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教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下面是文笔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一、目标要求

1、理解掌握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进行乘、除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遇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

三、解题方法指导

?例1】计算:(1)[++(+)]·;

(2)(x-y-)(x+y-)÷[3(x+y)-]。

分析: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及括号的关系。

解:(1)原式=[++]·=[++]·=·==。

(2)原式=·÷=··=y-x。

?例2】计算:(1)(-+)·(a3-b3);

(2)(-)÷。

解:(1)原式=-+=-+ab

=a2+ab+b2-(a2-b2)-ab

=a2+ab+b2-a2+b2-ab=2b2。

(2)原式=[-]·=-=-====。

说明: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按分式的运算顺序法则进行计算,但恰当地使用运算律会使运算简便。

(2)要随时注意分子、分母可进行因式分解的式子,以备约分或通分时备用,可避免运算烦琐。

(3)注意括号的“添”或“去”、“变大”与“变小”。

(4)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四、激活思维训练

▲知识点:求分式的值

?例】已知x+=3,求下列各式的值: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

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

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为原点。这样就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师: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了。现在请大家自己动手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指正学生易犯的错误。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如图,由点p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5,我们就说p点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5,我们把横坐标写在前,纵坐标写在后,(3,5)就是点p的坐标。在x轴上的点,过这点向y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纵坐标就是0;在y轴上的点,过这点向x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横坐标就是0;原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0,即原点的坐标是(0,0)。

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如图,请同学们写出a、b、c、d这四点的坐标。

生甲:a点的坐标是(—5,4)。

生乙:b点的坐标是(—3,—2)。

生丙:c点的坐标是(4,0)。

生丁:d点的坐标是(0,—6)。

师: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写出点的坐标,如果已知一点的坐标为(3,—2),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到这个点呢?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x轴上找出横坐标是3的点,过这一点向x轴作垂线,横坐标是3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在y轴上找出纵坐标是—2的点,过这一点向y轴作垂线,纵坐标是—2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这两条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既满足横坐标为3,又满足纵坐标为—2,所以这就是坐标为(3,—2)的点。下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中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a(2,—4),b(0,5),c(—2,—3),d(—5,6)这几个点。

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三、深入探究,层层推进

师:两个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划分为四个区域,从x轴正半轴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把这四个区域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注意:坐标轴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在同一象限内的点,它们的横坐标的符号一样吗?纵坐标的符号一样吗?

生:都一样。

师:对,由作垂线求坐标的过程,我们知道第一象限内的点的横坐标的符号为+,纵坐标的符号也为+。你能说出其他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吗?

生:能。第二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三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四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

师:很好!我们知道了一点所在的象限,就能知道它的坐标的符号。同样的,我们由点的坐标也能知道它所在的象限。一点的坐标的符号为(—,+),你能判断这点是在哪个象限吗?

生:能,在第二象限。

四、练习新知

师:现在我给出几个点,你们判断一下它们分别在哪个象限。

教师写出四个点的坐标:a(—5,—4),b(3,—1),c(0,4),d(5,0)。

生甲:a点在第三象限。

生乙:b点在第四象限。

生丙:c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y轴上。

生丁:d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x轴上。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在上面描出这些点。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并予以指导。

五、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生:认识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描点,知道了四个象限以及四个象限内点的符号特征。

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物体位置的说法和表述物体的位置等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可能没有想到这些问题与数学的联系。教师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去想到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参与到探索获取新知的活动中,主动学习思考,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实例与坐标的联系感受坐标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2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认识坐标系中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形成二维平面图形的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通过二维坐标来描述图形顶点,从而描述图形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计算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难点】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也学习了已知点的坐标,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个点表示出来。下面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在上面标出a(5,1),b(2,1),c(2,—3)这三个点。

学生作图。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现在我们把这三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看一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甲:三角形。

生乙:直角三角形。

师: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样算的呢?

生:ab的长是5—2=3,bc的长是1—(—3)=4,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积是×3×4=6。

师:很好!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大家再描出四个点:a(—1,2),b(—2,—1),c(2,—1),d(3,2),并将它们依次连接起来看看形成的是什么

图形?

学生完成操作后回答: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计算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以bc为底,a到bc的垂线段ae为高,bc的长为4,ae的长为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4×3=12。师:很好!刚才是已知点,我们将它们顺次连接形成图形,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连接成的图形:

教师多媒体出示下图: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清楚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能利用它们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推理和计算。

3、使学生明确知识体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掌握基本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

难点:能用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行几何证明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已知ab=3cm,ac=5cm

则bc=_____cm,△boc的周长=_____cm

2)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已知ab=5cm,ac=6cm,

则你能求出哪些线段的长度?

3)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已知oa=3cm,

则ab=_____cm,△boc的周长=_______cm.

小结: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ppt呈现)

2.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要使平行四边形abcd成为矩形,需要增加的条件________.

要使平行四边形abcd成为菱形,需要增加的条件________.

要使矩形abcd成为正方形,需要增加的条件________.

要使菱形abcd成为正方形,需要增加的'条件________.

小结: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ppt呈现)

二、深化提高:

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d⊥bc,垂足为点d,an是△abc外角∠cam的平分线,ce⊥an,垂足为点e,

(1)求证:四边形adce为矩形;

(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

四边形adce是一个正方形?并给出证明.

2.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

过点d作dp∥oc,过c点作cp∥do,交dp于点p,

试判断四边形codp的形状.

变式1:如果题目中的矩形变为菱形,(图一)结论应变为什么?

变式2:如果题目中的矩形变为正方形,(图二)结论又应变为什么?

3.如图,在中,是边的中点,分别是及其延长线上的点,.

(1)求证:.

(2)请连结,试判断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若四边形是菱形,判断的形状。

三、拓展提高

1.如图,以△abc的三边为边在bc的同侧分别作三个等边三角形,即△abd、

△bce、△acf,

(1)四边形adef是什么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ef是菱形?

(3)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以a、d、e、f为顶点的四边形不存在.

2.如图,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顶角∠bac=,(<60°)d是bc边上的一点,连接ad,线段ad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ae,过点e作bc的平行线,交ab于点f,连接de,be,df.

(1)求证:be=cd;

(2)若ad⊥bc,试判断四边形bdfe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p为对角线bd上一点,

pe⊥bc,垂足为e,pf⊥cd,垂足为f。

求证:ef=ap

2.如图,正方形abcd中,e是对角线bd上的点,且be=ab,

ef⊥bd,交cd于点f,de=2.5cm,求cf的长。

3.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8cm,bd=6cm,

dh⊥ab于h,求:dh的长。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种判定方法,并学会简单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行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

2.在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 教具 三角尺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运用.

教学难点

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复习引入:

问题1: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些?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环节 探索活动

活动:

工具:两对长度分别相等的木条。

动手:能否在平面内用这四根笔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思考1.1:你能说明你所摆出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已知:四边形abcd中,ad=bc,ab=cd. 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思考1.2:以上活动事实,能用文字语言表达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操作、观察,完成探究活动1,共同得到:

(1)只有将两两相等的木条分别作为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才能得到平行四边形.

(2)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到: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在拼四边形时,能否将相等两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对边;

(2)转动四边形,改变它的形状的过程中,能否观察得到在此过程中它始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3)学生能否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得出正确的证明思路.

第三环节 巩固练习

例1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1=∠2,∠3=∠4.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2 如图所示,ac=bd=16,ab=cd=ef=15,ce=df=9,图中有哪些互相平行的线段?

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2)两组对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3)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4)一组对边平行,一组邻角互补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2.有两条边相等,并且另外的两条边也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3.如图所示,四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找出图中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4.如图:ad是Δabc的边bc边上的中线.

(1)画图: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ce;

(2)判断四边形abe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第四环节 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主要围绕下列几个问题: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几种?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这几种判定方法的,这样的探索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

(3)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应用 集备意见 个案补充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分数的通分法则及分式的基本性质,分析、归纳出分式的通分法则,并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和减法法则,并会应用法则进行分式加减的运算。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式的有关法则进行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

4、引导学生不断小结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式的加减运算。

2、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分组讨论。

四、教学手段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

2、如何计算:

3、若分母不同如何计算?如: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例1通分:

(1)解:∵最简公分母是,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2)解:

例2通分:

(1)解:∵最简公分母的是2x(x+1)(x—1),

小结:当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分解因式。

(2)解:将分母分解因式:∴最简公分母为2(x+2)(x—2),

练习:教材p,79中1、2、3。

(三)课堂小结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5年级下册教案参考6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精选5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工作计划精选5篇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5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5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教案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优质5篇

四年级下册s版的语文教案5篇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0262