送错的小朋友自己来纠正。
(分析:通过认识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是孩子对自己的肯定。)
2.揭晓谜底,在绘本中结束活动
师:你们真的很棒啊,都送对了。
师:可是,我的大饼到底是谁咬的呢?
师:要不我们来看看书,也许里面会有答案呢!
师:是谁咬的啊?哦,原来是小猪自己咬了自己的大饼都不知道,真是个糊涂的小猪啊!
(分析:在故事中结束活动,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为课后的拓展延伸做准备。)
活动反思:
1.活动源于绘本,活动源于生活,因此,活动源于发现。
活动内容源于绘本故事:《谁咬了我的大饼》,非常具有趣味性,适合小班孩子阅读;活动内容更加源于生活: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我的牙齿掉了,我咬东西的时候不太方便,而且咬出来的形状前后都不一样了。这是为什么呢?能否利用有趣的绘本,引导幼儿进行生活中的探索和发现呢?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形成了这样一节生动的科学活动,可见,活动源于我们适时的发现和挖掘。
2.科学活动在于:观察、比较、验证、得出推论、结论。
正如《纲要》中所说:幼儿的科学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科学首先需要观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有发言权,这也是我们要带给孩子的一种品质,细心观察的一种品质。充分观察之后自然而然地进入比较,有比较才会有分析、有结论,才能够引导幼儿进入情境,进入科学的探究中。
《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5篇相关文章:
★ 我变了我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