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内容详实的教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课堂活动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一份详细的教案能够确保教师不会遗漏重要内容,文笔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六科学上册教案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六科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3、养成实验中仔细、耐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一份:烧杯4只,玻璃棒4支;砂糖、高锰酸钾、砂子、粉笔、食盐、面粉、味精和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研究“溶解现象”。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观察砂糖是什么样子的?
(2)观察砂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把砂糖放入水中,渐渐地砂糖的小颗粒就不见了。(当学生使用各种感官时,提醒学生:当你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千万不要去尝!)
(3)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砂糖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问题作出推测(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说法)。
(1)化了;
(2)到水里去了;
(3)变得很小了,到水里去了;
(4)变得很小很小,分散到水里去了。
3、设计实验:学生仍然会设计用砂糖放入水里观察;教师建议改用高锰酸钾代替砂糖进行实验。
4、实验操作:把一小颗的高锰酸钾晶体轻轻地放入一杯水中,不要搅拌,静静地观察一分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大约一分钟后,将会看见水中高锰酸钾颗粒的周围有紫红色的像云雾一样的物体向外扩散;这时再轻轻地搅动一下,就可以看见紫红色的云雾向水的四面八方扩散开去,最后,这一杯水全部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
5、得出结论:高锰酸钾的颗粒在水中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像砂糖、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的现象是溶解现象。
6、运用知识。
将砂子、粉笔、食盐、面粉、方糖果、味精和五香粉等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物品溶解了,哪些物品没有溶解。并在课本42页下面的表格中记录下来。
三、研究如何加快物品在水中的溶解。
1、使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
学生会想出很多的办法做实验,比如:用热水来溶解,先将方糖研碎,然后再加入水中溶解;不停地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以上三种方法一起使用等。
2、交流实验情况,将实验方法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让学生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首先我创设情境,以一杯不知名水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一杯什么水,我们怎样知道它是一杯什么水呢?”通过运用一些感观,在尝的基础上知道了它是一杯糖水。再我揭示课题,学生都知道糖是透明的颗粒状的`固体,而杯里并看不到糖,这时已经引起了它们的思考和猜测“糖到哪里去了”学生猜测。让学生验证猜测,小组合作完成以黄砂糖代替白砂糖完成这个实验,看糖到底到哪里去了。实验证明糖颗粒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提出“溶解的现象”这一概念。然后深入探究,知道了糖能在水中溶解以外,还有哪些能溶解呢?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在水中溶解呢?以问题引入,加深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小组合作实验,培训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证实实验结果是否和自己的猜测想符合。实验证明,食盐、味精能溶解,粉笔、砂不能溶解。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扩展视野。水能溶解的物体很多,这是水的一个重要作用,人们利用这个作用在生产、生活中做了很多事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水的溶解”,认识到水对人们的重要性和科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可以加快溶解,课后延伸。
小六科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
(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磁极的相互作用出现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极小游戏,吸引孩子们观察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小六科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②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科学探究。
①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②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③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懂得材料的使用情况标志着一个社会技术发展的水平。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将能够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并能通过调查身边常见的材料,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①:学生不知道周围的物体是由材料做成的。
层次②:学生知道了周围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材料种类不同。
层次③:学生清楚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探究能力。
层次①:学生能感知身边的材料。
层次②:学生通过调查能辨认不同物体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层次③:学生能观察并描述常见材料的主要特征。
教学背景: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一般都是由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学生对物体非常熟悉,因为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可以直接凭感官体验。而材料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虽然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但材料名称、特性、用途等未作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在研究材料的活动中,希望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建立联系,并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发展他们用语言描述材料特性的能力。
教学准备:
①用各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②课件(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那么什么是材料呢,举例说一说。看来同学们对材料并不陌生,那么材料在生活当中究竟有哪些应用?每种材料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课题)
2、调查了解身边的材料。
(1)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身上穿的、佩戴的、随身携带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看来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判断得也很准确,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两项调查。调查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和教室里的物品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边调查边记录,小组讨论调查哪里的物品,到老师这里取记录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调查结果展示汇报。
(4)小组交流:材料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
(5)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3、探究材料的特性。在我们周围,很多物品都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比如一扇门就用了木头、金属、玻璃等材料,那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呢?下面我们就任选一种材料进行研究,看一看每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制作物品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小组讨论,到前面取材料。
(2)学生活动,探究材料的特性。
(3)汇报交流。
4、拓展延伸。材料无处不在,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材料组成的物质世界里。
(1)思考:如果没有材料会怎么样?
(2)课件出示: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3)总结,提出希望。
小六科学上册教案篇4
第二课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用力点、支点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
小六科学上册教案篇5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播种的方法
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种植我们的植物
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
小六科学上册教案篇6
第1课 运动与位置
1、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运动员跑步,车辆行驶,卫星……这些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判断一个物体就是否运动的标志就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3、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
4、如果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是运动的。
5、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是静止的。
6、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与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7、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8、在地图中的方向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
9、参照物就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例如:汽车的行驶,就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10、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就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就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运动的。
1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就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就是不动的,就会感觉魏巍青山在后退。
12、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一千河”的意思就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就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就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干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第2课 各种各样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2、集裴箱的运动方式叫做平移。
3、一个物体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的过程(物体的各个点没有变化)叫做平移。
4、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
5、一个物体围绕者一个中心沿圆形轨迹运动,就叫做转动。
6、一个物体反复来回时所做的运动叫做摆动。
7、钟摆的运动、秋千的运动就是摆动。
8、在围绕中心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做移动叫做滚动。
9、圆球的运动方式就是滚动。
10、一个物体在接近其平衡状态下来回往返运动并最后停在“零点”叫振动。如尺子、水珠落入水面等。
11、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摆动、滚动、振动等。
12、同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运动方式,如落地风扇有转动与摆动两种运动方式,汽车有移动、转动、滚动三种运动方式。
13、在物体不同的位置上贴上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观察与描述物体的运动。
第3课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1、运动的物体会有不同的路线。
2、过山车的运动路线就是曲线的,我们把它叫做曲线运动。
3、天空中盘旋飞行的老鹰也就是做曲线运动。
4、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5、小球下落属于直线运动。
6、苹果从树上垂直下落,运动路线就是直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运动。
第4课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斜坡上的物体会像大石头从山坡上滚下去那样滚动。
2、斜坡上的物体会像我们滑滑梯那样滑动下去。
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与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4、观察立方体块、小六棱柱与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立方体块、小六棱柱就是滑动,小球就是滚动。
5、如果将斜面一端逐渐变高,立方体块、小六棱柱与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逐渐加快。
第5课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各种物体运动的快慢不一样,可以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来比较快慢。
2、小球运动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越少,运动的越快;用的时间越多,运动的越慢。
3、测量时间可以使用秒表计时。
4、测量小球运动所花时间的实验时至少测量3次。
5、小组实验要合理分工,安排操作员、计时员、发令员与记录员。
6、如果测量3次的到了不同的数据,数据相差较大时再次进行实验获的数据;数据相差不大时取3次数据的平均数。
第6课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的快慢就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2、按照运动的快慢,将交通工具1小时内通过的距离排序:
喷气式客机 > 高速列车 > 汽车 > 快艇 > 轮船 > 自行车。
3、两位同学沿直线行走,但就是出发时间与出发地点都不相同,这样比较快慢就要采集相同时间内她们走过的距离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谁快谁慢。
4、龟免赛跑的故事说明:在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如果兔子不睡觉,当它到达终点时,乌龟还在路上呢。这就说明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5、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与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
第7课 我们的“过山车”
1、制作“过山车”的三大板块:设计、制作、评价。
2、设计“过山车”时,要在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可以设计直线轨道与曲线轨道。
3、我们可以用积木、铁架台、卡纸、纸箱等材料设计制作“过山车”。
4、根据设计图与材料,制作我们的“过山车”。
5、“过山车”的设计要求:
(1)轨道的总长度应在2米以上。
(2)要有直线轨道与曲线轨道。
(3)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4)小球要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5)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6、在制作过程中,轨道的长度可以用软尺与细绳来测量。
第8课 测试“过山车”
1、在观察“过山车”运动过程中,描述小球的位置,可以用方向盘判断方向,用软尺测量距离。
2、在图纸中一般使用方向盘判断方向。
3、描述小球的位置,以起点为中心。
4、让小球从高处滚下,小球的运动形式有移动、转动、滚动。
5、比较不同的“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用到的器材有秒表、软尺、细绳。
6、如果要让小球运动的更快,可以改变轨道的坡度与曲直等状态。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第1课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1.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2、蚕的生命就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就是一个生命。
2.蚕卵就是扁圆形的,中间凹下去,大小与芝麻差不多。
4、刚产下的蚕卵就是淡黄色的,要孵化时变成紫黑色。刚孵化出的小蚕就是黑色的,很小,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
5、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白色。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就是紫黑色的,孵化后蚕卵的颜色变成白色。
6、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上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7、养蚕小窍门:
(1)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3)经常清除查的粪便与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4)把小蚕放在通风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酒杀虫剂。
第2课 认识其她动物的卵
1、动物的卵里孕育着新的生命。条件合适的时候,它会发育成为一个新的生命。
2、像青蛙、鸡这样靠卵来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
3、常见的卵生动物有鲫鱼、乌龟、蚂蚁、蚕等。
4、动物的卵可以根据卵外就是否有硬壳分成两类:蛇卵、鸡蛋(卵)等就是有硬壳的,蛙卵、鱼卵等就是没有硬壳的。
5、纵向切开一颗熟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有气室、卵白、卵黄、卵壳。
6.鸡蛋蛋黄上的小白点就是胚,它就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7、孵出小鸡大约需要3个星期。
第3课 蚕长大了
1、蚕卵可以孵化出蚕宝宝,蚕宝宝就就是蚕的幼虫。
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3、蚕的一生共蜕6次皮,其中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前蜕皮4次,蛹期蜕皮2次。
4、蚕蜕皮前头高高仰起,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这就是蚕宝宝要蜕皮的征兆。
5、蚕身体呈长圆筒形,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上有环节,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
6、用放大镜可以观察蚕的幼虫与它的食物。
7、我们可以用画图记录瞧到蚕的幼虫的样子与它的食物。
8、可以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好准备。
第4课 蚕变了新模样
1、蚕吐丝了,蚕房中的许多蚕宝宝都被蚕丝包裹起来,形成了蚕茧。
2、蚕吐丝结茧后变成蛹,蛹呈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黄褐色。
3、蚕茧呈椭圆形,起到保护蛹的作用,由一根蚕丝组成,长度一般为900~1500米。
4、蚕在吐丝的时候,头部的典型动作就是呈8字形。
5、养蚕抽丝织成丝绸就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织布。
6、蝴蝶、蜻蜓等动物的一生也会经历蛹的阶段。
第5课 茧中钻出了蚕蛾
1、蚕结茧十多天后,蚕蛾从茧中钻了出来。
2、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我们把它称为昆虫。
3、蚂蚁蜻蜓、蝴蝶等动物的身体也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它们也就是昆虫。
4、蚕蛾分为雌蛾与雄蛾。雌蛾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腹部狭长,翅大,爬行快。
5、雌蛾与雄蛾交配后、雌蛾会产卵繁殖后代,一只雌蛾大约产400~500粒卵。
第6课 蚕的一生
1、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2、蚕一生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其中蚕卵就是蚕的生命周期的开始,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
3、影响蚕的生命与变化的因素:食物、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疾病、光照等。
4、我们可以用拍视频、照片、图画、记录表、观察日记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5、只有坚持、及时、真实做好观察记录,研究结果才有意义。
6、菜粉蝶的一生也就是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7、蜻蜓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种形态。
第7课 动物的繁殖
1、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3、像蚕与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
4、我们知道的卵生的动物有蚕、鸡、青蛙鸭、鹅、乌龟等。
5、昆虫、鱼类、鸟类一般都就是卵生。
6、像猫与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胎生。
7、我们知道的胎生的动物有羊、兔、熊猫等。
8、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
9、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在生宝宝之前一般都会给自己建立一个“家”。比如:鸟巢。
第8课 动物的一生
1、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的过程。
2、像鸡、鸽子等动物,卵生、身上长有羽毛与翅膀的属于鸟类。
3、母鸡需要经历6个月的时间才会下蛋繁殖后代。
4、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5、狗需要经历6个月的时间,才能长出牙齿、咀嚼食物。
6、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叫胎儿。
7、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与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8、人的生大致可分为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与老年五个时期。在人一生中,出生前后与青春发育期长的最快。
9、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
10、人与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合理的膳食、足够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就是保证我们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
11、为了生存与繁殖后代,动物的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冬季来临,大雁南飞、兔子换毛、蛇冬眠等。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与月球》
第1课 仰望天空
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瞧到耀眼的太阳(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晚上可以瞧到明亮的月球。
2、太阳就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就是140万千米。
3、月球就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瞧到的月光就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就是陨石撞击说。
5、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
6、由于太阳与月球与我们的距离不同,所以我们瞧上去它们的大小比较接近;在真实的太空中,太阳比月球大的多。
第2课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太阳为我们送来光与热。
2、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ɡuǐ,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3、操作步骤:
(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4)每隔段时间观察与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与长短。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4、日晷就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就是与太阳的方向相反。
6、早上太阳在东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西边;傍晚太阳在西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东边。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第3课 影子的秘密
1、利用手电筒与木圆柱模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其中手电简模拟的就是太阳,木圆柱模拟的就是物体。
2、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与屏幕。
3、影子可以改变长短、方向与形状。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与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挡光物——云,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8、在实验中,让影子发生变化可以改变光的照射角度,也可以改变木圆柱的摆放位置。
9、太阳的位置与影子总就是在物体的两侧。
10、通过改变手形,我们可以变化出许多有趣的手影。
1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已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1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的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第4课 月相变化的规律
1、我们可以观察到月球有月相,但太阳没有这样的现象,这就是月球与太阳的一个明显不同。
2、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瞧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3、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为望月。
4、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就是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
5、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6、上半月,人们瞧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瞧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7、月相成因示意图。
第5课 月球——地球的卫星
1、月球就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它的引力就是地球的;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
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河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面对这样的成就她说:“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
3、月球又称“月亮”。在伽利略发明望远镜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月球基本上没有水,没有空气,昼夜温差很大,声音无法传播。
4、月球就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几十亿年来一直陪伴着地球。
5、月球小档案:
(1)年龄:约45亿年。
(2)直径:约3500千米。
(3)与地球距离:约38万千米。
6、模拟制造环形山需要的材料有托盘与细沙,大小不同的球。
7、模拟制造环形山的步骤:
(1)把细沙平铺在托盘里。
(2)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
(3)试着撞击出大小重叠的“环形山”。
8、环形山就是月球表面最突出的一种结构。
9、月球地貌最大特征,就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10、环形山的形状大多就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有的直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11、太阳与月球。
12、月球上没有空气与水,不适宜人类居住。
13、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有许多方面,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潮汐。
14、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地球上的海水升高或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潮与退潮。
第6课 地球的形状
1、太阳与月球就是两个星球,它们的形状都就是球体,我们生活的地球也就是球体。
2、很久很久以前。绝大多数人认为天就是圆的,地就是方的。
3、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来的船、发现总就是先瞧到帆顶,然后瞧到船身。根据这种现象推测地球可能就是圆形。
4、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就是圆形的。
5、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她的船队又回到了出发地。根据这个事实,人们接受了地球就是球形的观点。
第7课 地球——水的星球
1、地球就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
2、科学家在探索太空时,星球上有没有水的存在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因为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3、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
4、我们可以采用数格子的办法比较出世界地图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大小区别。
5、在地球上或地球附近,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6、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就是竖直向下的。
第8课 太阳、月球与地球
1、制作有关地球的主题海报步骤:
(1)给太阳与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2)收集与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3)小组讨论与确定地球海报的主题色彩,可以就是蓝色、白色、绿色、彩色等。
(4)制作海报。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文字与图片,用色彩表达我们对地球的认识。
(5)展示与交流。在交流时,介绍海报所表达的内容。
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000多万摄氏度。
3、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的八大行星(包含围绕行星转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4、太阳的直径就是140万千米,按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金星就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离太阳最近的就是水星;木星就是行星中体积最大的一个。
5、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围绕恒星运转的星叫做行星,围绕行星运转的星叫做卫星。
6、人们把瞧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以人、动物或其她物体的形状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其中有一个星座的流星雨特别有名,这个星座就就是狮子星座。
7、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8、在北部天空的小熊星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9、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欧洲人称它为galaxy,它的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
10、银河系还不就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小六科学上册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小六科学上册教案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