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案精选5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写好了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下面是文笔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跷跷板》教案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跷跷板》教案精选5篇

《跷跷板》教案篇1

第一单元 常见的力

一、教科书说明: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著购得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 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 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四、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创设情景

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那些有趣的问题?

《跷跷板》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朗诵儿歌的乐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个跷跷板模型,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三、教师出示自制跷跷板,边摆弄跷跷板边示范念儿歌。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的跷跷板,我们一看,这个跷跷板长得和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吗?今天跷跷板也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听,跷跷板里的儿歌都说了些什么:“跷跷板,两边翘,翘一翘,翘一翘,高高低低真奇妙。”这首儿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跷跷板》,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是怎样子的?(一边高一边低)

四、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后提问:

师:儿歌叫什么名字?

2、教师边摆弄跷跷板边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念这首跷跷板的儿歌吧!念儿歌的时候,老师大声念,请小朋友小声的跟着老师念,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3、教师边用手演示边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老师不仅带来了模型跷跷板,看,老师的手也能变成跷跷板哦,看看老师变成的跷跷板会不会念儿歌呢?我们一起它好吗?

4、幼儿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大声念儿歌。

师:现在也请你们把自己的小手伸直,变成跷跷板,用好听的声音一起念儿歌吧。

五、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两个一起上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吧,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念儿歌。

六、发给幼儿跷跷板模型,边玩边念儿歌。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很多跷跷板的模型,它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模型,一边玩一边和老师念儿歌吧。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教给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吧。

《跷跷板》教案篇3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本第六页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指名答)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

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认识杠杆尺。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

使学生明确: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一样时,能平衡。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不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不一样时,也能平衡。

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谈话: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杂技演员走钢丝(可播放有关视频资料),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

2.学生阅读课本第七页资料卡:了解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和作用。

教师讲解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

(四)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2.课下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平衡的原理制作一个跷跷板小玩具。

《跷跷板》教案篇4

设计意图

综述这首歌曲表现了玩跷跷板的情景,幼儿在学唱中体验着玩跷跷板的快乐,加上幼儿对玩跷跷板的情景很熟悉,因此创编动作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的感觉,并创编表演动作。

教具准备大鼓,音乐磁带。

活动流程:

一、玩一上一下跷起来并欣赏音乐。

1、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坐跷跷板。(两个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起。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以在强拍时击鼓。

二、学习歌曲《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回忆歌曲的内容。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念歌词,并在重拍处拍手或跺脚。教师在重拍处敲鼓配合。

3、听歌曲摇动身体,每三拍摇动一次,幼儿也可以用身体的其他动作(手臂摆动、双脚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4、轻声跟唱歌曲几遍。边唱边摇动身体。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怎样才能玩得更和谐?

3、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4、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跷跷板》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跷跷板》,感受音乐的高和低以及音阶的旋律。

2、能设计相应的动作,能跟随音乐做相应的游戏,喜欢与同伴互动,喜欢参加音乐活动。

3、初步掌握学唱儿歌的技巧,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游戏快乐。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音乐及伴奏、图谱、娃娃、玩游戏用的道具。

活动过程:

一、游戏律动:高人矮人

1、带领幼儿听音乐玩“高人矮人”游戏进场。

2、幼儿跟随老师在教室以圆圈队形转圈,随音乐变换动作,高低起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发声练习

玩吹气球游戏,练习用“呜”发长短音、高低音。

教师示范:双手空中比划气球,一边发音,一边变化气球大小,运用音阶,“123”,“12345”,“1234567”逐步由低到高音,气球变大,由高到低音,气球变小。幼儿学习模仿,达到初步练声效果。

三、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认识了解跷跷板。

1、谈话引出游戏内容。

指导语:小朋友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样玩的?

教师用动作讲解跷跷板的外形和玩法,用身体动作表现跷跷板。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跷跷板,体现出跷跷板高低不同的变化。

2、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表演玩跷跷板的游戏。

引导幼儿学会两人合作找朋友,共同表现跷跷板的样子,在游戏过程中,初步导入儿歌内容。

四、幼儿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说说听到歌里唱了什么?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1234567i天上摘星星。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i7654321一下碰到地。

教师先示范演唱一遍,让幼儿感受歌曲旋律,了解歌词内容,对儿歌有初步的`认识。

2、教师示范演唱第二遍,出示图谱熟悉歌词。

教师对照图谱讲解歌曲内容,让幼儿在认识图谱的过程中熟悉歌词,并激发幼儿对图谱的记忆。

3、帮小娃娃唱出音乐台阶。

指导语:小娃娃上的这个台阶叫做音乐台阶,每一步台阶都有不同的发音,请小朋友跟随小娃娃边上音乐台阶边唱出来。引导幼儿学唱并认识音阶的从低到高,及从高到低。

4、完整的学习演唱歌曲。

教师一边唱一边教,引导幼儿带上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五、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歌表演。

幼儿在初步熟悉歌曲的前提下,加上跷跷板的动作,进行歌曲演唱。

六、两个小朋友合作,加上跷跷板的游戏进行歌表演。

游戏:跷跷板。玩跷跷板的游戏结束活动。

《跷跷板》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

心理教案精选5篇

茶幼儿教案精选5篇

纸的艺术教案精选5篇

凑十游戏教案精选5篇

二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

幼小衔接课教案精选5篇

虾幼儿园大班教案精选5篇

l垃圾分类教案精选5篇

数学多与少教案精选5篇

奇妙的云教案精选5篇

《跷跷板》教案精选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