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写详细的教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编写教案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下面是文笔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帮别人抄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帮别人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俺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俺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俺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
(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
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
(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万紫千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发生怎样的疑问?
(谁把自身的花给他人看?为什么要给他人看?)
2、默读课文,自身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身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25课。
同学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根据同学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俺明白了德国人把自身养的花给他人看。
引导同学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身的理解。
(“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局部──花朵自身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身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同学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身的花给他人看,自身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俺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俺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俺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俺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身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俺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俺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沛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俺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俺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示出来吧。
(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意思。
(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誊写本段中自身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身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
(同学谈自身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身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干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
人人为俺,俺为人人。俺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 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
(每个人都把自身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身也能看到多于自身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⑵ 同学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如:同学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俺,俺为人人。)
⑶ 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俺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身的义务。假如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定会换来“人人为俺”的`结果。虽然“人人为俺”放在前面,但实际上“俺为人人”是前提,只有“俺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俺”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
(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俺,俺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三、教师总结
帮别人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知道吧。当他的小伙伴不慎掉入又大又深的水缸之中,其他的小朋友吓得束手无策,司马光却想到别人没想到的办法,让身处险境的小伙伴安然无恙,多么令人钦佩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这样的故事。
(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小黑板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谁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指名汇报,相机朗读)
⑴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那么你们认为谁画得好呢?(生答小徒弟)看来同学们有画师一样的眼光。可大徒弟二徒弟明白吗?(不明白)
从哪里看出来的?此时他俩可能会怎么想呢?(生想象说)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请你们当小画师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帮别人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帮别人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向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 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教学评价方案】
1 达标测评
参评人数( )
注:表内【人数】为达标人数。
2 教学反思
帮别人抄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能注意到别人的困难,体验他人的情感,主动帮助别人,具有同情心。
2、同情残疾人,知道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想办法帮助他们。
二、活动建议:
1、帮助别人真快乐。
(1)编排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情境表演。
(2)请幼儿观看第一组表演:
a一个幼儿帮助另一个幼儿在背后扣扣子;
b一个幼儿摔倒了,另一个幼儿把他扶起来。讨论:你看到了什么?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该怎么办?你帮助过别人吗?你是怎么帮助的?
(3)请幼儿观看第二组表演:一个小朋友伤心的.哭了,另外几个小朋友拿手绢给她擦,并劝慰。讨论: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是怎么帮助她的?如果你哭时,希望别人怎么对你?遇到别人伤心时,我们可以怎样帮助他?
(4)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帮助别人、关心同伴的教育,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2、帮助残疾人。
(1)观看有关残疾人顽强拼搏的录象或挂图。
(2)通过观看录象,请幼儿思考:那些人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聋哑、失明、肢残等)
(3)讨论帮助残疾人的办法,并说说今后遇到残疾人该怎么做?设立帮助残疾人专栏,不定期将幼儿帮助残疾人的事例,通过小广播加以宣传,或张榜表扬,已表彰幼儿的真情。
帮别人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图片和讨论,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激发幼儿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意识。
2、欣赏童话,感受竹篱笆和爬山虎心情转变的原因,学习词语“孤零零”“寂寞”。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喜欢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散步时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或周边社区中的爬山虎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磁带/cd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预知故事角色特征
1、请幼儿猜谜语:现在请小朋友猜一个谜语,猜猜它是什么植物? “名字叫虎不是虎,有脚但是不能走。小小爪子有力量,攀登高处本领强”。
2、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性:小朋友们见过爬山虎吗?它生活在哪里?是什么样的'?
二、幼儿阅读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幼儿自由阅读故事:请小朋友们看一看,图片上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如果有看不懂得地方等会提出来。
2、讨论交流,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你们看懂了哪一页的内容,讲的是什么事情?
三、师生共同阅读,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阅读并讨论,理解画面内容,学习词语“孤零零”“寂寞”。
2、完整地讲述故事,幼儿边看图书边倾听。
3、引导幼儿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
竹篱笆和爬山虎最后为什么都笑了?为什么竹篱笆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样做?
活动反思:
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把交往能力的五个方面——合作、谦让、帮助、遵守规则、分享等渗透到课堂教学、游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各环节,促进幼儿积极与同伴合作,与同伴交往。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幼儿通过交往技能的训练,才能真正积累交往的经验。为此,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幼儿的交往技能。使幼儿更清楚地知道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同时,也对他们的已有经验进行梳理和整理。
帮别人抄教案篇7
班会目的:
能够分辨自己和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东西在没经过别人的同意时不能拿走活借用,能够抵得住各种物品的诱惑,正确的看待金钱和物品,懂得信任与尊重比任何财务都重要。
班会形式:
为了使学生深刻懂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也是没有礼貌的行为,借东西要得到别人的允许,用完要及时归还的`道理。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如何看待钱和物,从故事中找到答案。
班会过程:
一、导入:
最近我们班发生了一件轰动全校的事情,虽然老师让这三位同学惊醒了反思,做了检讨。但是从后续的调查中发现,还有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孩子也出现了偷盗的行为。针对本次事件我们开展一次主题队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二、讲小故事:
1)范仲淹“封金不纳”的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人陷害数度被贬。
范仲淹历来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他有一个好友临终时托咐给他一个用火漆封了口、并加盖了印章的口袋,对他说:“我一生的积蓄都在这里面了,现在,我把它与年幼的儿子一并交付给您了,由您处置一切吧!”好友去世后,范仲淹一面精心养育朋友的儿子,一面珍藏着这个口袋。曾经有一段时间,范仲淹家里穷得只能靠喝粥度日。有个巨富听说他有一个价值连城的口袋,想出巨资买下,范仲淹一口回绝了,说:“这是朋友的钱,我怎能私自动用?”
后来,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李太监也想要把这口袋“借去看看”,并以高官、厚利加以诱使,范仲淹依然坚决地说:“不是自己应得的东西,就不能昧心私用,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也是我做人的信条。”过了十多年,朋友的儿子己经长大成人,能够自立了。这时,范仲淹就把那宝袋郑重其事地还给了朋友的儿子。 2)《乐羊子妻》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个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乐羊子为了让自己的妻子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决定到洛阳城里学点本事多挣点钱。当乐羊子告别妻子背着行囊往洛阳城去的路上行走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心想:我有了金子,就不愁吃喝了,还去城里做什么工呀?还是拿着金子回家和妻子一起享受一下好的生活吧!于是他就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不料妻子得知事情经过后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放过原处,然后远远地出外拜师求学去了。
乐羊子妻不但不收丈夫拾来的金子,而且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说服丈夫,进一步指出因贪小利而失大节的危害,使乐羊子非常惭愧,知错就改并远寻师学。
3)朱林华拾金不昧先进事迹这是一个发生在20xx年的一个真实故事:
管理学院20xx级工程造价(专)4班朱林华同学,于10月1日上午在黄岛汽车站捡到一女士黑色手提包,内有4000元存折一张,现金300元,另外有身份证等物品一宗。朱林华同学捡到手提包后在原地等待近1个半小时,在未等到失主认领的情况下,朱林华同学返回学校将包交至学校保卫处。在学校保卫处老师的帮助下,最终联系到了失主——在黄岛一玩具厂上班的梁女士。当梁女士接过失而复得的包时,激动万分,为朱林华同学拾金不昧的精神深深感动。梁女士称,其在车站购买回家的车票时将手提包丢失,发现包丢失后忙于进行银行卡挂失而未返回车站寻找,自己没有想到自己的包能找回,非常感谢朱林华同学和青岛理工大学的老师。
最后,梁女士要对朱林华同学进行答谢,被婉言拒绝。朱林华同学这种捡到皮包主动地去寻找失主,对于失主的物质答谢,婉言谢绝,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令我们敬佩吗?
三、讨论
三国时期刘备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上学期你们所学到的名句,老师也要求你们会写了,会背了,那我想请问一下班上的同学们有多少真的可以理解呢?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正解:“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
1、认为生活中什么比钱财重要(友谊、信任、尊重、健康、诚信、尊严、人格)
2、我们做一个小小的讨论好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是小恶?
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有才德的人道:合法之道。君子爱财之心人皆有之,有道德修养的人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获取正当利益,绝不获取不义之财。这里所说的“道”,就是相关的法律和纪律的。我们在取得财物时首先要想一想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和纪律要求,然后再决定弃取。不妄取,就是要求我们不随意而取,要在法律和纪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谋取财物。
使学生深刻懂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也是没有礼貌的行为,借东西要得到别人的允许,用完要及时归还的道理。
最后我希望如果是我们班上真的有那种不小心喜欢上“小恶”,下课后来告诉我掉钱那位同学的钱的去处,勇敢承认自己的行为,这可是一种大善。我不希望班上的同学有任何品德上的问题。
四、推荐
?百万英镑》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文章对“金钱就是一切”“金钱是万能的”的想法进行了讽刺,揭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面容和黑暗的统治。《百万英镑》是讲一个贫穷、诚实的人,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收到了一对兄弟的信,信里面送给了他一百万英镑。原来这对兄弟打了一个赌,赌如果一个贫穷、诚实的人收到天上掉下的一百万英镑,他会有怎样的结果?哥哥认为他会饿死,因为他无法证明这些钱是他自己的,会受到别人的怀疑,连银行都不会让他存钱。弟弟则故事梗概:到别人的怀疑,连银行都不会让他存钱。弟弟则认为他会过得很好,于是他们兄弟俩将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借给了这个贫穷的人……
帮别人抄教案篇8
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因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从课文中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语言材料,并进行有价值的语言文字训练。
从课题入手,直奔点明中心思想且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感悟理解过程中感受绮丽景象,积累优美语句。在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实例,加深对这句话以及课题的理解。最后小结归纳学习方法,完成相关课堂练习。
课后思考与练习中要求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不能就句论句,要采用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要引导自己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括号中提出的问题重在引发思考与提示思路。不要空洞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在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思想启迪,情操的陶冶。
教学本文要注意朗读,默读,浏览相结合。通过默读,浏览,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有利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要以正确,流利朗读为前提,以感悟理解为基础,语调平缓之中有起伏,语气平淡之中有激昂。第一自然段中要适当突出“花”“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而第二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的语气;第三自然段要图文结合,读想结合,读议结合,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绮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的目的;第四自然段要读出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
帮别人抄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